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自身又有特定的理论体系与构架,因而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对经络病机的临床应用进行整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2.
王启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7):1728-1729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 ,张仲景先师的《伤寒论》中六经分证论治及针药结合应用 ,就是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典范 ,故经络学说绝非针灸专业所专用。笔者今举以下几例 ,简述经络学说在辨证施治中的应用。例 1 :男 ,35岁。主诉 :胸闷、腹胀。病起感冒发热、咳嗽 ,服抗生素后发热咳嗽减轻 ,但胸闷、便秘 ,服通便药大黄片及麻仁丸之类 ,大便仍不解 ,而胸闷更甚 ,来我处诊治 ,按寸脉浮弦有力 ,而右关脉软滑 ,尺脉偏沉细 ,腹无压痛。辨证认为 :当初肺受外邪而发热咳嗽 ,服西药而愈 ,但肺气未… 相似文献
3.
4.
经络诊察是通过“审、切、循、扪、按”的诊察方法判断经脉的异常,是针灸临床中的基石,八纲辨证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辨证纲领。本文通过经络诊察法联系到八纲辨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从经络诊察角度辨别疾病的病位之深浅、病性之寒热、邪正之盛衰,通过经络诊察不仅可以明确疾病过程中敏化或者是特异性的穴位,同时可以通过经络诊察之审、扪分寒热,循、按分表里、切分虚实,以及察任督分阴阳,隐含了完美的八纲辨证体系,为临床针灸的施针、取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穴位诊断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以穴位痛觉过敏等阳性反应为依据,探索经络、脏腑病变关系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在病理条件下,阴阳失和,营卫壅滞,经络和穴位便会在肌腠、皮肤出现压痛等阳性反应。因此,穴位压痛,是一种疾病状态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的功能障碍;这也说明经络是脏腑的反应带,而穴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体表压痛和脏 相似文献
6.
7.
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头痛时,首先要重视经络辨证,应充分考虑经络的分布和走向,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灸手法.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所致,前额痛常由阳明胃热所致,巅顶痛每为足厥阴肝经感受风寒所致,偏头痛病位均在少阳,全头痛可见于痰湿阻络证、肾精不足证和气血两亏证. 相似文献
8.
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头痛时 ,首先要重视经络辨证 ,应充分考虑经络的分布和走向 ,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灸手法。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所致 ,前额痛常由阳明胃热所致 ,巅顶痛每为足厥阴肝经感受风寒所致 ,偏头痛病位均在少阳 ,全头痛可见于痰湿阻络证、肾精不足证和气血两亏证。 相似文献
9.
关思友主任医师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疑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导师关思友主任医师,悬壶40余年,执教30载,中医理论渊博深厚,学验俱丰,深谙中医之精髓,临床辨证条理清晰,思路开阔敏捷,注重逆向思维,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继承型高级中医人才”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认为:习医者要从经脉开始学习,医生的高明也表现在运用经脉的理论指导实践上。所以,《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何等重要。现将他诊治疾病的经验整理四则,介绍如下。1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王某,女,63岁,因背部恶寒,麻木不适5 a,加重1… 相似文献
10.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络在病理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径。外邪从皮毛、 相似文献
11.
孙冰教授临床治病重视舌诊、脉诊,处方用药轻灵平淡,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观其治病效验如神,不揣浅陋,略举其治疗干燥综合征、梦游疾病之临床经验,期冀启迪同道。 相似文献
12.
《医学心悟》辨证、立法、选方、用药均悉归易简,简明实用。通过列举其对四时感冒、咳嗽、妇人经病、带下病的施治,展示其辨治杂病的特点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总结唐汉钧教授从脏腑辨证论治中医外科杂病的临床经验。强调脏腑不和是诸病之源",治病求本""、顾护脾胃""、天人相应"为其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国内建国以来发表的经络辨证相关性研究文献报道及发展趋势,为本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源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建国以来国内期刊收录的经络辨证的文献进行分析,从发表年度、文献来源、文献类型、作者、作者单位、基金资助、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科研状况。结果 截止到2018年11月2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90篇。文献数量在2004年以前增长平缓,从2004年以后增长较快;发表文献5篇以上期刊单位有20家,其中最多的发表了57篇;发表3篇以上的作者共有33人,其中王居易发表论文数量最多(25篇);发表文献5篇以上的单位共36所,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了59篇,数量最多;文献以临床研究为主,占66.52%;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文献50篇,占5.62%,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文献有37篇;文献被引用频次57.08%,总体偏高。结论 经络辨证相关研究近20年来不断受到关注,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研究质量也不断提高;侧重临床应用的研究,学科应用稍显集中,经络辨证用于诊断方面理论内涵方面研究不足,有待形成系统而深入的辨证体系。采用经络辨证能够指导循经用药或者采用相应治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准确辨证,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16.
曹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4):57-58
"六经为百病立法",类症辨析,首分六经;谨记条文,方证对应;深化理论,紧抓病机;洞察因果,移方易治;经时合方,唯效是务。六经辨证涵括八纲、脏腑经络、气血化生、气机升降等,又非上述任何一种可取代,乃具有自身特点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辨六经所属具有分型定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型,其中中风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笔者主要就中风中经络的不同证型浅谈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