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进化遗传性状最稳定的生物学标准, 是鼠疫起源进化普系的“活化石”, 也是该菌起源进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依据其对甘油和阿拉伯糖的酵解和还原硝酸盐的能力, 鼠疫菌可分为4种生物型, 即古典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阳性)、中世纪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阴性)、东方型(甘油酵解阴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阳性)和田鼠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阴性, 硝酸盐还原阴性).前三种生物型与人类历史3次鼠疫大流行相对应, 最后一种生物型对人不致病, 但能造成田鼠鼠疫并在其自然疫源地内流行.目前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4种鼠疫菌生物型.  相似文献   

2.
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进化遗传性状最稳定的生物学标准,是鼠疫起源进化普系的“活化石”,也是该菌起源进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依据其对甘油和阿拉伯糖的酵解和还原硝酸盐的能力,鼠疫菌可分为4种生物型,即古典型(甘油酵解阳性,阿拉伯糖酵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中世纪型(甘油酵解阳性,阿拉伯糖酵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东方型(甘油酵解阴性,阿拉伯糖酵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和田鼠型(甘油酵解阳性,阿拉伯糖酵解阴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前三种生物型与人类历史3次鼠疫大流行相对应,最后一种生物型对人不致病,但能造成田鼠鼠疫并在其自然疫源地内流行.目前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4种鼠疫菌生物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 根据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学、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学、鼠疫宿主动物学、鼠疫媒介昆虫学特征,提出“鼠疫生物地理群落指征、两级分型法和三项指征命名法”;区划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及其亚型.结果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为12型19亚型.阐明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特征.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及其亚型的划分,为掌握其生物学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鼠疫耶尔森菌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布特征.方法对分离到的青藏高原鼠疫菌297株,根据已经证实的22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每株鼠疫菌的每个基因差异区段都采用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基因组型有9种,分别为1、5、6、7、8、10、11、新基因组型和Ype-ancestor型,其中以5、8和10型为主,3种基因组型合计所占比例为80.6%(204/253),而且不同地区鼠疫菌基因组型的分布也不一致.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型全部为14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根据基因组型的分布状况推测出了鼠疫菌在青藏高原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鼠疫耶尔森菌Pgm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从我国不同类型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进行色素沉着因子 (Pgm )表型的分析。方法 用氯化血红素培养基或刚果红培养基培养鼠疫菌 ,对不同颜色的菌落进行计数 ,计算鼠疫菌Pgm的阳性率。 结果 我国 10个疫源地的 16个生态型和新发现的四川青海田鼠型 ,除昆仑山A、B型外 ,其他各型的菌株均含有Pgm+ 菌 ,以青海田鼠型、锡林郭勒高原型、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北天山西段B型菌株的Pgm+ 率为高 ,Pgm+ 菌株 >90 %。结论 青海田鼠型、锡林郭勒高原型、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北天山西段B型菌株的Pgm+ 表型稳定。  相似文献   

6.
四川石渠县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四川省石渠县鼠疫耶尔森菌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其他类型的鼠疫苗株相比较。方法:特征性基因的PCR扩增,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脉冲场电泳、rRNA基因指纹图分析等。结果:石渠县的菌株为典型的鼠疫菌株,具有鼠疫强毒菌的典型特征,从该县青海田鼠中分离的鼠疫菌株,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我国其他疫源地中的鼠疫菌株明显不同。结论:该地可能存在一种新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其鼠疫菌属于一单独型别;1999年该县发生的人间鼠疫。感染来自该疫源地之外;对该疫源地仍须密切监视,以确定其对人类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中国鼠疫菌种资源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中国甲类传染病菌种资源库》,选择适当的指标,以反映中国鼠疫菌种的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传统的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中国鼠疫菌种代表菌株的遗传特征。并对遗传特征的分布及其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利用6项指标,将中国的鼠疫菌划分成15种遗传型,每一型占据一片相对独立的而又自相延续的地理空间。分析遗传型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根据菌株间的差异,追溯鼠疫耶尔森菌作为一个生物种形成后的进化过程。结论 中国各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着不同特征的鼠疫菌株,但为达到对菌株认同的目标,还需要确定更多的遗传指征。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鼠疫菌质粒特征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云南省鼠疫菌质粒分子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按Kado和Liu法提取云南省44个县市及中缅边境一带共1020株鼠疫菌的质粒,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云南省鼠疫菌具有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约3.93、6.05、22.97、35.65、45.35、64.82、74.59、111.36和129.55×106的9种质粒,其中3.93、35.65和111.36×106的3种质粒为云南省鼠疫菌特有.按质粒组成可分为10种不同类型的质粒谱,其中Ⅰ~Ⅴ种类型较为常见,且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集中现象.结论根据鼠疫菌质粒特征,可将云南省自1982年以来发生鼠疫流行的地区划分为多片相对独立的疫源地.认为80年代重新开始的家鼠鼠疫流行,可能来源于多片潜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复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基本规律,揭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环境,确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演化动态标准.方法 采用之前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综合研究中国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分型法、中国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型法、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和中国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的物种分类和地理空间分布.结果 综合上述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多因子,提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的理论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森林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自1949年开展鼠疫防治工作以来,通过微生物学方法检验了大量的鼠疫疫源动物和媒介昆虫标本,基本证实并查清了各种类型鼠疫疫源地的存在与分布。来源于不同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苗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因此,查清各疫源地菌株的营养谱,对鼠疫菌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变异的研究十分重要。鼠疫苗的营养型需求差异涉及氨基酸和维生素等,但主要还是对氨基酸需求的差异。检查发现,内蒙古地区鼠疫菌株有3种基本营养型:草原黄鼠疫源地菌株,需要甲流氨酸、俄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长爪沙鼠疫碌地菌株,需要甲硫氨酸、跳氨酸、色氨酸、苯丙…  相似文献   

11.
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DFR)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对分离自中国11个疫源地3 044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质粒验证(PMT1)PCR扩增,进行鼠疫菌DFR基因组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3 044株鼠疫菌共包括52个基因组型,其中19个为主要基因组型、33个为次要基因组型。在以往鉴定的31个基因组型基础上又增加了 21个新基因组型。其中增加的3个新基因组型均为主要基因组型,即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32型、44型,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50型。结论 在新增加的 21个新基因组型中有3个为主要基因组型,中国鼠疫菌DFR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摘要: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自然疫源地指在合适的地理景观条件下,由鼠疫耶尔森菌、宿主、媒介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构成成分及其作用,对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性质和结构,维持鼠疫生态系统平衡,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了解丽江市古城区 3 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在家犬中的携带情况,补充该疫源地家犬致病性耶尔森菌带菌状况的相关数据。 方法 采集丽江市古城区鼠疫疫源地家犬肛拭子样本并进行冷增菌培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细菌分离纯化对致病性耶尔森菌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在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大东乡、金安镇、束河街道、文华街道、开南街道等地共采集了 164 份家犬肛拭子,从 1 份样本中检出鼠疫耶尔森菌、4 份样本中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检测到假结核耶尔森菌。 结论 丽江市古城区家犬携带鼠疫耶尔森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增加了当地居民感染鼠疫及相关疾病的风险,须加强对该地家犬致病性耶尔森菌携带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分型在鼠疫暴发中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3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对2004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分离到的13株鼠疫菌进行PCR扩增.结果13株鼠疫菌可分为4个基因组型,即Genomovar 8、10、15和16.其中囊谦的8株菌全部为Genomovar 10;乌兰的2株菌分别为Genomovar 8和15;祁连、曲麻莱、称多的3株鼠疫菌的基因组型均为Genomovar 16.结论鼠疫菌基因分型是鼠疫疫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明鼠疫的起源,分析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保存学说,描述动物间鼠疫流行特征和20世纪70年代的灭鼠拔源工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揭示鼠疫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在鼠疫流行间歇期内,鼠疫菌主要以基因突变的方式长期保存在自然界中,形成鼠疫菌-宿主-媒介三位一体的鼠疫生态系统的新学说,为我国鼠疫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省鼠疫历史流行区是否存在动物鼠疫的流行。方法在监测区内捕获活鼠并收集死鼠,活鼠采血用放免、血凝、酶标及胶体金方法检测鼠疫F1抗体;鼠脏器用压印法分离鼠疫菌,用多重引物PCR的方法检测鼠疫的基因片段。结果我省首次用间接血凝试验(微量法)从3份鼠血清中检出鼠疫F1抗体,用多重引物PCR的方法从3头鼠脏器中检出鼠疫菌caf 1基因片段。结论我省的部分鼠疫历史流行区存在动物鼠疫复燃的可能,要加强鼠疫的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38 Yersinia pestis isolates from all known plague foci of north-east Brazil were analysed by SDS-PAGE. Approximately 20 bands were consistently found in all strains analysed and 11 were selected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Although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among the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wild Y. pestis isolates were not observed, quantitative alterations were clearly noted for most of these proteins. No particular quantitative alteration of the electrophoretic profile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eriod of isolation and geographic origin of the isolates. The 64 kDa outer membrane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expressed in higher amounts among Y. pest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a recent plague outbreak. The possible use of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wild Y. pestis isolates as a too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for the analysis of virulence determina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内蒙古4型疫源地蚤类中自然染疫蚤的种类,分析该地区蚤类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收集整理历年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中检出鼠疫菌的蚤种种名和检出地点.结果 内蒙古发现的122种(亚种)蚤类中,从30种(亚种)蚤体中检出鼠疫菌.结论 4型疫源地中3个疫源地的主要媒介蚤种都可自然感染鼠疫菌,几乎所有次要媒介蚤中都检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19.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用于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对来自全国不同疫源地、不同生态型的103株鼠疫耶尔森氏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结果 将鼠疫耶尔森氏菌分成两种基因型别:全国大部分菌株为RAPD-1型,青海省境内的大部分菌株为RAPD-2型。结论 不同生态型的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结构存在差异,为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基础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