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剖宫产后早期联合干预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联合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和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按摩乳房。结果:联合干预组乳汁分泌乳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后早期联合干预可增加产妇泌乳量,缩短泌乳始动时间。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51-1253
目的:探讨中药增乳汤剂结合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后乳汁淤积的疗效观察及对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乳汁淤积症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中药增乳汤剂结合穴位按摩护理,对照组单纯给予穴位按摩护理,治疗3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乳汁分泌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较对照组83.3%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缩短,72 h泌乳量多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增乳汤剂结合穴位按摩护理对促进产后乳汁淤积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穴位按摩配合乳房按摩对泌乳的影响,寻找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促进母乳喂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46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护理和乳房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少泽、合谷、膻中三个穴位进行按摩,观察和测量两组产妇分别在产后24、48、72h泌乳始动时间和泌乳量充足情况。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乳汁分泌始动时间24h内明显提前、泌乳量48h内明显增加,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按摩具有使产妇乳汁分泌始动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后早期乳房经络推拿对乳汁淤积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产后48h内行乳房经络按摩+母乳喂养指导,对照组产后48h内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两组乳汁淤积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产后2~4天,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和泌乳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42天,观察组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3月,两组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乳房经络推拿能缩短首次泌乳时间,增加近期及远期泌乳量,并对产后42天内的乳汁淤积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产妇产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妇产科收治的96名分娩产妇,按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48名。观察组给予常规产后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产后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乳汁淤积和泌乳情况、围产期不良事件发生、产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产妇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围产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观察组;乳汁分泌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结论产妇在产后康复时采用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可以改善乳汁淤积和产后尿潴留情况,促进泌乳和排气,有利于产妇产后的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缩宫素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乳汁淤积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产后乳汁淤积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传统热敷与电动吸奶器治疗,观察组运用缩宫素联合手法按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泌乳恢复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乳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满意度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乳汁淤积的治疗效果显著,泌乳恢复时间快,治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手法催乳配合穴位按摩对于产后乳汁分泌的效果.方法 收集产妇2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1例,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产后护理以及手法催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结果 观察组的乳汁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24h乳汁分泌始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h内的乳汁充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手法催乳配合穴位按摩可使产妇的乳汁分泌时间明显提前,并增加乳汁的分泌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食疗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妇产后泌乳的促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资料,选取应用常规产后泌乳干预的49例产妇纳入对照组,另选取在常规产后泌乳措施基础上应用中医饮食疗法(食疗)联合手法按摩的49例产妇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与乳房胀痛程度,分别于产后12 h、1 d、2 d、3 d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与血清泌乳素水平,产后7 d评估两组产妇乳房饱胀度,产后1个月统计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乳房胀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 d、2 d、3 d泌乳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1 d、2 d、3 d血清泌乳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乳房饱胀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3,P <0.05);观察组产妇乳头皲裂、乳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食疗联合手法按摩能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后缺乳产妇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母乳喂养宣教、哺乳技术指导及饮食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于产后12 h开始给予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子宫复旧情况等指标及产后一般情况变化。结果:2组比较,治疗组产后乳汁分泌早,(P0.05),泌乳量分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子宫复旧好(P0.01)。结论: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可提高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促进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穴位配合乳房手法按摩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泌乳量、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纯母乳喂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量为(1250.31±133.20)ml/d,对照组产妇平均泌乳量为(956.90±104.58)ml/d,观察组产妇平均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穴位配合乳房手法按摩能促进产妇产后泌乳、减少产妇并发症、增加泌乳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乳房按摩对剖宫产初产产妇乳房舒适度、泌乳量、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以及对乳腺炎及乳腺肿块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0例剖宫产初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进行乳房按摩,观察2组术后第1,2,3,4天哺乳时乳房舒适度、乳汁分泌量,术后4 d内乳腺肿块和乳腺炎的发病情况以及产后1个月时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2,3,4天哺乳时乳房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泌乳量2组比较术后第1天乳汁分泌量无差异,术后第2、3、4天乳汁分泌量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第4天内实验组乳腺肿块和乳腺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32%;产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进行乳房按摩可提高初产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舒适度,增加乳汁分泌量,预防产妇乳腺炎及乳腺肿块的发生,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对产妇泌乳的效果。方法将127例住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治疗。观察两组泌乳量、泌乳始动时间及泌乳素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泌乳量分级及泌乳始动时间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第1、2、5 d血清PRL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能增加产妇的泌乳量,提早泌乳始动时间,促进泌乳素分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磁珠压耳配合按摩乳房对产妇泌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150例产妇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母婴同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磁珠压耳配合按摩乳房。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首次挤出乳汁的时间、泌乳量、产后3天内的泌乳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首次挤出乳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72小时泌乳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3%,泌乳始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珠压耳配合按摩乳房能够促使产妇早泌乳,增加泌乳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点穴按摩对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乳汁淤积的产妇81例,随机分为点穴按摩组(n=41)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产妇单纯行乳房按摩治疗,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按需哺乳;并告知产妇调整心理与情绪,注意充分的睡眠与休息,并告知家属调理产妇营养,每日要满足产妇营养需求,以更好的泌乳。点穴按摩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次按摩前先点穴操作,比较两组产妇泌乳时间,产妇通乳后48小时内泌乳量、以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经过乳房按摩点穴的产妇平均24小时内乳汁分泌增多,对照组产妇治疗72小时后才有乳汁分泌的产妇占观察对象的46.34%。乳房点穴按摩组产妇48小时乳汁充足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χ2=32.55,P0.001)。点穴按摩组产妇产后72小时乳房胀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u=8.751,P0.05)。结论:产后乳房点穴按摩可促进产妇产后泌乳,有助于减轻产妇乳汁淤积的状况,并增加产妇乳汁的分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低频脉冲治疗仪与中医穴位按摩应用于产妇对其泌乳和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妇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教育和母乳喂养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与中医穴位按摩,比较两组始动泌乳时间、泌乳量以及乳房胀痛程度。结果研究组始动泌乳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乳充足占比60.0%,对照组母乳充足占比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第3天和第4天的胀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轻(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与低频脉冲治疗仪应用于产妇,能够有效促进乳汁分泌,降低乳房胀痛程度,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200例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经过随机分组,将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乳房穴位按摩的产妇为观察组,将单纯实施乳房穴位按摩的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在首次乳汁溢出时间、泌乳量、乳房胀痛感觉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首次泌乳时间提前(P0.05),泌乳量增加,乳房胀痛,疼痛减轻。结论: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产妇具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减少乳汁淤积,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通过临床研究此方法能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按摩对泌乳及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100例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产后康复按摩,观察两组产妇子宫收缩及产后泌乳情况。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短,泌乳充足率高,宫缩情况良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采用子宫及乳房按摩能够缩短始动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促进子宫收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下乳方联合手法乳房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产后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下乳方并手法乳房按摩,观察并比较2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变化、血清泌乳素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泌乳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下乳方联合乳房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可促进泌乳始动,显著增加泌乳量,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王建春 《新中医》2015,47(1):234-235
目的:观察和探讨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联合中医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和乳房按摩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产妇剖宫产术后泌乳始动时间、乳房胀痛情况及产后48 h内泌乳量。结果:2组产妇术后泌乳始动时间和48 h泌乳量情况比较,观察组时间较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术后48 h内泌乳量进行量化评估,泌乳中等以上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产妇术后乳房胀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剖宫产术后早期应用常规产科护理联合中医穴位和乳房按摩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加速产妇泌乳,提高泌乳量,减轻疼痛,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耳穴压豆配合乳房按摩对促进产妇早泌乳减轻乳胀的效果。方法将53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护理乳房并指导母乳喂养,实验组除了常规护理方法外于术后回病房即行耳穴压豆、6h后开始进行乳房按摩。观察两组泌乳始动时间、乳房充足及乳汁淤积情况、新生儿体重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乳量充足时间、减少体重下降幅度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压豆配合乳房按摩可以提前产妇泌乳始动时间、缩短乳量充足时间减轻乳房淤积、降低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提高纯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