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眼体针联合汤药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体针结合汤药治疗,试验组给予眼体针结合汤药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定患者偏瘫上下肢运动功能,并用Barthel指数对生活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前患者肢体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值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89%,优于对照组的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体针联合汤药可以改善阴虚风动型中风患者偏瘫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头针及促进技术,对照组仅采用促进技术.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体针、电针的治疗方法,疗程为60 d。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评定(手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手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手功能分级评定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体针、电针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头皮针、平衡针,治疗3周。治疗前后均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FIM)评分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在NIHSS、FIM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平衡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早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探讨方氏头针对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Rood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方氏头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shworth量表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和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均可明显改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方氏头针加Rood技术治疗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Rood技术且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优化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焦氏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法,2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以及Fugl-Meyer(FMA)、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患者以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皮针抽提法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2%,对照组为75.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runnstrom评分、Fugl-Meyer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对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22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89例),治疗组使用头针、体针与腹针交替治疗,对照组使用体针治疗,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后疗效。对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进行观察。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周,治疗后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积分明显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体针、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已有刺皮针法的相关记载,现代刺皮针法更是因其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少而被更多地运用到临床中。刺皮针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皮部理论、卫气理论、五脏理论,刺皮针法常用针具有鑱针、鍉针、锋针、毫针,刺皮针法衍生出的针法包括经皮刺激、皮内刺激,刺皮针法的主治范围等方面,阐述刺皮针法的特点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为今后刺皮针法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针灸消除或减轻疼痛在古籍中早有记载。现在很多中医院已经将针刺作为一种麻醉手段或辅助麻醉手段应用在多种外科手术中。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麻醉具有经济,安全性高及不良作用小的特点,但是单纯的针刺麻醉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麻醉方法。针药复合麻醉一方面可以明显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针刺具有广泛调节作用的优点,加快术后恢复。本文对针刺镇痛的机制和针药复合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Pro. HUA had practi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for about 50 years, borne excellent medical skills and was then highly respected by his colleagues and patients. In his large amount of practice, h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in western medicine in order to work hard on acupuncture indications and some stubborn diseases. With the time going on and medical cases accumulating, some unique treatment styles had been formed, such as Jiaji (paravertebral) acupuncture, sacroiliac acupuncture and sacral acupuncture. They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4.
15.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文章主要从单穴、双穴、多穴治疗三方面论述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特点,临床研究表明,针刺疗法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保护靶器官等。  相似文献   

16.
项丛刺合围针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 1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 ,针刺组采用项丛刺和围针治疗 ,西药组采用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口服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 94 .4 % ,西药组 75 .4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项丛刺合围针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临床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和体针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后积分显著低于体针组(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睡眠,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速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取太冲、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27例偏头痛患者,取太冲、风池穴针刺治疗,每日进行1次,5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59%。[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止痛迅速、疗效持久、应用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