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性损伤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已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虽然再灌注可以挽救缺血的濒危心肌,但在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可以引起出血姓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心律紊乱以至于心室纤颤及持久的心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损害作用。对再灌注性损伤的机制的探讨,除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现象的本质外,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一、能量代谢异常1976年,Theroux报道,狗冠脉左旋支结扎2小时后进行再灌注,采用植入性超声晶体测量节段的心肌收缩功能表明,梗塞区周围心肌功能恢复需4周以上。对5至15分钟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可持续24小  相似文献   

2.
丹参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采用在家兔全麻、开胸、自主呼吸和自主心律的条件下,结扎冠脉左室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进而松开结扎结形成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局部血流量变化进行测定,同时辅以心电图监护;以丹参注射液为保护剂观察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续,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逐渐增加;当缺血60分钟后再灌注30分钟,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仍继续上升,明显高于缺血60分钟组,但与缺血90分钟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其缺血区局部组织血流量再灌注后仅恢复53.2%。给予丹参保护的再灌注组,其缺血区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再灌注损伤组下降56.0%(P<0.005),而局部组织血流量恢复则提高32.0%(P<0.001)。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放免技术对家兔心肌急性缺血及再灌注后心肌组织钙调蛋白(CaM)和环磷酸腺苷(cAMP)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缺血20分钟时,心肌组织CaM和cAMP含量均升高,缺血40分钟时,二者与缺血20分钟时比无明显变化。缺血20分钟时再灌注,心肌组织CaM含量下降,cAMP含量上升,缺血40分钟时再灌注与缺血20分钟再灌注相比CaM含量升高,cAMP含量下降。文章讨论了这些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缺氧心肌组织再灌注血流及前列腺素代谢产物生成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再灌注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h再开放4.5h;纳洛酮组10只,手术过程同前,同时静注纳洛酮;假手术组10只,手术过程同前,不结扎前降支动脉。用激光多谱勒血流测定仪测定再灌注组及纳洛酮组结扎前、后及稃灌注4.5h后缺血区心肌再灌注血流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再灌注4.5h后的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含量。结果 (1)结扎前,再灌注组及纳洛酮组局部心肌组织血流无差别;再灌注后,两组血流均较前下降,再灌注组的缺血区血流量明显低于纳洛酮组(P〈0.01)。(2)再灌注后,再灌注组、纳洛酮组血浆血栓素B1含量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再灌注组又高于纳洛酮组,各组间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纳洛酮可以抑制缺血/再灌注后家兔心肌血栓素B2的生成。改善再灌注部位血流。  相似文献   

5.
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在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M)、缺血后处理组(IPO)、5-羟癸酸拮抗缺血后处理组(5-HD+IPO),每组8只。各组均先灌注平衡20 min,C组:续灌70 min;M组:缺血前灌注4 ℃ St.Thomas停跳液(10 mL/kg),全心缺血40 min,复灌30 min;IPO组:全心缺血40 min,复灌前先开放10 s,缺血10 s,反复6次,时间为2 min,复灌28 min;5-HD+IPO组:缺血后处理前给予含5-羟癸酸(100 μmol/L)的K-H液灌注5 min,余同IPO组,复灌23 min。观察各组平衡末与再灌注末心肌线粒体膜电位、氧自由基及呼吸功能的变化。结果:(1) 各组再灌注末心肌线粒体膜电位较平衡末显著降低,而C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IPO组明显高于5-HD+IPO与M组,5-HD +IPO组高于M组。(2) 各组再灌注末与平衡末比较,心肌线粒体氧自由基含量显著升高,其中M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5-HD +IPO组高于IPO及C组,IPO组高于C组。(3) 各组再灌注末较平衡末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受损,且C组优于其它3组,IPO组优于5-HD+IPO与M组,5-HD +IPO组优于M组。结论:(1) 缺血后处理通过维护线粒体膜电位稳定、减少线粒体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线粒体呼吸链及功能,减轻心肌的再灌注损伤。(2) 5-HD不能完全阻断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3) 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可通过激活心肌mitoKATP实现,同时还有其它因素参与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6.
短时间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心功能的持久性损害,可能与心肌能量物质的耗竭有关。近来一些研究表明,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简写AICAR)可加速心肌腺嘌哈核苷酸的合成。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反复的非致死性的心肌缺血对狗的心肌血流及节段心肌运动的影响,以及AICAR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实验性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是否致心肌细胞凋亡、凋亡率的大小及不同的缺血时间与凋亡率的关系。方法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图像分析和统计处理对缺血灌注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和原位未端标记 (TUNEL)检测发现在经历了不同的缺血时间后 ,再灌注均可致心肌细胞凋亡 ,但不同的缺血时间后再灌注致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不同 ,实验Ⅰ~Ⅲ组平均凋亡率分别为 3 2 7%、18 4 3%和 2 0 2 8%。缺血时间越长凋亡率越高。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凋亡机制有关 ,且凋亡率的大小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能与心肌的缺血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缺血心肌再灌注后常伴有心室节律紊乱、缺血的形态变化加重以及功能、代谢方面的恶化等,再灌注性损伤常伴随着心肌内出血,后者是由于微血管受到损害及血管内成份漏出的缘故。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经不同时间缺血心肌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以及其与再灌注性损伤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处置模型的基础上,了解NO在心肌缺血前处置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麻醉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降支,反复结扎(缺血)10分钟,放开(再灌)5分钟,最后结扎30分钟再灌20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前处置模型后,对比观察了各组动物血浆中NO、TXB2、6-K-PGF1α、SOD和MDA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组动物球结膜微循环及心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前处置组血浆NO、6-K-PGF1α、SOD浓度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而MDA、TXB2浓度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前处置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球结膜微循环基本正常。结论:心肌缺血前处置可增加心血管内皮细胞合成NO,而NO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镁对缺血心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镁对正常心肌及缺血后再灌注心肌的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本工作拟探讨不同浓度镁对缺血期间心肌功能、代谢及缺血后恢复过程的影响实验采用Wistar大鼠离体等容收缩心脏,行Langendorff灌流。常规K H液预灌30分钟后行低灌流缺血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适应促发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性开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反复短暂缺血剌激导致缺血预适应(IP)对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的影响。方法:复制套扎前降支冠状动脉犬模型。IP组给予缺血5min,灌注5min,反复4次;假手术组不予缺血与灌注剌激,观察40min。分别于实验前、第1次缺血与再灌注及第4次缺血与再灌注末行心肌声学造影,最后对心肌毛细血管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定量分析,做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第4次缺血较第1次缺血其声学显影最小缺损面积百分比(ADmin%)由32.6%±5.7%降至21.8%±5.2%(P<0.05),定量分析指标峰值(PI)、曲线下面积(AUC)、峰减半时间(HT)均增高;心肌毛细血管数、管腔内径、内皮细胞厚度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差别。结论:反复短暂缺血增加心肌微循环血液灌注但无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改变,提示IP促发心肌毛细血管床功能性开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二氮嗪(diazoxide,D)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大鼠心功能及线粒体心磷脂的影响,并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在二氮嗪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二氮嗪后处理组(I/R+D)、5-羟葵酸拮抗二氮嗪后处理组(I/R+5-HD+D),每组8只,均先灌注平衡20 min。Control组:灌注平衡后续灌70 min;I/R组:缺血前灌注4℃ST.Thomas停跳液,全心缺血40 min,再灌30 min;I/R+D组:全心缺血40 min,缺血后给予含二氮嗪(50μmol/L)的K-H液灌注5 min后,再灌25 min;I/R+5-HD+D组:二氮嗪后处理前给予含5-羟葵酸(100μmol/L)的K-H液灌注5 min,再灌20 min。观察各组续(再)灌注末心率、冠脉流出液量、心功能、心肌酶学及心肌线粒体心磷脂的变化。结果:各组续(再)灌注末比较,I/R组较control组及I/R+D组心率减慢、冠脉流出液量降低,心功能明显受损,心肌酶增加,心磷酯含量减少,但与I/R+5-HD+D无明显差异。结论:二氮嗪后处理通过增加线粒体心磷脂含量,减少心肌酶的释放,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产生心肌保护作用。5-羟葵酸能够完全阻断二氮嗪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忠豪 《医学信息》2001,14(11):790-791
自“顿抑”和“冬眠”心肌概念的出现 ,现代心血管病学对存活心肌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肌顿抑和冬眠的再认识方面的一些进展情况作一综述。1 心肌顿抑的一般概念及研究进展心肌顿抑一般是指急性缺血和冠状动脉再灌注后延长的但可逆的缺血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过程。心肌顿抑时节段性的功能障碍是由于缺血和再灌注两者共同造成的。Heyndrickx等 〔1〕1975年做的动物实验证实了此过程。研究者短暂闭塞了神志清醒狗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并监测了心电图示踪和局部左室收缩功能 ,发现闭塞后 5~ 15 min冠状动脉血流迅速恢复 …  相似文献   

14.
丹参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实验采用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清除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_x)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丹参素的抗氧化效应进行了观察。随缺血时间的延长,SOD及GSH-P_x的活性逐步下降。当心肌缺血40分钟后富氧再灌注20分钟,SOD的活性仍然继续下降;GSH-P_x的活性明显低于缺血60分钟组,此时超微结构损伤最为严重。预先给丹参素及亚硒酸钠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心肌SOD、GSH-P_x活性明显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时,超微结构损伤亦较轻,且丹参素的保护效果优于亚硒酸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微循环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复制套扎前降支冠状动脉犬模型。缺血预适应组先给予缺血5min,灌注5min,反复4次,然后缺血1h,再灌注2h;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缺血1h后再灌注2h;两组分别于基础、缺血1h、再灌注2h采集冠状窦血对比分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并于再灌注2h对比分析注射乙酰胆碱前后心肌声学造影强度变化,最后用Evan氏兰和TIC双染。结果(1)正常心肌注药后声学强度增强,而缺血心肌反而下降,与再灌注组相比,预适应组缺血区心肌声学强度下降程度显著减轻(P〈0.01);(2)两组缺血后一氧化氮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再灌注2h下降更为明显(P〈0.05),然而预适应组缺血1h与再灌注2h下降程度均小于再灌注组(P〈0.05);(3)预适应组于缺血1h、再灌注2h内皮素水平比基础有所下降,再灌注组与基础比反而呈升高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水准(P〉0.05),两组相比,预适应使缺血1h和再灌注2h的ET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微循环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反应及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调节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益母草治疗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观察益母草对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等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益母草治疗组。治疗组兔、5 2例冠心病及 3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用益母草注射液静滴治疗。 5 4例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兔缺血及再灌注的心功能 ,心肌酶释出明显改善 ;血浆及心肌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降低 ,血浆及心肌组织SOD、全血GSH Px、心肌组织ATP酶活性高于对照组 ,心肌组织Ca2 +含量低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治疗后 ,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明显改善。结论 :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疗效。其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及细胞内钙超载对心肌细胞损伤、改善缺血区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内皮素与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素(ET)释放水平显著升高。ET具有强烈收缩冠脉血管、减慢心率、降低左室收缩压的作用,并可能扩大心肌梗死的范围。ET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主要与其强烈的缩血管加重心肌缺血的作用有关。尽管对内源性ET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见解不一,但已有证据表明,ET可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及局部心肌无复流,并可使中性粒细胞活化、粘附,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导致再灌注损伤。ET亦可能与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 (NO)在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中的作用及左旋精氨酸 (L -Arg)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用 2 0只家兔 ,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L -Arg组 ,分别于缺血前、缺血 40min及再灌注 2 0min取血检测NO水平 ,相应时点监测心功能。结果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 ,一氧化氮代谢产物含量 (NOP)显著下降 (缺血前 2 6 9± 4 6μmol/L ,缺血 40min 1 4 8± 3 8μmol/L ,再灌注 2 0min 1 2 7± 5 3μmol/L ,P均 <0 0 0 1 ) ;心肌舒缩功能指标 (MAP、LVSP、 dp/d…  相似文献   

19.
兔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是否凋亡及凋亡率的大小。方法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家兔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 ,图像分析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呈现明显的心肌细胞凋亡征象 ,TUNEL检测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出现心肌凋亡阳性细胞 ,平均凋亡率为 2 1 10 %。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凋亡机制有关 ,并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定了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红细胞变形性,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变形性改变及山茛菪碱、樟柳碱对红细胞变形的影响。实验分五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5小时);再灌注组(缺血1hr+再灌注4hr);山莨菪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药0.5mg/kg,ⅳ,缺血再灌时间同再灌组);樟柳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药60μg/kg,ⅳ,缺血再灌时间同再灌注组)。各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分别为0.40±0.12,0.40±0.17,0.16±0.14,0.48±0.18,0.59±0.19。再灌注组DI值明显低于其它四组(P<0.01),余四组之间DI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说明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使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如预先给予山莨菪碱或樟柳碱均可有效地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红细胞变形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