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中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观察脑脊液中这3种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所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脑脊液Aβ1~4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0),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和血管性痴呆组(P=0.030),磷酸化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4)。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敏感度为60.00%~96.70%,特异度可达70.00%~90.00%。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度可达86.57%,特异度为90.00%。结论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不仅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亦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CJD病人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与总tau蛋白比值的研究,探讨其对散发性CJ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3例散发性CJD、11例其它痴呆及29例非痴呆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同时测定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与总tau蛋白的比值。结果1.CJD组与其它两组相比,p-tau/t-tau的比值有明显差异(P<0.05)。2.在CJD组高浓度的磷酸化tau蛋白与进展快,病程短有关(P<0.01)。结论测定p-tau/t-tau的比值有助于CJD与AD等痴呆类疾病的鉴别,对判定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元损伤的标志物tau蛋白与多发性硬化患者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 4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为复发-缓解组和继发进展组,MSSS和EDSS量表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及致残状况.ELISA法测定患者脑脊液和血清总-tau(total-tau,T-tau)蛋白和磷酸化-tau(phospho-tau,P-tau)蛋白浓度.结果 复发-缓解组患者脑脊液T-tau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继发进展组(P=0.01).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T-tau蛋白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γ=-0.58,P=0.0006).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程中脑脊液总tau蛋白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脑实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患者脑脊液tau蛋白与ApoE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84例患者脑脊液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应用ELISA法对进行定量,其中41例临床诊断为早期Alzheimer病(AD),23例伴其他类型的痴呆,6例为Down综合征患者;14例非痴呆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多变量ANOVA分析显示痴呆患者与ApoE等位基因者脑脊液tau蛋白升高,AD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AD痴呆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浓度与AD患者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伴ApoEε4等位基因的AD病人与不伴ε4等位基因的AD病人相比,tau蛋白浓度升高。结论脑脊液tau蛋白浓度升高提示携带ε4等位基因AD病人早期发生神经变性和神经纤维病理学改变,应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tau蛋白对诊断早期AD及与其他类型的痴呆相鉴别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应首先考虑ApoE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p-tau)蛋白与广泛性脑萎缩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100名中、重度广泛性脑萎缩者,记录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按认知功能不同分为两组:正常组(n=50例)和痴呆组(n=5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au蛋白、p-tau蛋白含量,分析两组患者血浆tau蛋白、p-tau蛋白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痴呆组血浆tau蛋白、p-tau蛋白水平[(210.92±43.79)pg/m L、(81.15±16.85)pg/m L]较正常组[(210.92±43.79)pg/m L、(81.15±16.85)pg/m L]明显升高(P0.05),tau蛋白、p-tau蛋白水平均与MMSE评分值呈负相关(均P0.05),与脑萎缩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广泛性脑萎缩患者出现认知损害可能与tau蛋白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的生化检测新方法,观察AD与血管性痴呆(VaD)的区别以及AD治疗效果。方法选取AD患者(AD组)50例、VaD患者(VaD组)56例和健康老年人(对照组)30名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血清中磷酸化tau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和胆碱酯酶(ChE)水平的差异,应用胆碱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3组被检者的血清磷酸化tau蛋白、Hcy、维生素B12和ChE水平,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治疗后,磷酸化tau蛋白、Hcy、维生素B12和Ch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清生化检测磷酸化tau蛋白、Hcy、维生素B12和ChE水平可以初步鉴别AD和VaD,根据不同发病机制给予治疗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Alzheimer病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Alzheimer病(AD)患者脑脊液(CSF)tau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11例AD、13例血管性痴呆(VD)和13例对照者CSF tau蛋白水平.结果 AD患者CSF tau蛋白水平与VD、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分别P<0.01和P<0.05).CSF tau蛋白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早期CSF tau蛋白水平升高可用于AD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可溶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sPDGFRβ)浓度与认知损害程度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D患者(AD组)50例,及同期住院的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33例,对其完善神经心理学测评,依据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将AD患者分为轻度AD组和中重度AD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的脑脊液sPDGFRβ、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1-42、脑脊液Aβ1-40、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含量,比较3组间差异。将AD组根据载脂蛋白E(ApoE)基因是否携带ε4基因分为ApoE4+组和ApoE4-组,比较组间脑脊液sPDGFRβ差异。并将轻度AD组和中重度AD组、对照组脑脊液sPDGFRβ与认知损害程度和脑脊液Aβ1-42、T-tau及P-tau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重度AD组脑脊液sPDGFRβ浓度[(235.358±86.187)pg/ml]和轻度AD组脑脊液sPDGFRβ浓度[(219.301±69.711)pg/ml]高于对照组[(184.878±52.94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24)。而在AD患者中,ApoE4+组脑脊液sPDGFRβ[(219.493±76.745)pg/ml]和ApoE4-组[(222.802±81.665)pg/m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9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轻度AD组脑脊液sPDGFRβ与脑脊液P-tau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9),与Aβ1-42、T-tau水平、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无相关性,而在中重度AD组和对照组中则均无相关性。结论脑脊液sPDGFRβ在AD患者中升高,并在早期与P-tau有关;周细胞损伤可能参与了AD患者脑内tau蛋白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睡眠节律紊乱对大鼠记忆能力、超微结构、海马Aβ含量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机制,评价一种非创伤性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弱光组(照度400 lux,24 h持续光照)、强光组(照度800 lux,24 h持续光照),每组12只。光照30 d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的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海马Aβ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弱光组和强光组大鼠寻台潜伏期均显著延长;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正常;弱光组和强光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模糊或消失,结构破坏;神经突触减少甚至缺失,突触间隙模糊,突触小泡数量减少;海马组织Aβ含量增高,海马CA3区神经纤维tau蛋白磷酸化阳性细胞个数增加,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节律紊乱诱导的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其发病特点,可以用于Alzheimer’s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早期诊断价值,寻找AD理想的生物学标志.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AD、2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vascular dementia,VD)和26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CSF中tau蛋白及Aβ1-42浓度的变化.结果 CSF中tau蛋白平均浓度:AD组(336±126)ng/L,VD组(183±96)ng/L,对照组(98±54)ng/L,AD组CSF中tau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F中Aβ1-42平均浓度:AD组(341β113)ng/L,VD组(457±132)ng/L,对照组(502±167)ng/L,AD组CSF中Aβ1-4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Aβ1-42、tau蛋白浓度的变化,不仅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亦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中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的浓度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寻找AD理想的生物学标志。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22例AD、2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2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CSF中tau蛋白及Aβ1-42水平。结果 (1)CSF中tau蛋白平均浓度:AD组(318±249)ng/L,VD组(219±190)ng/L,对照组(119±65)ng/L,AD组CSF中tau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SF中Aβ1-42越平均浓度:AD组(344±166)ng/L,VD组(467±223)ng/L,对照组(480±217)ng/L,A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依据CSF中tau蛋白和Aβ1-42浓度对三组进行判别分析时,有44%的研究对象被正确判别。结论 CSF中tau蛋白浓度的升高和Aβ1-42浓度的降低,可能对AD的临床诊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及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β-AP)对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OD)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5例不同类型的痴呆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及脑脊液(CSF)中β-AP进行测定。结果:在正常对照组,随着观察者年龄的增长,血清β-AP含量缓慢增高,CSF中β-AP含量缓慢下降(r分别为0.56,0.52,均P<0.01)。不同病因痴呆患者血清β-A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AD组最明显;CSF中β-AP含量在AD组最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VD组最高,接近对照组(P>0.05)。AD组中的重度痴呆患者,其β-AP含量在血清中升高最明显,同时在CSF中降低也最显著。结论:血清及CSF中β-AP含量变化的测定,可能有助于各型痴呆的鉴别诊断及AD患者病情轻重的判断,但这种变化具重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褪黑素(MT)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给大鼠海马内注射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制作AD模型;MT组大鼠从制模前7 d至制模后19 d每日腹腔注射MT,AD组大鼠制模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银染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MT组大鼠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明显好于AD组(均P<0.001);海马CA1区磷酸化tau蛋白阳性细胞数(60.0±2.3)明显少于AD组(98.4±3.0)(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CA1区神经元纤维形态较AD组规则.结论 MT可明显改善AD大鼠的认知功能,并且抑制海马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TWP)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CA1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0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WP对照组、假手术组、低灌注模型组、生理盐水组、TWP低剂量组和TWP高剂量组.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TWP低、高剂量组及生理盐水组分别予以TWP 10 mg/(kg·d)、30 mg/(kg·d)及生理盐水连续灌胃;TWP对照组予以TWP 30 mg/(kg·d)连续灌胃.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实验开始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各组大鼠海马CA1区VEGF和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个月、2个月时,生理盐水组和低灌注模型组海马CA1区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TWP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均P<0.05),TWP高、低剂量组VEGF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和低灌注模型组明显增高(均P<0.05);3个月时各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时各组间磷酸化tau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月、3个月时,TWP高、低剂量组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TWP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均P<0.05),较生理盐水组和低灌注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TWP能促进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CA1区VEGF表达,抑制磷酸化tau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Aβ及炎性指标的变化状态。方法选取2012-04—2014-05我院收治的3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7例智能正常健康人员为对照组,2组血清及脑脊液Aβ及炎性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同时对观察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痴呆期患者的检测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Aβ及炎性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重度痴呆期患者的水平差于轻度及中度痴呆期患者,中度痴呆期患者则差于轻度痴呆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Aβ与炎性指标的变化较大,且不同痴呆分期患者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抑制糖尿病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改善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32P放射性标记法检测对照组、DM(Diabetes mellitus)组及Insulin组糖原合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的活性,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用电跳台试验检测大鼠的保留记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的GSK-3活性明显增加(P<0.01),tau蛋白在Ser198/Ser199/Ser202位点出磷酸化程度明显升高(P<0.01,),且伴有记忆障碍。与DM组相比较,Insulin组GSK-3活性降低(P<0.01),tau蛋白在Ser198/Ser199/Ser202位点磷酸化降低,(P<0.05),记忆障碍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脑皮质GSK-3活性升高,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增加,胰岛素通过抑制GSK-3活性,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脊液总tau(t-tau)蛋白和磷酸化tau(p-tau)蛋白预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价值。方法全面检索2000至2014年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Ovid全文电子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脑脊液tau蛋白预测MCI患者进展为AD的文献,收集每项研究中tau蛋白水平数据,用Stat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效应量。采用Egger法对漏斗图作对称性检验评估发表偏倚、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其中9项研究完整提供了脑脊液总t-tau蛋白和p-tau蛋白浓度数据,另外2项研究仅提供了总t-tau蛋白浓度,未提供p-tau蛋白浓度。Meta分析显示:MCI进展为AD的患者脑脊液t-tau蛋白及p-tau蛋白基线浓度均高于稳定型MCI患者[t-tau:标准均数差(SMD)=1.063,95%CI:0.902~1.223,Z=13.00,P0.001;P-tau:SMD=1.335,,Z=7.44,P0.001]。结论脑脊液tau蛋白可作为预测MCI进展为AD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酒精中毒患者血清tau蛋白及Aβ1-42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参与酒精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方法 40名慢性酒精中毒患者(饮酒时间均超过5年)按饮酒年限分为饮酒20年以上组及20年以下组。按头部CT结果分为脑萎缩组及无脑萎缩组。用ELISA方法测定40名酒精中毒患者及16名健康人的血清tau蛋白及Aβ1-42水平。结果 (1)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tau蛋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脑萎缩组血清tau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脑萎缩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20年以上组血清tau蛋白显著高于饮酒20年以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Aβ1-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萎缩组及无脑萎缩组血清Aβ1-4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酒20年以上组及饮酒20年以下组血清Aβ1-4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tau蛋白、Aβ1-42增高,可能对慢性酒精中毒的诊断有意义。(2)tau蛋白、Aβ1-42可能参与酒精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寻求较特异的对阿尔茨海默病(AD)生物学早期诊断指标,并与其它痴呆相鉴别,我们对老年期痴呆患者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及tau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代谢指标变化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寻找其与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0年7月诊断为AD的病例66例,以及同时期年龄性别无差异的正常对照36例,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代谢指标水平;测定并比较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淀粉样蛋白(Amyloid,Aβ)水平,与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D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C,HDL-C)、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Vit B12)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后显示HDL-C、Vit B12与AD的发生明显相关; HCY、HDL-C、叶酸和Vit B12水平与认知评分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有明显意义(P 0.05); AD组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β4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代谢差异指标与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显示HDL-C与tau蛋白水平呈正相关,Vit B12水平与Aβ42之间存在正相关(P 0.05)。结论本研究表明,AD患者认知损害程度与HCY及HDL-C水平呈正相关,叶酸和Vit B12水平与AD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或为A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