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cT影像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胃类癌CT影像表现为边界锐利的类圆形均质肿块,l例位于腔内,直径约1.0cm,CT检查漏诊后经胃镜确诊。1例位于腔外,直径约6cm,见明显均匀强化。术前cT检查误诊为胃间质瘤。1例小肠类癌表现为回肠末段偏心明显强化肿物,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并不完全小肠梗阻,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阑尾类癌,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漏诊。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类癌。结论消化道不同部位类癌有不同的CT表现,了解这些特征性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类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郑兰  刘鸿圣  李建明  吴倩倩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571-1576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儿童肾上腺皮质癌的影像资料。行CT检查13例,行MRI检查5例,同时行两种影像检查者3例。结果:患儿平均年龄(2.8±2.9)岁。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左侧9例、右侧6例。瘤体最大径线1.6~11.0cm,平均(5.4±2.4)cm。病灶呈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3例;边界清楚11例,边界模糊4例,其中肿瘤突破包膜向周围浸润生长者1例。所有肿瘤内均可见不同程度坏死,未见出血灶,瘤内出现钙化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体内可见多条强化的肿瘤血管影迂曲穿行,使整个瘤体呈现网络状强化的特征;整个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肿瘤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3例出现转移灶,2例为肺转移,1例为右肾及肝脏多发转移。3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2例于术后1年复发,其中1例在第二次手术切除后2个月再次复发;1例于术后3年复发。结论:儿童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儿年龄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扫描及E-cad表达相结合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CT增强扫描对66例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对66例胃切除标本进行E-cad表达分析,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以探讨二者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CT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准确度为81.8%,N分期准确度为89.4%,综合判断CT对于胃癌肿瘤原发灶、淋巴结和转移情况分期(TNM分期)准确度为80.3%。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阳性率为65.15%。胃癌病理分期Ⅲ、Ⅳ期者其癌组织的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浸润深度为T3、T4胃癌患者其癌组织的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深度为T1、T2者(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及E-cad检测都有利于胃癌术前分期的判断,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很罕见.我们自1956年~1991年共收治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6.4岁.病程呈急性者13例,自18小时至3天;呈慢性者2例,病程2~3年.临床表现呈急性阑尾炎11例,腹膜炎2例,腹部包块2例.病理检查为阑尾类癌9例,肿瘤均在阑尾远端,肿瘤直径<1.0cm者6例,无它处转移;直径在1.5~1.9cm者2例,肿瘤浸润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癌术前介入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 16例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癌的患者进行术前肝脏及直肠局部介入化疗 ,其中 6例对肝脏转移灶进行栓塞。术后 3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进行局部化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手术安全进行 ,有 5例进行了根治性治疗 ,切除直肠及肝脏转移灶 ,14例原发灶完整切除。手术中出血减少 ,肿瘤易于剥离。结论 术前进行介入治疗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可减少术中出血 ,提高手术切除率 ,减少术中扩散。在综合治疗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道小细胞癌管壁内浸润范围及淋巴转移的情况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的20例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食管标本,在距癌灶上、下端1.0cm、3.0cm、5.0cm处取直径1cm食管全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食管小细胞癌管壁内浸润范围;对手术清除淋巴结按部位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预后分析。结果20例食管小细胞癌发生管壁浸润19例,发生率为95%,肿瘤上端管壁内浸润3例,肿瘤下端管壁内浸润6例。两端均发生壁内浸润10例。上端浸润长度在距离癌灶0cm~3cm之间7例,距离肿瘤4cm~5cm之间6例。下端浸润长度在距癌灶浸润长度在0cm~3cm之间10例,浸润长度超过5cm者6例。20例食管小细胞癌中未发现壁内跳跃式淋巴转移。原位癌1例,20例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18例,无淋巴结转移2例,(1例为原位癌)淋巴结转移率为90%,清除淋巴结386枚,(平均19.3%/例),淋巴结转移101枚,转移度为26.1%。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7%、39.5%和35.3%,胸中段转移率最高,(中段食管癌病例数最多)浸润到粘膜层2例、粘膜下层2例、肌层5例,外膜10例,临床分期I期,2例,II期4例,III期14例。结论食管小细胞癌可沿管壁浸润生长,浸润深度影响管壁内浸润范围;食管小细胞癌未见管壁内跳跃式转移现象;胸中、下段癌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和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癌淋巴转移向下为主;各部位食管鳞癌均可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随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对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患者术前TNM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48例患者术前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48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患者,MRI对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3.3%;对淋巴结转移情况N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1.3%;对远处转移M分期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5.8%。MRI对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一致性较好(K=0.731,K=0.650),MRI对M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一致性很好(K=0.850)。结论 MRI检查可以较准确的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对于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术前TNM分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阑尾类癌是一种临床上极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术前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因此阑尾类癌极易误诊为急、慢性阑尾炎。2003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共行阑尾切除术695例,其中5例术后病理确诊为阑尾类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总结13例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类癌病例,检查方法包括消化道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13例肿瘤位于胃2例、十二指肠4例、阑尾1例、直肠6例。肿瘤直径小于2cm者8例,大于2cm者5例,最大者直径8cm。影像表现特点包括腔内占位病变、管腔变窄、管壁僵硬等。结论:消化道类癌在影像上的表现因缺少特异性而使得定性诊断困难,影像检查的目的是发现病灶、做出定位诊断、发现有无转移等异常,最后诊断仍需结合其它临床检查资料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阴茎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阴茎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阴茎头不规则分叶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肿瘤直径1-9 cm不等,平均3.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中度强化,此期显示肿瘤侵犯深度更加清楚,7例显示阴茎海绵体受累,1例阴茎根部皮肤受累.8例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5例,单侧转移3例(右侧2例,左侧1例).12例患者中均未发现盆腔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 CT可显示阴茎癌原发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对阴茎侵犯深度,同时可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表现.方法对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阑尾肿瘤病人的腹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阑尾直径、阑尾壁厚度、阑尾腔内改变及阑尾浆膜面改变等,并注意盲肠、末段回肠、阑尾周围脂肪改变和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结果24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为黏液性腺瘤(n=11)、黏液性腺癌(n=5)、结肠型腺癌(n=4)和类癌(n=4).阑尾最大直径为12 mm~52 mm,19例(79%)最大直径超过15 mm;阑尾壁最大厚度3 mm~16 mm,13例(58%)在5 mm以上;10例(42%)可见阑尾腔内肿块阑尾内壁不规则隆起,1例(4%)可见阑尾表面外突性肿块.使用阑尾肿块/囊状扩张/直径大于15 mm的综合标准诊断率为92%.如附加阑尾壁厚度大于5 mm的标准则诊断率为100%.结论CT是发现阑尾肿瘤的有效方法,表现为阑尾肿块、阑尾腔囊状扩张、直径大于15 mm和壁厚超过5 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类癌10例,其中典型类癌6例,非典型类癌4例。10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及病理特征,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胃类癌病灶主体全部位于胃底贲门(6例)或胃窦(4例),且以胃后壁或小弯侧者居多(8例)。CT平扫肿瘤多(9例)表现为突入胃腔且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病灶长径在2.5~6.0 cm之间。3例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3例突破浆膜层出现胃外浸润。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三期平均CT值分别为64.30 HU、74.30 HU、73.63 HU。结论胃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对此疾病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鉴别诊断亦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肺类癌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洁  陈宪 《放射学实践》2000,15(5):347-349
目的:研究肺类癌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类癌的X线平片,体层摄影及CT的表现。结果:肺类癌为单发类圆形或多角形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多有分叶改变,转移少见,无钙化。CT像上肿块密度、边缘与相邻组织关系更为清晰。结论:肺类癌缺乏影像学特征,难与肺癌相鉴别,最后诊断需要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类癌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类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特征、代谢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16例肺类癌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典型类癌(AC)5例,非典型类癌(TC)11例。采用t检验比较TC与AC两组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差异。 结果 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病灶密度均匀,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值为(38±7) HU。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可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6例肺类癌的SUVmax为4.00±1.64,最大径为(2.59±1.00) cm,SUV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r=0.238,P=0.375)。TC的SUVmax为3.32±1.17,AC的SUVmax为5.49±1.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8)。 结论 肺类癌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对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5.
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其中阑尾黏液囊肿12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癌4例.结果:阑尾黏液囊肿(n=12)表现为右下腹类圆形、管状或分节状囊性肿块,囊内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分隔;囊壁薄,4例见多发钙化,增强后囊壁无或轻...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直肠癌和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直肠癌和结肠癌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结肠癌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结肠癌的部位:升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3例,乙状结肠癌4例,直肠癌6例;组织类型:腺癌16例,黏液腺癌3例,乳头状腺癌1例,类癌1例.CT可见病变肠管增厚,突出腔内肿块,肠腔狭窄及其浆膜面毛糙,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结论:螺旋CT检查对直、结肠癌诊断和分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腹膜假性黏液瘤CT诊断(附2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2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21例中原发瘤恶性8例,其中卵巢黏液囊腺癌3例,阑尾黏液囊腺癌4例,结肠黏液腺癌1例;良性13例,其中阑尾黏液囊腺瘤4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卵巢黏液囊腺瘤6例,胰腺黏液囊腺瘤1例.CT平扫见肝脾等实质脏器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CT值19.9~25.8 HU;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腔、盆腔见大量黏液性腹水,CT值10~15 HU;腹膜增厚,厚度1.0~2.0 cm;增强扫描显示囊实性病变仅见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囊内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是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疗水平.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类癌患者79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组79例胃肠道类癌患者中,胃类癌占12.7%(10/79),十二指肠类癌占11.4%(9/79),乙状结肠类癌占1.3%(1/79),直肠类癌占74.6%(59/79),均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黏膜下隆起性肿物.本组31例经活组织检查确诊,4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41例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4.1%、100.0%和80.5%.本组患者62例行内镜下治疗且治愈.本组患者类癌转移率较低,为7.6%(6/79).结论 类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胃肠镜检查及病理是发现、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可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符合内镜下治疗标准的病例,应首选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