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临床资料特点、影像学特征及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特点。结果 (1)30例患者的病因繁杂,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相关因素最为常见,占50%。其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主要及首要的症状为头痛。(2)30例CVT患者,经CT、MRI及MRV检查发现累及上矢状窦22例,下矢状窦1例,横窦22例,乙状窦18例,直窦5例,窦汇5例,海绵窦1例,深静脉1例,皮层静脉1例。(3)28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25例发现异常表现,16例出现索条征、高密度三角征;15例出现脑实质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及合并出血;30例患者均进行了MRI及MRV检查,其中29例MRI检查阳性,表现为CVT形成导致的流空效应的消失,并且出现各时期不同程度的血栓信号,漏诊的1例经MRV检查确诊;30例患者MRV检查均阳性,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充盈缺损、信号缺失及侧支循环形成。结论CVT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种多样,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CT、MRI及MRV检查是诊断CVT的无创、准确且敏感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其中MRI联合MRV诊断最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彬  周沐科  郭建 《华西医学》2014,(2):223-22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头部CT、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影像学特征,为诊断CVST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MRI、MRV影像学特征。结果头部CT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15例(32.6%),间接征象8例(17.4%);MRI显示CVST的表现17例(68.0%);MRI+MRV检查的阳性率为87.5%,MRI+MRV与DSA的符合率为84.6%。结论根据临床病史高度怀疑CVST患者的头颅CT可作为筛查手段,MRI合并MRV检查对明确CVS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3D-CE-MRA)的MRV在脑静脉血栓(CVT)的各种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2例经MRI、MRV及DSA检查CVT的病例,重点观察分析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MRI(SE序列)检查共显示脑实质继发改变10例;显示上矢状窦、横窦及直窦血栓共13例;MRV检查显示上矢状窦血栓6例;下矢状窦血栓1例;上矢状窦合并直窦2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乙状窦3例;横窦合并乙状窦血栓3例;海绵窦血栓1例;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血栓1例;大脑上静脉及吻合静脉血栓1例。全部病例均经DSA检查证实。结论:MRI与3D-CE-MRA成像技术的MRV相结合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CVT,为CVT检出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4月经确诊的30例CVST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MRI、MRV及预后评估等。结果:CVST发病因素较多,部分患者合并多个危险因素;头痛、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癫痫等为常见临床表现;头颅MRI+MRV是目前CVST检查最常用的诊断手段,DSA检查为金标准;肝素抗凝安全有效。结论 :CVST临床症状多变且无特异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V可提高诊断阳性率,DSA检查为金标准;高颅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是本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结果:分别有61、49及59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DSA检查。6例(6/7)急性患者,CT存在直接和间接征象,而11例(11/13)亚急性与33例(33/41)慢性患者CT无异常。急性与慢性患者MRI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内T1低信号、T2高信号,亚急性期主要是T1、T2高信号。随着病程延长,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率下降(3/6,5/11,6/32),但空蝶鞍的机率增加(0,1/11,10/32)。8例行MRV检查的患者,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MRI结合MRV技术可对行MRI检查的49例患者中的35例进行确诊,但11例慢性与3例亚急性患者,CT、MRI(V)均未发现异常,行DSA检查才得以确诊。结论:对急性CVST而言,头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而对亚急性与慢性患者,MRI具有更高敏感度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如果头颅CT、MRI、MRV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皮层静脉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1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初诊误诊率75%。MRI联合MRV检查有助于SSST的确诊。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者痊愈6例,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中青年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腰椎穿刺检查提示颅内压升高时应高度警惕CVT可能。围产期女性为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SS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诊断与误诊原因分析(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0~2010年经CT、MR、DSA和病理学诊断证实的27例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均行头部MRI检查,19例行MRV检查,21例行CT检查,15例行DSA检查。结果本组19例首次影像学检查确诊,8例误诊。误诊病例中7例行MRV或DSA检查确诊,1例死亡后尸检确诊。本组单纯脑深静脉血栓5例,单纯静脉窦血栓14例,脑深静脉血栓并静脉窦血栓8例。影像学直接征象为脑静脉内血栓,间接征象主要为水肿及静脉性梗死。结论 CT、MR及DSA检查对脑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诊断价值,需各检查结合,仔细分析鉴别,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血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斌  李春阳  刘罡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17-2918
<正>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CVT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对比增强MRV和脑CT静脉造影(CTV)对CVT高度敏感,可早期显示本病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反映病理演变及评价治疗效果,是无创伤性、较理想的诊断方法。MRV与MRI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可替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二者联合是目前诊断CVT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诊治方法,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等。结果:20例患者均为中青年,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颅压综合征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头痛17例、视力障碍8例、肢体乏力麻木10例、癫痫发作6例。CVST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根据19例患者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renography,MRV)或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去除1例无效数据)发行,血栓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5例(78.9%),累及上矢状窦9例、橫窦15例、乙状窦14例;脑实质损伤8例(40%)。经抗凝、降颅压和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后,治疗有效(症状完全消失/缓解)17例(85%),无效3例(15%),病死2例。结论:CVST发病率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头痛、视力障碍、癫痫和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孤立性头痛和孤立性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黑朦)患者需警惕CVST;D-二聚体检查阴性不足以排除CVST诊断;CT和MRI检查对CVST有重要提示作用,经静脉造影检查(MRV或DSA)发现血管腔内血栓是CVST确诊的关键;早期诊断,规范的抗凝治疗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诊断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对 6例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表现颅内高压征象 ,伴有全脑症状或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 (MRV)诊断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有肯定的价值 ,而血管数字减影 (DSA)是诊断该病的最可靠手段。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凯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01-60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磁共振和(或)DSA检查确诊的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磁共振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能直接显示静脉窦血管闭塞及血栓栓子及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状况;早期抗凝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二组好转率、治愈率及病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穆巍  周红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3):239-240
目的探讨经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CVT患者均行MRI标准自旋回波T1WI、T2wI和VEN/3D/PCA。结果VEN/3D/PCA比标准sE序列T1WI和T2WI多检测出CVT12处,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头颅MRI和MRV是诊断CVT的主要依据。能够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不同时期脑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月~2019年8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临床随访确诊的27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MRI资料,其中18例患者行DWI检查,9例患者接受MRI增强检查。结果27例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平扫表现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出现异常信号,3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增强后表现为空三角征,MRV则显示静脉窦血流高信号不同程度缺失,局限性或阶段性血栓以血流高信号变细、中断为主。DWI对急性和亚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及继发静脉性脑梗塞敏感。结论MRI、MRV联合DWI有助于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并可以反映血栓的演变过程,为临床及时治疗静脉窦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SWS)的临床特点及CT、MRI等影像诊断价值,总结SWS最适当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及总结44例SWS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44例SWS中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35例,33例有颜面部血管瘤,均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4例伴有头痛,4例伴有一侧肢体乏力。30例SWS患儿行CT检查;38例行MRI检查(增强34例),1例行磁共振波谱(MRS).5例行磁敏感序列(SW1)扫描;14例行DSA检查。经各项影像诊断结合临床表现,44例均有脑内软脑膜血管瘤(12例累及双侧)。头颅CT可清晰显示脑回样钙化(25例)。MRI增强软脑膜强化伴静脉畸形(34例),脉络膜丛增大强化(21例),病侧不同程度脑萎缩(34例)。10例眼环增厚,提示青光眼(1例双侧青光眼术后)。2例伴额面部皮肤增厚。结论:SWS是一种少见疾病,在儿童临床表现怀疑sws病例,建议行CT平扫、MRI增强及SWI序列进行早期诊断及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者9例,确诊前有5例误诊,脑脊液检查均有压力增高。8例病人行颅脑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MRV)检查,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者6例,阳性率75%。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检查,均证实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病人中7例行肝素抗凝治疗,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怀疑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及时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抗凝及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