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肾上腺各类肿瘤的CT改变。方法 对CT平扫加强化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上腺皮质腺瘤10例,无功能皮质腺瘤2例,肾上腺癌4例,嗜铬细胞瘤10例,结论高分辨率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3例肾上腺肿瘤的B超、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肾上腺肿瘤以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嗜铬细胞瘤最为常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小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数生长在肾上腺部位。声像图发现为低回声圆形肿块;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注射造影剂后出现环状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则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声像图亦为低回声,但内部回声多不均匀,CT扫描为低密度,有时可见钙化、强化后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特征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观察36例肾上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增经表现及与同侧肾上腺的关系,结合病理组织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肾上腺腺瘤18例,髓样脂肪瘤1例,嗜铬细胞瘤3例,皮质癌3例,转移瘤7例,囊肿2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囊腺瘤1例;结论: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各有特点,CT能鉴别绝大多数肾上腺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超和/或CT对肾上腺“意外瘤”的定位诊断价值以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对13例因非肾上腺疾病就诊的患者进行B超和/或CT检查。结果 13例“意外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瘤4例,皮质腺癌3例,嗜铬细胞瘤2例,纤维瘤1例,肾上腺囊肿1例,肾上腺恶性黑色素瘤1例。结论 B超和/或CT对肾上腺“意外瘤”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临床上应根据肿瘤的性质或大小决定处理方式,如肿瘤为恶体  相似文献   

5.
从1990年1月—1995年7月收治肾上腺肿瘤13例,肾上腺瘤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皮质腺癌2例。术前明确诊断的11例,不明确的2例。不前B超、CT检查确诊为腺瘤和嗜铬细胞瘤最大切面的为14.8×10.4cm ̄2,最小的为2×1.5cm ̄2,均行手术切除,无一例术中死亡。肾上腺肿瘤无论大小均应尽早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性脂肪瘤。肾上腺肿瘤较大,直径5 ̄10cm。肿瘤以脂肪密度为主,内夹杂条片状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整。本文对CT及B超检查进行了讨论,认为此两种检查对这类肿瘤很敏感,对较大的肿瘤,CT定位准确性要比B超好,能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并能观察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与手术病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分析16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对照,讨论B超、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B超对本病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胰腺肿瘤、甲状腺髓样癌诊断符合率分别是87.5、100、50和100%。定期对多发性内分泌肿瘤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B超、CT检查可及早对新的内分泌肿瘤做出诊断,B超和CT为本病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小于10mm)的CT表现,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CT征象。结果本组垂体微腺瘤CT直接征象有垂体内局限性低密度灶22例,等密度灶13例;间接征象有垂体上缘局限性隆起12例,垂体柄移位16例,鞍底骨质凹陷、吸收19例。结论鞍区冠状位CT直接增强扫描对微腺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立即扫描或动态扫描是提高微腺瘤检出率最佳方法;某些等密度或低密度不甚明确的微腺瘤诊断较困难时,必须参考CT间接征象,结合临床症状、内分泌检查结果才不致漏诊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CT检查,着重提出本病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诊断。方法:4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21~40岁占85%,均有高血压、低血钾史。仅部分病例有周期性软瘫及血和(或)尿醛固酮增多。CT使用薄层扫描。结果:本组均为一侧单发腺瘤。体积较小(直径<2cm占81%)、密度低、增强效应差,常突出于肾上腺形成“柄征”。结论: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的检查。CT检查主要是确定肾上腺有否肿瘤,以及定位、定量的诊断。CT对肾上腺皮质腺瘤诊断可靠。薄层扫描、增强CT有利于低密度小腺瘤的显示,但尚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对10例原发性醛固酮腺瘤、10例嗜铬细胞瘤、10例Cushing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及肾上腺皮质增生组织进行内皮素-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内皮素-1在3种肿瘤中均呈弱、中度阳性,表达这些肿瘤组织中存在内皮素。醛固酮瘤组织中可能存在内皮素-1受体的降调节作用,嗜铬细胞瘤中的内皮素-1可能起儿茶酚胺的旁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10例原发性醛固酮腺瘤、10例嗜铬细胞瘤、10例Cushing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及肾上腺皮质增生组织进行内皮素-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内皮素-1在3种肿瘤中均呈弱、中度阳性,表明这些肿瘤组织中存在内皮素。醛固酮瘤组织中可能存在内皮素-1受体的降调节作用,嗜铬细胞瘤中的内皮素-1可能起儿茶酚胺的旁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1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的CT扫描。结果发现,9例病变多位于甲状腺后方,颈动脉鞘内方,气管和食管旁沟内;瘤呈卵圆形,边界光整,较大者可坏死,囊变,少见钙化。静脉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血管和肿瘤。提示CT系一直观的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贺年 《河北医学》2000,6(4):316-317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醛大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分析和Conn‘s腺瘤的CT探讨,提出该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诊断。方法:本文总结38例经手术后病理产的患者,男8例,女30例,人武部采用薄层CT扫描。结果:本组患者均为一侧单发腺瘤,瘤体较小,79%的腺瘤直径小于2cm。增强效果差,且突出于肾上腺。结论:CT是诊断Conn’s腺瘤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薄层扫描,增强CT更有利于小腺瘤的显示。  相似文献   

14.
分析1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的CT扫描。结果发现,9例病变多位于甲状腺后方,颈动脉鞘内方,气管和食管旁沟内;瘤呈卵圆形,边界光整,较大者可坏死,囊变,少见钙化。静脉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血管和肿瘤。提示CT系一直观的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B型超声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效果,探讨各类肿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对1986年1月~1998年10月经B超诊断,手术、病理、CT、MIR证实的19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资料回顾分析。结果:超声的定位准确率为95%。对于较小的肿瘤,超声似优于CT;太大的肿瘤定位、超声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定性诊断本组资料为84%。结论:超声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2003年7月期间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呈良性占位改变,但各型亦各有特征:醛固酮腺瘤体积小,CT值低;皮质醇腺瘤和肾上腺性征改变的腺瘤其体积相对醛固酮瘤大,CT值较高;无功能腺瘤体积可大可小,呈软组织密度。嗜铬细胞瘤常有坏死、出血、囊变,增强扫描时实性部分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多样,但总的来说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附44例分析)李忠喜,徐凯(附属医院放射科)对1990年以来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进行了总结,并与临床资料对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44例肾上腺肿瘤病人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9个月~...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意外”瘤李江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00853)随着高分辨率影像诊断仪器如CT和磁共振(MRI)的应用,意外发现的肾上腺肿瘤增多。因为其他原因进行腹部CT或MRI检查的患者,1%~10%发现有肾上腺肿瘤,和尸检资料的2%~9%一致。肾上腺“...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效果。结果41例肾上腺肿瘤中醛固酮瘤(APA)16例;嗜铬细胞瘤11例;皮质醇症7例,其中腺瘤4例,腺癌3例;肾上腺偶发瘤7例,其中腺瘤4例,嗜铬细胞瘤、纤维肉瘤、肾上腺髓质纤维脂肪瘤各1例。行肿瘤切除38例,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肾上腺全切除3例,术后病情稳定,康复出院,随诊时间平均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肾上腺肿瘤的根治方法,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意外瘤”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经B超和/或CT诊断为肾上腺“意外瘤”共25例,其中手术治疗17例,有机能者7例。病理检查发现皮质醇瘤7例,嗜铬细胞瘤4例,肾上腺囊肿2例,混合瘤、平滑肌瘤、皮质腺瘤神经节细胞瘤各1例。对肾上腺“意外瘤”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