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是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他间充质来源细胞的强有丝分裂原和化学驱动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斑块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的作用可能尤其重要。文章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特点、作用和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关系作了简要归纳,以期为更好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和探索如何防止其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花刺参粘多糖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探讨花刺参粘多糖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组织块贴片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增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流式细胞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术、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刺激后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花刺参粘多糖则呈浓度依赖性地逆转此作用,光密度值由0.406±0.003减少到0.187±0.017(P<0.01),G0/G1期细胞比例由77.4%±5.7%增加到88.1%±5.3%(P<0.05),细胞凋亡率由8.6%±2.3%增加到22.6%±2.3%(P<0.05),凋亡细胞比例由2.7%±0.4%增加到10.1%±0.9%(P<0.01)。结论花刺参粘多糖可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防止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31例人体股动脉粥样斑块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并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股动脉粥样斑块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呈强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平滑肌细胞密集的部位。而正常人动脉壁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仅在中膜有微量表达,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比,差异有显著性(0.014 5±0.001 7比0.033 7±0.012 5,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及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和RT-PCR技术检测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处理0min、20min、6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mRNA表达变化;细胞粘附实验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经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分别处理0min、20min、6h后与单核细胞粘附情况。结果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其诱导作用在20min即已出现(P<0.05),6h时明显增强(P<0.01)。细胞粘附实验显示随着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作用时间的延长,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增高,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处理20min和6h后粘附率是对照组的1.92倍和3.04倍(P<0.05)。结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明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从而参与了损伤早期,白细胞向内膜下迁移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60.5±7.3)岁,应用降纤、扩张血管、抗凝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2 w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PAF浓度、足背温度变化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治愈15例(23.08%),显效27例(41.54%),有效20例(30.77%),无效3例(4.62%),总有效率95.38%。不同分期患者的PAF含量,2期患者明显高于1期,3期患者明显高于2期,而且治疗后PAF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PAF含量可反映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严重程度及转归,对病情评估也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WEB2 0 86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斑块内血管新生和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普通饲料喂养2 4周,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EB2 0 86组2组,每组18只。两组均普通饲料,对照组普通饮水,WEB2 0 86组则在普通饮水中加入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WEB2 0 86 (43mg/L)。继续喂养8周后,空腹18h采血,安乐死,取材。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脂质含量,CD31全层铺片检测斑块内毛细血管密度,含斑块的主动脉环置于matrigel中培养检测斑块新生毛细血管的能力,苏丹Ⅳ染色检测斑块面积。结果 WEB2 0 86对血清脂质无明显影响。WEB2 0 86明显抑制粥样斑块内毛细血管平均密度(34.6 %±10 .2 %比16 .1%±6 .7% ,P <0 .0 1)、明显抑制含斑块的主动脉环在matrigel中新生毛细血管(172 .3±4 0 .6比73.1±2 4 .9,P <0 .0 5 )、显著减小主动脉斑块面积(31.4 %±9.7%比17.5 %±6 .3% ,P <0 .0 1)。结论 WEB2 0 86对血脂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和减小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7.
探讨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丝氨酸弹性蛋白酶表达增加的机理。用球囊导管损伤Wistar系雄性大鼠主动脉或颈总动脉。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和大鼠胰腺丝氨酸弹性蛋白酶的地高辛标记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并用抗5-溴脱氧尿嘧啶抗体进行双重染色。用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从、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抗胰腺弹性蛋白酶、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等抗体进行免疫染色或免疫双重染色。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①在球囊损伤后O.5~4h,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表达细胞多于弹性蛋白酶mRNA表达细胞;②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既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和其蛋白表达,又有弹性蛋白酶mRNA和其蛋白表达;③迁移细胞多为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内可见到核分裂像。提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可能是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并使其弹性蛋白酶增加的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ogo-B的表达。方法选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制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同期正常饲养,8周后处死大鼠,取主动脉部位,采用Northe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ogo-B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内皮细胞Nogo-B蛋白表达降低(P0.05);Nogo-B1 mRNA表达显著下降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go-B2 mRNA表达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ogo-B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降低,推测Nogo-B1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人体冠状动脉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分布及其在不稳定性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经临床和病理解剖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通过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乙酰肝素酶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乙酰肝素酶与斑块不稳定性存在一定联系,可能参与了斑块的去稳定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42天时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的斑块面积(0%比1.81%±0.61%比24.12%±3.58%)、斑块周径(0比6.05%±1.62%比25.71%±1.97%)以及斑块最大厚度(0比0.06mm±0.002mm比0.16mm±0.007mm)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CD34阳性细胞数(cellsmm2)分别为0、12.35±2.02和61.15±7.55(P<0.05)。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斑块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89,P<0.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能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素的影响,采用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磷酸二酯酶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钙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结果发现,平滑肌细胞在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后,细胞内钙调素含量逐渐增加,在9h时出现一个短暂的高峰,随后细胞内钙调素含量逐渐下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促进钙调素含量的增加,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30μg/L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作用最为显著。结果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明显促进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素含量的增加,并存在着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及时间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与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饲喂及动脉内膜损伤的方法制作大鼠ASO模型,造模后8周用光镜观察动脉大体形态,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ASO模型,ASO大鼠外周血中CEC数量明显增多,血清ET-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NO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相比,ASO大鼠血清中的糖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物质的代谢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介导了ASO的发生,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调节内源性代谢物的平衡应是ASO的重要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苯扎贝特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小凹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植块贴壁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噻唑兰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各组小凹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苯扎贝特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P<0.0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干预组小凹蛋白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用不同浓度的苯扎贝特干预后小凹蛋白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苯扎贝特浓度增加,小凹蛋白1的表述明显增加.结论 苯扎贝特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同时可以上调小凹蛋白1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上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二级预防策略通过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的知识现状与需求、内容、评价指标、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探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硫化氢是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之后又一新的具有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能够通过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泡沫细胞的形成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硫化氢的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抗炎症、抗氧化应激等机制实现的。因此,硫化氢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药物研发靶点。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由炎症、固有免疫以及脂质浸润等多种因素参与的综合性病变。mi RNA是一类长度约18~24 nt的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是基因转录后水平的重要调控者,能够调节细胞内的反应与功能。研究表明,mi RNA参与了多种血管疾病的进程,如在As的各个阶段中均有mi RNA的功能异常,其中,mi R-145能够通过调节下游多种靶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细胞表型转变,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阮秋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5):375-379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60岁以上,年龄将支配风险预测中所有其他风险因素。然而老龄化风险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干细胞/祖细胞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突飞猛进,血管祖细胞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7年Asahara首次报道了在循环血液中有争议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结合于血管生成的活性位点。这一发现开创了血管生物学的新时代,也使研究者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开始重新认识。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修复损伤内皮的内皮祖细胞耗竭,即内皮祖细胞依赖性的动脉修复缺乏。平滑肌祖细胞则是斑块内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重要来源之一,参与了斑块的形成。本文重点阐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干细胞/组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内皮祖细胞、平滑肌祖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血管祖细胞的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生理剂量维生素D3致小鼠动脉硬化及其机制.方法 SPF级KM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超生理剂量维生素D3组和常量维生素D3组.超生理剂量维生素D3组给予小鼠40万u/(kg·d)维生素D3灌胃诱导小鼠动脉硬化,连续给药3次,观察42 d,取血管标本制作主动脉病理切片,Von kossa染色计算钙化面积百分比,离子型发射光谱仪检测血管钙、磷含量.结果 超生理剂量维生素D3组小鼠主动脉中膜严重钙化,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为类软骨细胞,血管钙化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钙、磷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结论 超生理剂量维生素D3可致小鼠主动脉硬化,机制与其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类软骨样细胞改变,同时导致大量钙、磷在血管内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