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14-916
目的:探讨胎动不安的发生率与体质因素存在相关性。方法:对正常妊娠101例,胎动不安患者97例,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正常妊娠者与胎动不安患者的平和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按照脏腑辨证属肾虚者明显比例极高,另外与自然流产发生次数关系较密切,而且发现部分患者与人工流产次数多似乎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胎动不安的发生率与体质因素存在相关性,其中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的患者对于胎动不安的发生更有易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胎漏、胎动不安的常见中医证型以及中医体质类型,并探讨患者体质与证型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符合胎漏、胎动不安诊断标准患者的证型、体质类型等临床资料,对胎漏、胎动不安患者进行证候与体质分型,并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本次共调查263例胎漏、胎动不安患者,其中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肾虚型137例,脾肾两虚型55例,血热型40例,气血虚弱型25例,血瘀证6例;体质类型分布如下:阳虚质79例,气虚质70例,阴虚质46例,气郁质25例,血瘀质14例,平和质14例,湿热质10例,痰湿质5例,特禀质0例。(2)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各体质类型在各个证型的构成比不同(P0.01),且阳虚质多表现为肾虚型(P0.01),气虚质多表现为脾肾两虚型(P0.05),阴虚质多表现为血热型(P0.01)。结论:胎漏、胎动不安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为肾虚证、脾肾两虚证及血热证,主要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气虚质及阴虚质,且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分布具有关联性,阳虚质多表现为肾虚型,气虚质多表现为脾肾两虚型,阴虚质多表现为血热型。  相似文献   

3.
<正>胎漏、胎动不安是妊娠期间常见病,而安胎又是中医妇科治疗优势之所在,笔者以自拟健脾安胎方在临床治疗脾虚型胎漏、胎动不安3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2012年310月就诊的胎漏、胎动不安且辨证属脾虚证的患者36例。年龄2210月就诊的胎漏、胎动不安且辨证属脾虚证的患者36例。年龄2229岁,平均26.8岁,病程129岁,平均26.8岁,病程13天,平均1.42天。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天,平均1.42天。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胎漏"、"胎动不安"的  相似文献   

4.
中药安胎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于孕妇出现的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采取治疗措施.胎动不安等现象实为母体对胎儿的一种"排斥反应",因为胎儿在一定意义上可看做是母体内存在的"异物",对于"异己"会产生排斥作用.由此可以联想到,具有安胎作用的中药可保护"异己",这类中药对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可能有一定作用,二者有一定相关性,现仅从理论上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治疗血瘀型胎漏胎不安滑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目前西医主要以保胎法为主,用药以黄体酮制剂为多.但是黄体酮制剂可能诱发胎儿心脏畸形,分娩大出血等.相反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临床多从"虚"治,常用固肾健脾、补气益血等治法.但在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发患者属于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虽然对于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治疗,活血化瘀药物被认为是禁忌药,但是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祛瘀为主,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竹林女科证治》对于胎动不安的诊疗以虚实寒热为纲,分为胎寒不安、胎热不安、胎虚不安、胎实不安以及跌仆伤胎5个部分,基本涵盖了古代医家对胎动不安的诊治认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探究其源流,梳理其条贯,详析其因机证治理论,以此探讨胎动不安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傅金英教授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分析医案,总结经验。结果傅金英教授认为胎漏、胎动不安中医病机以"肾气虚损、热扰胎元"为主,治疗上以"补肾健脾,清热安胎"为原则,并灵活随症加减。结论傅金英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经验丰富,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治疗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滑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目前西医主要以保胎法为主,用药以黄体酮制剂为多。但是黄体酮制剂可能诱发胎儿心脏畸形,分娩大出血等。相反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临床多从"虚"治,常用固肾健脾、补气益血等治法。但在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发患者属于血瘀型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虽然对于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治疗,活血化瘀药物被认为是禁忌药,但是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祛瘀为主,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1992年3月~1997年6月门诊病…  相似文献   

9.
胎动不安是妊娠常见疾病.中医学对其早有认识,现将其病因病机、治则及用药浅析如下. 中医妇科学对胎动不安的认识 中医妇科学对妊娠疾病的认识最早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提出"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整理、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胎动不安的用药、组方及关联规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胎动不安提供用药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中药方剂大辞典》治疗胎动不安的药物,并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及聚类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新方组合。结果筛选获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胎动不安方剂共173首,规范后中药138味,通过数据挖掘得出频次≥10次的药物有29味,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活血化瘀和理气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肝经为主。结论总结《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医家治疗胎动不安的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和性味归经,为后世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传承创新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体质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乳腺癌已经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因此找到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成为关键。随着中医对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我们发现对乳腺癌的体质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也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中医体质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湿热体质现患率居偏颇体质的第二位,并且与痤疮、湿疹、便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热体质的危险因素,对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防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结合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等文献,探讨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饮食结构、运动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是影响湿热体质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体质的判定来指导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调理湿热体质的偏颇状态,有利于亚健康状态和相关疾病的防治,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主要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与患者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资料来源]在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病案室,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伤骨科门诊患者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问卷调查,进行体质辨识分类。研究数据收集包括:年龄、性别、男女人数、关节畸形人数等。[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此次调查共187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男51例(27.27%,51/187),女136例(72.72%,136/18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体质类型、性别比较,女性人数显著高于男性。[未来展望]将体质学说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防治,可为疾病未发期的预防和己发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中医传统养生调摄,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治防变,从而提高其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血瘀体质是中医体质分类中一种基本类型,女子以血为主,更容易形成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女性除一些常见特征外,多伴有月经不调,更易患血瘀证,其血瘀体质成因与女性生理特点、机体衰老、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外界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因此应针对女性血瘀体质的成因,制定调理方案,促使女性血瘀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变,可有效防治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肥胖作为早期发现代谢疾病高危人群的重要标志,成为健康关注的热点。然而肥胖的研究存在诸多困惑,其衡量标准从体重到体重指数,再到体脂率、腰围,虽然在逐步接近代谢紊乱的实质,但是终归停留在形态学的层面上,不能对潜在的危险进行精确的描述,即有一部分人群虽然不肥胖,但是仍然符合代谢综合征的标准且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称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也有一部分人群虽然肥胖,但是并没有代谢紊乱的现象,称为代谢正常肥胖,这两种现象统称为肥胖亚型。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疾病发生的背景及前景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痰湿体质可能是代谢疾病发生的土壤。痰湿体质人形态多表现为肥胖,然而痰湿体质不等于肥胖,痰湿体质并不是简单的形态学概念,而是暗含了生理机制和发病倾向等内在本质,痰湿内蕴除可能表现为肥胖外,腹部松软、舌苔厚腻、面部出油、身体沉重等均可能出现,痰湿体质的诊断标准在进行代谢紊乱高危人群的识别中更为准确。结合肥胖亚型的概念,提出,痰湿体质可能是肥胖亚型现象存在的内在因素,或许可作为肥胖亚型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为早期发现和干预代谢疾病高危人群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后体质分布规律,为人流后体质调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王琦教授创制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制定《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问卷》,对380例人流后3天的妇女进行体质调查。结果:气虚质占44.47%,气郁质占40.53%,阳虚质占36.84%,血瘀质占29.47%。流产1次的偏颇体质占38.34%;流产2次的偏颇体质占61.53%;流产超过3次的偏颇体质占96.36%。年龄15~22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29.87%;年龄23~30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50.25%;年龄31~38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84.62%;年龄39~45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100%。结论:人工流产后体质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气郁、阳虚和血瘀质,且年龄越大、流产次数越多,偏颇体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体质是指受先天的基因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习惯所影响而表现在形体上、生理上和心理上相对稳定但也存在可变性的状态。现代中医体质理论是由历代医家对体质的论述结合现代学者对体质的研究整理后发展而形成的,如今已成为一个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医体质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目前全球医学界的方向已渐渐从疾病医学转移到健康医学,中医体质研究未来的重点应是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预防医疗体系。中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性。其辨证论治系统是可以在相当范围内弥补目前西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盲点和难点。中医体质学说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完善体质辨识系统使它的覆盖范围更完整,以及探讨各种体质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理、病理特征,使其能真正结合临床发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仍有着思维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为体质学说创始人,充分继承和发扬"治未病"思想,提出体质三级预防理论,用于指导临床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过敏性哮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作为困扰育龄期女性健康的多发性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目前,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愈率不高且极易复发。近年来研究表明人体是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共生体,尤其是肠道内微生物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该文以内异症前期研究为基础,提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肠道微生物紊乱有关,为寻找内异症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痰湿体质人群是常见体质类型,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理论表明,相对其他体质,痰湿体质更具血脂异常的倾向,两者密切相关,是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痰湿体质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起居等各种原因引起人体脏腑阴阳失衡,痰湿凝聚,形成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现代医学认为,痰湿体质形成先天因素涉及遗传或胎禀,后天因素可包括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不适合的地理与气候环境等因素。临床应结合体质辨证进行预防,积极改善痰湿体质,预防血脂异常,除药物治疗外,体育保健等方法是甚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