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粘膜活检组织多基因表达及AgNOR 联合检测在胃良、恶性病变间的关系,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P 方法对120 例胃粘膜活检组织行P53 、C- erbB2 、PCNA基因表达和AgNOR 定量分析。结果:P53 、C- erbB2 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胃癌组织,差异显著( P< 0-005) ,PCNA 平均指数在肠上皮化生为17-63 ±4-3 ,异型增生27-36 ±5-3 ,胃癌56-8 ±19-7 ;随着胃粘膜病变细胞增生活跃程度的增强PCNA 平均指数呈上升趋势。AgNOR 其量的变化在胃癌病变中明显高于异型增生和肠化生,其差异亦十分显著( P< 0-001) 。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激活或( 和) 失活。PCNA 与AgNOR 的变化在细胞周期中呈同步性,且存在着明显的平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分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对50例胃镜活组织检查标本的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的区AgNOR经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胃黏膜和中高度异型增生之间AgNOR/细胞核与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中~高度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之间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黏膜中高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与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上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CAG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对综合法制作的CAG大鼠模型给予活血化瘀中药预防及治疗。CAG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计数采用AgNO3染色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采用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免疫组化标记(LSAB)法,细胞凋亡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结果]0AG大鼠的胃粘膜细胞AgNOR计数、PCNA指数及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活血化瘀中药预防和治疗组对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活血化瘀中药通过对CAG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改变进而恢复CAG的细胞及腺体数目是其防治CAG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青年与老年人胃癌中PCNA和AgNOR计数表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不同临床特点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 对 6 5例胃癌 (其中青年组 35例 ,老年组 30例 )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化染色及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 (AgNOR)的胶体银染色 ,前者结果进行 χ2 检验 ,后者采用t检验。结果 在非选择人群 ,PCNA的阳性表达率及AgNOR计数均随胃癌分化程度降低而提高 ,AgNOR数目还随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多 (P <0 .0 5 )。在具有相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或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胃癌中 ,青年组中PCNA的阳性率及AgNOR数目均显著高于老年组 (P <0 .0 5 )。 结论 PCNA及AgNOR在青年人胃癌细胞中的高表达提示青年人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及浸润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5.
用嗜银染色技术对34例良性胃溃疡、4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46例胃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的核仁组成相关蛋白(AgNOR)进行研究,2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发现对照组、良性溃疡组,异型增生组和腺癌组的细胞核AgNOR平均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性细胞中AgNOR的体积、形状及在细胞核内的位置也不相同。作者认为此法有助于区别胃的良性和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粘膜异型增生的诊断、转归及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具有随访资料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进行胃镜、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并作PCNA免疫组化染色 ,HID AB PAS组织化学染色、Hp检测。结果 高度异型增生胃镜形态表现为灰白色、粗糙、光泽消失、病灶 >0 .5cm的与癌变关系密切 (P <0 .0 1或 0 .0 5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高度异型增生、不完全大肠型化生癌变率高。Hp感染阳性组PCNA增殖指数高于Hp感染阴性组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高度异型增生应做胃部分切除或近期胃镜下活检随访 ,低度异型增生必须密切随访。Hp感染、PCNA增殖指数与胃粘膜增殖、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嗜银染色法对40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的肠化腺体中AgNOR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胃炎和轻度异型增生胃粘膜肠化腺体中AgNOR颗粒小而分散,中、重度异型增生肠化腺体AgNOR颗粒较大,常聚合成团,类似胃癌细胞中的分布。提示胃粘膜肠化生是细胞增生活跃的现象,AgNOR颗粒有随病变加重而由散在逐渐聚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核仁组成区染色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核仁组成区(AgNOR)数量和形态变化,发现正常胃粘膜AgNOR计数最低,形态无畸形,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AgNOR计数逐渐升高,且形态上的畸形程度也随之增加。AgNOR计数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高AgNOR计数的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结果提示,用AgNOR计数法,同时结合AgNOR畸形度,对鉴别中、重度胃粘膜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有一定帮助,且AgNOR计数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定量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31例肠上皮化生、11例中重度异型增生、16例肠型胃癌、14例胃型胃癌组织中的AgNOR进行研究,20例正常胃粘膜作对照。发现正常胃粘膜经肠上皮化生到异型增生至胃癌,AgNOR计数/细胞核随病变异型程度的加重而递增,各组间均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同时观察到胃癌组细胞核内AgNoR大小不等,弥漫分布,有的呈块状分布。结果提示AgNOR计数和形态特点有助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甲酸(RA)对实验性大肠癌的逆转治疗作用。方法应用维甲酸对大鼠大肠癌的诱发过程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癌变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表达及细胞DNA变化。结果维甲酸治疗组(Ⅱ组)大肠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加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Ⅰ组)。在诱癌的中晚期PCNA指数、AgNOR数及DI、PI、SPF亦显著低于Ⅰ组(P<0.01)。Ⅰ、Ⅱ组的PCNA指数、AgNOR数及DI、PI、SPF显著高于未用诱癌剂的Ⅲ、Ⅳ组(P<0.01)。组内对比结果显示,Ⅰ组PCNA指数、AgNOR数及DI、PI、SPF有随着诱癌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Ⅱ、Ⅲ、Ⅳ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甲酸可完全或部分阻逆实验性大肠癌的癌变过程,降低其发生率,为临床应用维甲酸防治大肠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60例患者的胃标本进行了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细胞核仁形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及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胃癌组AgNOR和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而不典型增生组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AgNOR和PCNA的表达异常,可用于临床判断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含量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图象分析的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AgNOR定量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的AgNOR每核颗粒均数与大颗粒均数均较胃热型与胃寒型明显增高,有显著意义(P<0.01),对其中63例进行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粘膜上皮增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术、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银染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技术,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HP清除前后胃粘膜上皮增殖动力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HP阳性患者胃粘膜S期细胞比率、G_2、M期细胞和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经治疗HP清除者,其胃粘膜上皮PCNA标记指数和Ag-NORs数量显著下降,而HP未被清除者则无明显变化。PCNA标记指数、AgNORs数量和细胞增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PCNA免疫组化和AgNORs计数可作为评价胃粘膜上皮增殖活性的指标,HP感染所致的细胞增殖加速可能是其重要的促癌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S-100蛋白、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粘膜中S-100阳性细胞(S-100 DC)浸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18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S-100 DC、PCNA进行检测。结果S-100 DC、PCNA在胃癌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P<0.05)。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和有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S-100 DC数目明显减少(P<0.01)。PCNA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S-100 DC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胃粘膜微环境中S-100 DC与PCNA的变化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胃癌组织内S-100 DC增多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潜力,并具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砂土鼠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粘膜细胞增殖状态与 HP感染的关系 ,探讨 HP可能的致癌或促癌机制。方法 :给砂土鼠接种 HP标准菌株 ATCC435 0 4,建立砂土鼠 HP感染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HP阳性的砂土鼠胃粘膜进行 Brd U和 PCNA染色 ,与正常胃粘膜对比分析。结果 :HP阳性胃粘膜 S期细胞和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 HP阴性胃粘膜。 Brd U L I为 (17.6± 8.3) % ,PCNA L I为 (31.7± 7.2 ) % ,Brd U /PCNA为 (0 .5 4± 0 .19)。在 PCNA阳性细胞中 ,Brd U被标识的比例为 74.4%。结论 :在 HP感染模型中 ,细胞增殖亢进 ,HP可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使增殖加速 ,更新加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细胞增殖活性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血管外皮细胞瘤以5年随访结果为标准分成良恶性两组,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15例。对良恶性组肿瘤间的核分裂数,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良恶性组肿瘤中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14/20)和80%(1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瘤细胞的核分裂数,AgNOR表达及细胞增殖指数(PI)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核分裂数,AgNOR与PI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64,0.86,P<0.01)。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增殖活性较高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是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良恶性的客观指标,且核分裂数AgNOR及PI在评价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13例人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AR)与增殖相关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标记AR、细胞增殖相关因子(Ki67、PCNA).EGFR及核仁组成区AgNOR染色,结合光镜、电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AR表达与PCa增殖的相互关系.结果前列腺癌AR(-)组细胞增殖作用较AR( )组明显增强.结论AR突变,造成PCa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增强,细胞生长迅速,异质性更明显,可能是PCa难于治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电针对大鼠胃粘膜胃泌素和EGFR表达及AgNOR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细胞受体表达及核增殖的影响。探讨针灸作用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段分为5线,在清醒状态下针刺实验,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粘膜细胞胃泌素(G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程度,AgNOR特染观察胃腺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电针足三里穴胃粘膜EGFR阳性表达率73.3%,Gas表达率66.7%;电针三阴交对EGFR表达远景as表达率为46.7%;联合穴位组Gas,EGFR表达均达60.0%,AgNOR特染各组核内嗜银颗粒无明显差异。结论 电针足三里可提高胃粘膜细胞Gas和EGFR表达率。改变细胞分子结构。影响细胞功能,电针对胃粘膜细胞核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了37例胃粘膜活检标本。光镜定量观察显示,不典型增生及胃癌(高分化与低分化)上皮AgNOR数目,均显著多于正常和炎症病变上皮;胃癌组AgNOR均值还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但两组中AgNOR数值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电镜观察见AgNOR颗粒位于细胞核仁区,胃癌上皮AgNOR颗粒排列分散,散布于整个核仁区;而正常胃粘膜上皮AgNOR颗粒分布集中。本研究结果提示,胃粘膜上皮AgNOR数目及形态的表现,对于胃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