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大心脏瓣膜换术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巨大心脏(CTR〉0.70)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作者回顾性分析了33例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及随访结果,33例病人中,心功能Ⅲ级22例,Ⅳ级11例,其中属心源性恶液质7例,巨大左室(EDD〉70mm)11例,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17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3例,AVR+MVR13例,并行三尖瓣成形术11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6.1%),长期生存的31例中,心功能I级13例 相似文献
2.
巨大心脏病人瓣膜替换围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1月至1998年8月,我们共为16例巨大心脏病人行瓣膜替换手术,由于对围术期的处理进行改进,使手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8岁~43岁。其中风湿性瓣膜病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除有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以外,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X线胸片均显示两肺中、重度瘀血,心胸比例:070~079者7例,080~089者7例,090以上3例。心电图:窦性心律2例,心房纤颤14例,左右心室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3.
<正> 作者于1988~1990年为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替换术,效果尚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5例,女6例。年龄26~43岁,平均33.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病理类型与心功能分级如下:(1)MS+MI 4例,有心衰史者2例;心功能均Ⅲ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重症瓣膜病手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生存率的措施。方法:对53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31.5%。男21例,女32例;年龄18~69岁,平均47±1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47例。二尖瓣病变者49例(合并主动脉病变23例)。其中48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3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11例合并左房血栓。术前心功能Ⅲ级者13例,Ⅳ级者40例,术前X线胸片心胸比例〉0.70者48例,心电图示:51例合并心房颤动。心脏彩超多普勒示左室舒张末径〉65mm者21例,EF〈0.40者45例。MVR22例,AVR14例,DVR17铡,合并三尖瓣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症15例,严重心律失常6例,肺功能不全4例,肾功能衰竭2例,无死亡率。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例,充分的术前心功能调整、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后严密监护、注意围术期各环节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18例。术后因低心排、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作者认为: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法,但在新开展心脏瓣膜替换术的单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以单瓣替换术为首选,严重多瓣膜病变,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8.
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56例,严格作好术前准备,改善心肺功能,对重症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妥善处理继发病变,术后重视心肺功能支持治疗。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6.0cm和尽量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并在术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心脏瓣摸替换术的经验,对风心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院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121例,共149枚瓣膜,年龄27~62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9例,Ⅲ级75例,Ⅳ级27例,心胸比例(C/T)06~094。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7%,死亡原因为心律失常3例,低心排3例,呼衰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结论:(1)术前强调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纠正水电平衡,术中重视心肌保护及手术操作的准确性,术后继续强心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酸碱及水电平衡,积极补充血容量和纠正心律失常。(2)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应加强术前准备,预防低血钾和心肌保护及常规安放心外膜起搏导线等,对低心排者,主张在血容量补足基础上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剂,呼衰处理适当延长呼吸支持时间,必要时预防性气管切开。(3)右房、房间隔径路可兼顾二尖瓣、三尖瓣病变处理及连续缝合法行二尖瓣替换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缝线与瓣环周围组织张力均匀,可防止瓣周漏的发生,同时线结少,对于防止血栓形成也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10.
11.
心脏瓣膜替换围术期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瓣膜替换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替换患者12例,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含量,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瓣膜替换不同时点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结果:CPB过程中及CPB后早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在CPB中明显下降,CPB后短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血浆GMP-140比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明显滞后。结论:CPB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恢复要晚于数量的恢复。临床应重视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术后早期出血。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替换是心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其作为一个重大生活事件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致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为此,笔者对本院心胸外科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100例心脏瓣膜替换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心理反应观察,并进行有效沟通,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替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连续监测ECG、BP、CVP、SpO2、体温、尿量、电解质、血气。心肌保护采用4℃高钾晶体停搏液、持续温氧合血灌注。结果 365例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心脏自动复跳274例,自动复跳率达75%。无麻醉死亡。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的麻醉宜选用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心肌抑制轻的药物,芬太尼、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是其主要用药。诱导和CPB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围术期应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探讨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膜替换术围术期的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术前常规应用GIK液7-14d。瓣膜替换术在全身中度低温,心脏深低温下进行,伴有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附加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严重心律失常,37例出院时心脏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充分加强心肌保护,术前心脏功能Ⅳ-Ⅴ级可视为预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围术期处理的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24例巨大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结果 本组24例病人,术后恢复均顺利,术后24例病人无低心排、室颤并发症,且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月的LVEDD与LVESD显著性地减少(P<0.05),而LVEF显著性地提高(P<0.05).对其术前手术指征的评估,术前改善心脏功能的治疗,术后早期的处理等围手术期的处理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围术期正确处理是提高这类巨大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连续259例瓣膜替换手术无死亡经验,以期提高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2000年1月-2005年8月,连续施行259例瓣膜替换术。男137例,女122例。年龄10~71(41.69±10.57)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35例,退行性16例,马凡综合征7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6例,Ⅲ级141例,Ⅳ级72例。心胸比率0.64~0.91(0.73±0.09)。单纯二尖瓣替换133例,主动脉瓣替换59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替换63例,其他4例。结果本组259例病人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病患者大部分术前心功能较差,围手术期有一定死亡率。如果术前严格准备,术中做好心肌保护,并做到手术操作精细、准确,术后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防治并发症,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20.
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心肺功能维护魏大中马冬春我院自1992年11月至1995年10月共施心瓣膜替换术48例,其中重症者39例,占同期手术者81%。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18~53岁,平均37岁;病程4~23年;有反复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