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主-髂动脉闭塞(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治疗的27条患肢(21例患者)老年下肢TASCⅡC、D型LEAOD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9%(24/27),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3条,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21条,共置入支架57枚。手术成功病例平均随访8.75个月(618个月),术后3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0.19(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3.3%(20/24),保肢率95.8%(23/24)。结论对于老年TASCⅡC、D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120例(146条肢体)老年LEAO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记录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介入成功率为97.95%(143/146),无死亡病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内径[(1.16±0.32)vs(1.34±0.33)mm]、血流量[(0.52±0.12)vs(0.66±0.13)ml/(s·mm2)]、踝肱指数(ABI)[(0.36±0.11)vs(0.65±0.08)]、跛行距离[(34.53±8.72)vs(633.78±32.56)m]及皮肤温度[(30.03±0.91)℃vs(33.56±3.45)℃]显著增高,而血流峰值[(51.31±7.85)vs(41.51±6.82)cm/s]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7.12±1.95)vs(0.65±0.12)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143/143),无死亡病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者48例(50条肢体),发生率为35.0%(50/143),其中8例需再次行PTA。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单侧下肢ASO患者84例,所有患者采用PTA或联合PTAS进行介入治疗,检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6、12个月踝肱指数(ABI)、血管开通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8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hs-CRP水平[(2.72±0.64)mg/L vs (5.31±1.53)mg/L]及RutherfordⅣ级(33.33%vs 7.14%)、Ⅴ级(14.29%vs 2.38%)、Ⅵ级(11.90%vs0)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术后1、6、12个月ABI和血管开通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6、12个月ABI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疗效的危险因素(95%CI:0.801~0.993,P=0.037)。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95%CI:1.053~4.174,P=0.03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效果显著,年龄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尖瓣环的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tricuspid annular peak systolic velocity,TAPSV)指标能否准确评估三尖瓣环成形术(tricuspid valve plasty,TVP)后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TVP的患者45例.术前和术后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AC)、TAPSE及TAPSV等多项指标.术前、术后1w、术后3、6及12个月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一次.术前与术后指标做对比分析.结果:TAPSE术前(20.25±3.05)mm,术后1w、术后3、6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8.68±2.83) mm,(9.13 ±3.12)mm,(9.20 ±2.46) mm,(9.29±2.58)mm,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PSV术前(17.8±4.00) cm/s,术后分别为(9.17 ±2.32) cm/s,(10.12 ±2.06) cm/s,(10.85 ±3.11) cm/s,(11.86 ±3.13) cm/s,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RVAC为(45.62±4.32)%,与术后(46.21±3.89)%,(48.45±4.02)%,(47.33±3.86)%及(47.92 ±4.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临床诊断均无右心功能不全.结论:TVP术后,经胸超声测量TAPSE、TAPSV低估了右心室收缩功能.在TVP术后不推荐使用其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治疗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严重缺血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Ⅲ~Ⅳ级脑梗死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280例(326条患肢),采用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治疗血管再狭窄等。结果 280例患者(326条患肢)共进行342次血管腔内治疗,309条患肢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8%(309/326),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成功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所有患者ABI为0.26±0.24,成功治疗术后ABI为0.72±0.29,手术前后患者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10例患者(242条患肢)经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3~90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ABI分别为0.65±0.26、0.54±0.3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超声检查示术后1年随访期间有87条患肢(35.9%)治疗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70例(28.9%)症状复发再次行血管腔内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病变行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由于脑梗死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受限,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闭塞性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32例老年T2DM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部分病例术中病变血管内灌注尿激酶。结果本组132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共置入金属支架209枚(129例)。观察术后1、3、6、12个月的皮肤温度、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与术前相比较,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BI由治疗前0.29±0.15增加至0.78±0.16。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具有治疗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治疗后保肢率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老年T2DM ASO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7月40例(40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PT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结果 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20%),技术成功率及初次开通率为97.5%(39/40)。肢体保全率为95%(38/40),保肢率为97.5%(39/40)。并发症有动脉穿孔(2例)、穿刺点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39例术后肢体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2±0.27)增至术后10d的(0.86±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ABI值为(0.80±0.2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5%(38/40)。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的变化,评价TcPO2在评估下肢ASO患者PTA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ASO患者101例,下肢ASO患肢111例,行PTA术后2~9 d复查TcPO2、ABI及TBI.根据有无T2...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评估287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6%,临床表现好转率83%,血管再通率为96%,踝/肱指数由0.19~0.63,平均(0.44±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1±0.22).结论 应用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踝肱指数(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31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ABI,以ABI值0.9为异常分为LEAD组(46例)和非LEAD组(对照组,18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体重量指数,腰臀比,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46例ABI0.9的LEAD患者的病程[(9.1±6.3)年:(4.5±5.7)年]、糖化血红蛋白[10.9±3.3)%:7.8±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0.9)mmol/L:(2.6±1.1)mmol/L]及脉压[(59±15)mmHg:(52±14)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者具有病程长、血糖高、脉压差大、血脂紊乱等特点,踝肱指数是一项花费小、简单无创的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溶栓并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16)岁,急性下肢缺血病程平均(7±4)d,平均糖尿病病程(8±6)年。根据下肢动脉血栓部位与腹股沟韧带关系,将患者分为中央型(8例)、周围型(22例)及混合型(16例)共3组,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导管溶栓治疗的差异,并观察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多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周围型血栓患者导管溶栓尿激酶用量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280±40)、(350±60)、(360±40)万U,F=184.47,P〈0.05],周围型血栓患者溶栓持续时间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52±12)、(76±20)、(72±14)h,F=1203.39,P〈0.05];而中央型与混合型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溶栓后的残余狭窄均予以腔内介入治疗。治疗完成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0.31±0.15)、(0.95±0.31),t=15.312,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范围越广,导管溶栓药量越大,溶栓周期越长;导管溶栓结合腔内治疗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下肢缺血患者(LLI)和非下肢缺血患者(NLLI)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探讨RBP4与T2DM下肢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和住院的T2DM患者共755例为研究对象,踝肱指数(ABI) <0.9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动脉狭窄〉50%诊断为LLI,参照此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LLI组(n=105)和NLLI组(n=650).检测所有患者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RBP4、血糖、血脂、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肢动脉内膜厚度(IMT)等,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RBP4水平差异.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问临床特征的差异及LLI的发生率.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LI组和NLLI组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血清RBP4水平以及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2±9)比(57±12)岁,13(8~20)比8(4~13)年,(140±20)比(130±18) mmHg(1 mmHg=0.133 kPa),(4.7±1.0)比(4.5±1.1) mmol/L,47(37~54)比43(37~51) mg/L,80%比50.7%,24.8%比10.9%,22.9%比6.8%,t=16.48、5.84、3.45、-2.07、2.16,Х^2=31.40、15.40、28.29;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校正了年龄、病程、eGFR、高血压后,血清RBP4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C肽、餐后2 hC肽、IMT呈正相关(r=0.27、0.37、0.12、0.17、0.24、0.1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和RBP4是下肢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6、2.297、1.023,均P<0.05).按照RBP4四分位数分组,结果看到随着RBP4水平升高,BMI、腰围、SBP、IMT、TC、TG和LDL-C增加(F=4.31、7.44、8.01、2.99、15.81、28.27、3.99,均P<0.05).四组间LL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11.66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经左胸和右胸两种不同术式对围术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食管中下段癌病例128例,被随机分为左胸手术组(67例)和右胸手术组(61例)。分别监测所有病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和右心功能状况。术后对比两组测量数据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左胸手术组心血管并发症(20.9%:3.3%)、收缩压[(132.6±27.9)mmHg:(116.8±14.3)mmHg],心率[(118.6±26.4)次/min:(87.7±19.2)次/min]、平均动脉压[(84.6±13.8)mmHg:(61.2±11.6)mmHg]均显著高于右胸组(P0.05~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70.2±25.3)ml:(87.6±27.8)ml]、左室收缩末期容积[(30.1±12.4)ml:(39.5±23.6)ml]、左房舒张末期容积[(28.7±13.5)ml:(45.7±15.2)ml]、左房收缩末期容积[(25.1±11.7)ml:(31.4±12.6)ml]、左室射血分数[(47.2±15.7)%:(64.3±13.6)%]、左房射血分数[(33.5±18.4)%:(53.2±15.9)%]均显著低于右胸组(P0.05~0.01),右房舒张末期容积[(45.8±11.6)ml:(37.3±14.5)ml]、右房收缩末期容积[(30.3±9.1)ml:(26.8±13.2)ml]、右房射血分数[(50.3±11.5)%:(38.6±13.1)%]均显著高于右胸组(P0.05~0.01)。结论:食管癌经右胸术式对心脏功能保护作用优于左胸,对心肺功能低下的食管癌病例,宜采取经右胸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8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按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ABI的关系.运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颅内动脉狭窄组的ABI值(1.00±0.23)较无狭窄组(1.07±0.33)显著降低(t=1.990,P〈0.05).3支及以1:病变组与无狭窄组、1支病变组和2支病变组ABI值有显著差异(t=1.684,t=2.441,P〈0.05),但无狭窄组(ABI为1.07±0.33)、1支病变组(ABI为1.04±0.11)、2支病变组(ABI为1.02±0.35)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t=1.684,t=1.688,t=1.711,P〉0.05).(2)前后循环均狭窄组(0.89±0.08)的患者与无狭窄组(1.07±0.33)、颈内动脉狭窄组(1.02±0.17)、椎基底动脉狭窄组(1.04±0.15)比较ABI水平有显著性降低(t=1.725,t=2.0,t=2.12,P〈0.05).(3)AB1≤0.9时预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4%、92.5%和69.7%.(4)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穿支动脉疾病(PAD)组(P〈0.01),LAA组ABI值(0.89±0.17)显著降低(t=2.639,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相关,重度颅内动脉狭窄、3支以上病变以及前后循环系统均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值明显降低.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BI与LAA有关,与PAD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设为治疗组,另外选择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d、术后6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右心室收缩末面积(AreaES)、右心室舒张末面积(AreaED)、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以及在同等条件下测出健康成人对照组的上述数据,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0±13.9)岁vs.(40.87±15.5)岁,P=0.849]。治疗组术前右心室收缩末面积、右心室舒张末面积、三尖瓣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8±4.30)cm^2 vs.(7.27±2.41)cm^2,P=0.000;(28.98±6.68)cm^2 vs.(15.15±3.63)cm^2,P〈0.001;(2.58±0.67)cm vs.(2.25±0.45)cm,P=0.045;(16.5±0.3)cm/s vs.(14.2±2.9)cm/s.P=0.0041.而RVFAC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4%±7.26%vs.52.63%±6.77%,P=0.007)。治疗组介入治疗后第1天三尖瓣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0.46)cm vs.(2.58±0.67)cm,P〈0.01;(12.7±2.6)cm/svs.(16.5±0.3)cm/s,P〈0.01];术后6个月RVFA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50.76%±3.56%vs.47.34%±7.26%,P〈0.05)。结论房间隔缺损早期已经出现右心功能受限,介入治疗后右心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成人水平,超声心动图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右心功能需要不同指标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就诊的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7例,完成本研究127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60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67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 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连续12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156.49±9.10)mm Hg vs.(126.37±8.12)mm Hg,(157.26±8.91)mm Hg vs.(124.46±8.07)mm Hg]、舒张压[(98.73±5.54)mm Hg vs.(77.65±5.42)mm Hg,(99.54±5.38)mm Hg vs.(76.36±5.71)mm Hg]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37±0.91)%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6±0.25)mm vs.(1.03±0.20)mm,P0.05]降低。与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5.56±0.99)%vs.(6.79±1.08)%,P0.01]提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5±0.19)mm vs.(1.03±0.20)mm,P0.05]下降。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观察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共治疗20条患肢48条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5.2%,临床症状改善,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上升,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范围广,膝以下小血管多见.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作为一部分难治性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心功能,探讨不同肺功能损坏程度的COPD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将85例COPD患者行肺功能测定后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36例,中度组33例,重度组16例。同时选取60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4组之间的右心房、室大小指标、右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指标、肺动脉压指标的差异。结果 COPD轻度组患者仅有右心室基底径、三尖瓣反流(TR)最大压差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大于对照组[(3.28±0.71)cm比(3.20±0.79)cm,(22.22±1.76)mmHg比(18.31±2.17)mmHg,(35.63±2.25)mmHg比(23.83±2.56)mmHg,均为P<0.01]。与对照组、COPD轻度组和中度组比较,重度组的E/E'增大(7.79±1.73比5.04±1.78、5.37±1.19和5.64±1.81,均为P<0.01),右心室面积改变分数、三尖瓣环平面收缩移位降低[29.11%±8.41%比38.38%±9.45%、37.41%±8.49%和35.98%±10.59%;(18.08±4.62)cm比(22.37±4.09)cm、(21.09±2.46)cm和(20.71±4.82)cm,均为P<0.01]。COPD患者3组间右心室基底径、TR最大压差及PAS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8±0.71)cm比(4.58±0.57)cm比(4.92±0.80)cm;(22.22±1.76)mmHg比(31.00±8.51)mmHg比(49.00±7.45)mmHg;(35.63±2.25)mmHg比(40.17±2.97)mmHg比(59.00±2.54)mmHg,均为P<0.01],且随肺功能恶化而增大。结论 COPD患者随着肺功能的恶化,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首先出现右心结构的改变,进而出现右心室心肌的舒张及收缩功能下降,且右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出现于明显收缩功能不全之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多种无创检测方法联合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早期动脉硬化情况。方法无并发症的DM患者30例,对照组27例,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压力波增强指数(AI)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参数及其相关性。结果 DM组及对照组IMT、ABI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右两侧baPWV[(1449±232)cm/s比(1291±171)cm/s,(1452±222)cm/s比(1280±178)cm/s;P0.01]及ET技术中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137±51)kPa比(101±34)kPa,P0.01]、硬化参数(β)[(10.6±4.2)比(8.2±2.7),P0.05]、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7.0±1.2)m/s比(6.1±1.0)m/s,P0.01]在DM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M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67%(20/30)比26%(7/27),P0.01];Ep、PWVβ分别与左右两侧baPWV呈正相关。结论 DM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ET技术中Ep、β、PWVβ与baPWV均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