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及改善心脏功能这一作用已被接受,但移植细胞是否和宿主细胞形成有效的电-机械藕联,是否易形成一个有收缩功能的相对电独立体系,并产生移植后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尚缺乏系统观察。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大鼠行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其心电生理异常及左室重构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2/2008-10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30只/组。另取1月龄健康Wistar大鼠数只用于抽取骨髓。 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诱导剂5-氮胞苷使之转化为心肌样细胞,在移植前2 h行DAPI标记。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后7 d,细胞移植组将2×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的边缘区和中心区,其余3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体表ECG及心电生理检测,UCG检测左室功能,左室病理检查测定梗死面积,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供体细胞迁移、分布情况。 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自发搏动的心肌样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并形成肌丝结构。细胞移植后4,8,12周与盐水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PR间期、QRS时限和心室有效不应期缩短,而室颤阈值增加(P < 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显著增加(P < 0.05);移植后8,12周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P < 0.05)。移植后4周,在荧光显微镜下梗死区可见DAPI标记带蓝色荧光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核,至12周仍然存在,但随移植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减弱。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塑性,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电生理异常和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要病理改变是肺泡-毛细血管膜屏障的损伤,以及所导致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的肺水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继续分化和不断自我更新,并最终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这有可能为治疗肺损伤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内毒素诱发急性肺损伤模型兔的保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1在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家兔20只,2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18只随机分为3组:盐水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细胞移植组,6只/组。内毒素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Ficoll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备用。肺损伤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兔通过向气管内滴注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30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右侧颈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浮液2 mL(细胞数1×105),盐水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肺组织湿干比及蛋白含量,肺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湿干比值升高提示肺水肿的存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提示较重的炎性反应存在,蛋白含量升高提示肺泡-毛细血管内膜屏障受损。移植48 h后与盐水对照组比较,肺损伤模型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1),湿干比明显升高(P < 0.01);与肺损伤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 < 0.01),湿干比明显降低(P < 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盐水对照组肺泡组织结构正常,肺损伤模型组肺组织出现典型的急性肺损伤改变,细胞移植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轻。 结论: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减轻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心肌细胞自身增殖能力有限,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移植是目前流行的再生心肌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受心肌微环境的影响,而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微环境。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中药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共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改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早期基因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2008-03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5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丹酚酸B为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060601。 方法:分别取2只和1只大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纯化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9只、模型组11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2只、共移植组10只。假手术组只开胸穿线,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其余3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冠状动脉15 min后再次开胸,共移植组吸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50 μL(浓度1×1010 L-1)+ 8 mg/L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悬液250 μL(浓度1×108 L-1),于结扎区附近心肌组织分5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法注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00 μL,模型组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室功能,Real-time PCR检测心肌分化基因Nkx2.5,GATA-4的表达。 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室结构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共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均明显改善(P < 0.05),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明显改善(P < 0.05)。细胞移植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共移植组Nkx2.5及GATA-4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且共移植组Nkx2.5 mRNA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共移植方式,可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分化过程中Nkx2.5,GATA-4基因的表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结构,增强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心脏缝隙连接作为心肌细胞间介导点和化学信号的特殊通道,构成心脏缝隙连接的缝隙连接蛋白,缝隙连接蛋白数量及分布等改变引起的心脏缝隙连接重构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现已发现心脏缝隙连接重构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和病理学基础之一。如何增加心肌细胞数量和减轻或逆转心脏缝隙连接重构,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兴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疗法中,干细胞因其自我更新、可分化为祖细胞和某一子代细胞的能力而受到科学家的重视。文章就心脏缝隙连接的结构、功能、分布及心肌梗死后心脏缝隙连接重构及干细胞移植疗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建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简要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8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影响的文章,检索词为“BM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ntion immunity”,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37篇文献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种干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可以逃避免疫识别、抑制免疫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运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促进移植物存活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尚未能建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统一标准,至今还未能筛选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分子;缺乏安全性评价;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是否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6.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已受到广泛关注。最近有报道指出激光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目的:观察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安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联合组,8只/组。 方法:造模前3 d,经兔双侧胫骨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和换液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BrdU标记。各组兔均在全麻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2周后,模型对照组在标记部位分3点注射0.6 mL α-MEM培养基;细胞移植组同法注射等量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总数约3×106个;激光组应用高功率CO2治疗仪进行激光心肌打孔3个,功率为5 J;联合组在标记点先行激光打孔,再在孔道周围心肌中层注射等量细胞悬液。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4周后取出心脏,采用抗BrdU及抗肌钙蛋白T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区心肌存活及分化情况,采用抗CD146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毛细血管密度,通过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计算心尖部位位移趋势及运动速度(应变)评价心肌阶段运动功能。 结果: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检出岛状分布的双染阳性细胞,胞核呈黑色、胞浆呈棕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联合组治疗区血管密度均显著增加(P均< 0.05),且联合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细胞移植组、激光组(P均< 0.05),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血管密度基本相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周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心尖段位移和应变值均明显改善(P < 0.05),且与模型对照组、激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心肌微环境内存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移植后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在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方面优于单纯细胞移植或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在提高心脏功能方面的优势尚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肾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肾脏并且分化为肾脏细胞,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但对其修复作用途径尚无公认。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肾损伤的可能治疗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9在南昌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清洁级SD大鼠56只。雄鼠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鼠4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16只/组。荧光染料DAPI为Biotium Inc产品,蓖麻血凝素为Vector Laboratories产品,BrdU为Sigma产品。 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DAPI进行标记,调整细胞数为1.5×1010 L-1。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不予结扎肾血管。缺血45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输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移植后各组每天腹腔注射BrdU,其后留取血标本和肾组织。 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反映肾组织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血清肌苷、尿素氮水平。 结果:移植后第3天可见少量DAPI阳性细胞,第4天DAP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蓖麻血凝素,DAPI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脏外髓质肾小管中,肾皮质和内髓质阳性细胞很少,而肾小球内则未见DAPI阳性细胞。假手术组肾组织细胞增殖非常弱,移植后第4天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3,4天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 < 0.05),其分布类似于DAPI阳性细胞。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苷水平移植后第1,2,3天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肾脏本身的细胞增殖再生;对肾损伤后早期肌苷、尿素氮的升高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种早期对肾功能的保护与其迁移定居到肾脏局部、分化修复损伤的肾小管无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超声辐射微泡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心肌微循环诊断,其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研究显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以使骨骼肌毛细血管破坏和局部红细胞渗出,可以促进细胞穿过内皮生理屏障。 目的:探讨超声辐射微泡是否可以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10/2008-05在东南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2月龄中国家猪20只,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12只,细胞对照组8只。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国药准字J20030117,为上海博莱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猪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组动物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14 d,超声微泡组通过OTW球囊导管先把2.4 mL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经冠状动脉注入左前降支中段,同时在体表给予1 MHz,2 W/cm2超声辐射心肌梗死区,连续辐射90 s后,再注入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细胞对照组同法仅单纯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心功能变化,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检测结果,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与移植前1 d比较,移植后6周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加,且超声微泡组增加幅度高于细胞对照组(P < 0.01)。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超声微泡组普鲁士蓝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1),且多数分布于心肌梗死周边区,有2例标本可见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化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 < 0.05)。两组心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无差异,但移植后0 h超声微泡组可见血管内皮间隙增宽。 结论:超声辐射微泡可促进梗死心肌内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 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 g 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 ,28 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 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 < 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 < 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 < 0.05] 。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 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 < 0.05) ,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 < 0.05) 。western blot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延缓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同时下调大鼠梗死心脏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表达。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局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血管新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犬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对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后一二小时,实验组犬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心肌梗死区四五个不同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天及1,2,3,4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加(P < 0.01),且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 < 0.01);心肌梗死区单位面积毛细血管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使得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增加,并可促进心肌梗死后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移植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心脏功能。但有些学者认为干细胞移植会加重梗死心肌的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不全,从而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评价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于2006-06/2007-06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完成。 对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移植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3.7±10.2)岁;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5.3±11.5)岁。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0名,女10名,平均年龄(62.4±10.7)岁。 方法: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后7~10 d行干细胞移植术,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未行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前、干细胞移植术后及术后1,3,6月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 结果:随访6个月中,干细胞移植组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炎性因子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术后1,3,6月干细胞移植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均低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 < 0.05);术后1,3月干细胞移植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均低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 < 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术后1,3月干细胞移植组可溶性E-选择素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低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 < 0.05),说明干细胞移植组下降更为显著。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较安全,不会加重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相反可能会带来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的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干细胞移植后改善缺血心肌功能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08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 材料: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获得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16只,体质量200~250 g,用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 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未进行干细胞移植,只在梗死心肌周围注入等量(200 μL)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在心肌梗死1 h后,向梗死心肌的周围分4点(200 μL)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11 L-1;每组8只。于移植4周后处死动物,取梗死边缘正常心肌组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凋亡心肌细胞的形态变化。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①造模后4周,TUNEL检测显示凋亡的心肌细胞核呈深浅不一的深褐色,细胞轮廓清楚,而正常增殖的心肌细胞不被染色。②经显微镜结合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对照组、实验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12±0.06)% ,(0.81±0.0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42只,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伤后1周于损伤处分别注入培养液、单纯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伤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伤后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液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显示培养液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HRP阳性神经纤维数: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培养液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 < 0.05),明显优于培养液组(P < 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后存在着交感神经重构现象,表现为交感神经再生和过度再生。交感神经的过度再生与心肌梗死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关系密切。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可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体外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植入动物心肌梗死心脏后,可使神经生长因子生成增多,其交感神经密度增加。干细胞植入心肌后刺激心肌神经萌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干细胞植入后是否有神经细胞形成再迁移至心肌梗死远隔区,另外有可能是干细胞分化成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和其他生长因子的细胞,转而刺激神经萌生还需探讨。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移植时选用的细胞类型、横向分化的调控机制不明、移植时机及移植方式、移植的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组织将经历炎症反应、心肌纤维化等复杂病理过程,在此期间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其分化及存活情况均会受到影响。 目的:实验选择兔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通过心脏病变区域组织学变化分析最佳移植时机。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观察,于2005-06/2006-04在东南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青紫蓝兔36只,随机分成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每组又设立造模后即刻、造模后2周、造模后4周3个亚组,6只/时间点。 方法:两组兔均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自双侧髂骨抽取骨髓,FICOLL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5-氮杂胞苷予以诱导,移植前行Brdu标记,分别于造模后即刻、2周、4周在心肌梗死部位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分4点注入制备好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细胞总数1.0×107个。模型对照组按同样方式于对应时间点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2周、4周细胞移植组均可见Brdu标记细胞,造模后即刻细胞移植组呈阴性。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2周细胞移植组出现心肌样细胞,造模后即刻、4周细胞移植组均呈阴性。模型对照组于各时间点仅观察到瘢痕、纤维组织的出现,未见特异性结构。 结论:兔心肌梗死后第2周是比较适宜的移植时机,植入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可向心肌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至目前为止发表的心肺复苏论文所使用的基本为健康动物,而临床实际情况是在心肺复苏发生之前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并导致了心室颤动的发生。 目的:实验力图接近临床实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08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完成。 材料:成年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9只/组。另取1月龄SD大鼠1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两组大鼠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缺血模型,4周后再次开胸,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局部注射PKH26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1 mL(5×106个细胞),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PBS。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2,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在心肺复苏 72 h 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4周细胞移植组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 < 0.01)。在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脏指数、左心室收缩压力上升到40 mm Hg(1 mm Hg= 0.133 kPa)时的上升速率、左心室舒张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均有明显改善(P < 0.01, 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肺复苏后可生存至72 h,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 < 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心肌内存在大量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明显改善其心功能、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