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8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50例应用PICKER IQCT机常规扫描,其中31例采用GE HISPEED DUAL双排螺旋CT机薄层5mm扫描.对CT平扫图像均采用常规阅片方式和CT影像工作站图像反转功能阅片.结果 CT平扫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两种不同的扫描方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2%、68%.局部脑肿胀征应用不同阋片方式阳性率分别为33.33%、43.20%,脑实质低密度征应用不同蒯片方式阳性率分别为22.86%、45.67%.结论 CT平扫对超急件期脑梗死可做出较可靠诊断.应用薄层扣描及影像工作站图像反转功能阅片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35例超早期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CT诊断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脑组织密度降低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临床表现中在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眼球同向凝视、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是否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3.
朱永霞  刘浩 《淮海医药》2010,28(3):197-19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诊断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表现(发病6h内)。结果43例中24例CT表现为阴性,19例有阳性表现,4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岛带消失征,9例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12例。结论基层医院常规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CT诊断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样4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均根据临床表现以及24~48 h的CT复查结果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回顾性分析患者6 h内CT特征。结果 42例大面积梗死超急性期CT平扫表现可见:间接征象存在的42例,间接征象以及直接征象的16例,所占比例为38.1%。42例患者中,多灶梗死3例,双侧梗死3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4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3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26例。结论 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疾病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常规扫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取进口的螺旋CT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结果 脑CT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区病变58例,局限性低密度病变27例,豆状核境界不清15例.结论对24 h内发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时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诊断,特别是早期大面积脑梗死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做出明确的治疗方案,达到预期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认识,以利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发病6h内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致密动脉征即Willis环区域主要动脉密度增高20例;豆状核征即豆状核轮廓模糊10例;脑岛带征即脑岛侧方的灰白质界面模糊8例,灰白质界面不清5例,20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征象。结论致密动脉征、豆状核征、脑岛带征、灰白质界面不清征对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但易被忽略,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CT表现,尽可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6h内的早期脑梗死[1].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的溶栓治疗,对降低脑部损伤,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CT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广大基层医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8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erdense middle cerebralartery sign,HMCAS)的认识,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CT诊断超级性脑梗死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与诊断。方法对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时均首先经头颅CT扫描,然后进行MRI平扫和弥散成像(DWI)扫描,然后对可疑患者24h后复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4h确诊脑梗死CT扫描13例占23.2%,MRI常规扫描46例占82.1%,DWI扫描56例占100%。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同时有助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弥散加权共振成像(DWI)在急性或超急性脑梗死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行CT、MRI常规、T2flair及DWI检查,按相应时间段分类,对比分析各类检查的图像表现及特征。结果在急性、特别是超急性脑梗死中,D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及CT检查,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DW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2007年6月~2011年12月210例多发性脑梗死完整病例,通过CT表现,临床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多发性脑梗死CT影像表现2个以上脑实质低密度灶,CT值8~22Hu,腔隙脑梗死直径小于2cm,大面积脑梗死直径大于2cm,临床表现常为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运动障碍、锥体束征、构音障碍,偏身感觉障碍,而腔隙状态表现不明显。梗死灶分布依次为脑室体旁,豆状核、外囊、小脑、中脑、大面积多位于颞顶叶,其次额叶。结论 CT诊断及临床表现均诊为多发脑梗死的符合率41.0%,多发性脑梗死CT表现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刘希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80-48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扫描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区改变25例,豆状核边界不清10例,局限性低密度区改变15例,颈内动脉区征象改变5例,死亡5例。结论 CT扫描具有检查方便、操作简单、无创伤、价格低等优点,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在发病24小时-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证实为脑梗塞,对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发现异常,其中10例(47.62%)患者出现低密度灶,5例(23.81%)患者出现皮质征,4例(19.05%)患者出现豆状核征,3例(14.29%)患者出现岛带征,3例(14.29%)患者出现占位征,2例(9.52%)患者出现致密动脉征。结论超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不典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特点。方法对2012年1—10月收治的50例超早期脑梗死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超早期脑梗死在发病6h内未检出异常CT征象者10例,检出异常CT征象者40例(80%),具体表现为:低密度改变30例(60%),豆状核征15例(30%),岛带征6例(12%),脑沟肿胀、消失15例(30%),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0例(20%)。本组48h后复查CT均表现为相应区域梗死灶。结论CT征象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德炯  王学建  钟平  谢惠琴 《贵州医药》2002,26(10):896-897
目的:评价CT脑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急性脑梗死CT脑动脉高密度征的影像资料。结果:27例观察到大脑中动脉MI水平段呈高密度征,右侧11例,左侧13例,双侧3例,占收集资料的53%。CT对照复查5例和MRI对照观察10例,所见均与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分布范围相符合。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从军 《淮海医药》2009,27(1):15-16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头颅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包括信号或密度、大小、部位和范围,总结与类似病变的鉴别经验。结果22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12例,头痛5例,一过性肢体无力或麻木3例,2例表现为言语不清或表达不清等。CT表现为基底节12例(55%),半卵圆区白质4例(18.2%).,内囊3例(13.6%),丘脑、脑干及小脑2例(共9%),其它1例(4.2%)。其中单发病灶6例(27%)或多发病灶16例(73%),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划小片状低密度灶,MRI表现为T1W1上低信号,T2W1高信号。类似病灶较多,影像学有时难以鉴别。结论非梗死特异性症状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与症状性脑梗死相同,临床表现也无特点。诊断应以影像学为依据并注意与多发性硬化、脑腔隙和白质疏松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