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区急进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类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所导致的疾病,目前,在新的ROP国际分类标准中,补充了一类特殊类型的ROP,即发生于极低体重儿中的恶性程度更高的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ggressive posterior retinopatlay of prematurity,AP—ROP)。我们对2006年内经筛查发现的此类ROP患儿进行了冷冻或激光光凝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病变,是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筛查,能早期发现和治疗ROP,减少致盲,传统的筛查方法是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需要一定的检查经验,结果不易准确记录,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可观察并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是 导致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之一。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目前与FEVR相关的致病基因有EVR1,EVR2,EVR3,EVR4。临床表 现 多种多样,其眼底特征表现为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和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有助于诊断。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Norrie病、视网膜母细胞瘤、Coat's病等相鉴别。 通过筛查发现早期患者可使用激 光光凝或者冷凝治疗周边无血管区;对于晚期患儿主要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但预 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本病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进展,希望能够找到更加有 效的治疗方法,或者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使因为FEVR失明的患者越来越少。 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特指发生于早产儿特别是过早产儿的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为病变特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儿童失明的主要病因。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ROP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早期发现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无疑是现阶段拯救ROP患儿视功能的最重要措施。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OP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涵盖了ROP的发病、诊断、筛查、治疗以及随访等诸方面。(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37-34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败血症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问西安市儿童医院早产儿病历资料.结果 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60例,其中发生败血症41例(15.8%),未发生败血症219例(84.2%).在41例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中,未发生视网膜病变16例(39.1%),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5例(60.9%),其中3期以上6例(24.0%),3期以下19例(76.0%).在219例未合并败血症的早产儿中,未发生视网膜病变127例(58.0%),发生视网膜病变92例(42.0%),其中3期以上5例(5.4%),3期以下87例(94.6%),两组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以及3期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与χ~2=5.9,P<0.05).结论 败血症促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加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因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而导致婴幼儿视力严重丧失的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低体重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早产儿成活率逐渐增加,相应ROP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孕期短、低体重、吸氧不当等因素与ROP的发生有关,其诊断有赖于病史和早期眼底检查。ROP的药物和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阶段,目前还主要通过冷冻、激光光凝、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手段。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是改善ROP预后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同卵双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卵双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二例周丹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国内文献报道不多,我院近来遇见2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被发现对眼前物体无反应2个半月,于1994年10月24日初诊。全身检查:体重2200...  相似文献   

9.
冷冻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研究(CRYO-ROP)为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于1986年发起的一项设计严密、覆盖面广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研究观察周期长达15年,开创了ROP临床研究的先河。虽然冷冻治疗现已被激光光凝治疗逐步取代,但该研究得到的许多客观可信的结果对目前认识ROP仍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更值得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未成熟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生性疾病,是目前全球婴幼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有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冷冻疗法、玻璃体切割术等。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屈光状态发展影响有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后患儿的屈光状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发展特点、危险因素及冷冻治疗疗效,探讨其合 理的筛查时机及治疗模式。方法 采用间接检眼镜合并巩膜压迫器加压 的方法对829例胎龄 ≤35周,体重≤2000g的早产、低体重儿进行ROP筛查;对32例阈值前病变Ⅰ型及阈值 病变患 儿行视网膜冷冻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3~16个月,以附加(plus)病变消退,血管嵴消退,冷冻斑形成,玻璃体视网膜出血吸收及无视网膜不良结构出现作为病情控制指标;若有病变遗漏区、血管嵴发展或附加病变不消退甚至加剧者则再次冷冻;若玻璃体积血不吸收,病情仍进展,发展 为视网膜皱 襞或脱离者则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 发现ROP86例172只眼。ROP各组与未发生ROP组吸氧时 间有显著性差异;出生体重≤1000 g、1001~1500 g、1501~2000 g的早产儿ROP发病比例 分别为69.56%、16.38%、4.14%;出生胎龄≤30周、31~32周、33~35周的早产儿ROP发病 比例分别为37.14%、10.43%、2.91%;单生子早产儿中ROP患病率为7.52%,双生子及 多生子早产儿中ROP患病率为20.22%。32例接受视网膜冷冻手术治疗的患儿,30例病情控制 满意, 2例病情发展为视网膜脱离,伴有后部附加病变,周边视网膜出血。32周内发病患儿 冷冻手术成功机 率高。 结论吸氧时间长、出生体重≤1000 g,胎龄≤30周ROP发病 风险显著增高,建议加强筛查。32周内发病或伴后部附加病变、周边视网膜出血的ROP患儿要严密随访;阈值前病变Ⅰ型及阈值病变行视网膜冷冻手术效果满意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继鹏  陈惠茹  张风 《眼科研究》2000,18(6):557-55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年发生的16例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特征及治疗过程。结果 发生率为6%,其中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例,非糖尿病性玻璃体混浊12例,75%于术后1周内出现视网膜脱离,69%由医源性裂孔引起。二次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割、经巩膜视网膜冷冻、巩膜扣带、长效气体及硅油充填术。最终81%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中应从各个环节防止视网膜的损伤,术后视网膜脱离经二次手术多数可以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早产儿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儿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和结果。患者和方法:从1995年到2001年,10例患儿的11只视网膜脱离眼相继接受了初级玻璃体切除术。这些患儿的胎龄为26~30周,出生体重810~1475g。结果:11只眼中有9只发现了近视,2例患儿最初出现了玻璃体出血。这些患儿中有1例过去曾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期的急性期接受过冷冻治疗。有3只眼的后极部正常且仅有轻微的周边部视网膜改变。11只眼都接受了初级玻璃体切除术。患儿的随访时间从7.2个月到6.6年(平均2.7年)。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出生儿的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多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251g的早产儿。目前ROP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眼病。本文就ROP的筛查方法、程序、手段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宋宏文 《眼科新进展》1997,17(3):185-18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以往称之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fibroplasia)本病几乎全发生在出生时体重不足1500G,并曾在出生后10天内接受过高浓度吸氧治疗的早产儿.1942年由Terry[1]首先报道,他发现本清的显著特点是,早产儿晶体后有白色纤维组织,由此而命名.后来的研究表明,本病除侵犯早产儿外,还与吸高浓度氧有关.直至1984年,世界眼科学者们才正式定名为早产地视网膜病变[2].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近年来,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但病理机制的研究尚无定论.胚胎4个月以前,…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临床上常可引起包括失明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相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病理机制的研究尽管无定论,但“氧自由基”学说似乎正为人们所接受,在治疗上,早期ROP多提倡冷凝或激光治疗,其效果良好,患儿可维持较好视力,晚期ROP只能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效果较差,只能改善视网膜的解剖结构,不能提高视力。因而,早期  相似文献   

17.
苗嫒 《眼科新进展》2007,27(9):703-703
目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NV)与许多疾病有关,例如视网膜静脉闭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早产儿视网膜病,且常引起严重的视力损伤。为了确定视网膜NV的发病机制,研制新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被认为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临床上易与后极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PVR)共存并且发病率高,根据牵引方向不同可分为前后、前部环形及前部垂直牵引三种类型。直接的手术切除大大增加了视网膜复位率并且可使部分低眼压眼球得到治疗。其病理结构与PPVR不同之处在于色素和无色素睫状上皮细胞的组成成分及纤维血管膜增殖的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80例84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中合并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视网膜脱离62眼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22眼,行三切口闭合式后段玻璃体切除术C3F8注入或硅油注入,术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4眼中,术后的视网膜复位79眼,前部PVR的12眼,角膜变性的2眼,白内障的16眼,结论:后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之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二极管激光治疗三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表现为视网膜无血管区、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轻苦仅引起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周围的轻度增生;重者增生广泛,可发展为全视网膜脱离,导致盲目。早产、低出生体重、吸氧史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自2002年底我院对出生后同时具备上述高危因素的三胞胎姐妹进行密切眼底随访,适时地进行了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