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急腹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急腹症患者的CT表现.结果 肠系膜扭转12例,其中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1例,肠管漩涡征9例,“缆绳征”9例,“靶环征”8例,“鸟喙征”8例,CT均能正确判断扭转的位置及方向.肠系膜动脉栓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7例,均见肠系膜动静脉增宽,增强扫描管腔内见充盈缺损,CT均能清楚显示肠系膜动静脉血管内充盈缺损.结论 CT能够对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急腹症患者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6月9例经病理证实PSH的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学、密度(CT值)、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双期增强特点。结果本组9例PSH病灶均为随机分布、单发、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灶,7例边缘光滑,2例可见浅分叶,均未见毛刺,6例密度均匀,9例均未见钙化或囊变,7例见支气管血管束挤压征象(贴边血管征),3例见空气新月征,2例可见周围肺野磨玻璃影;双期增强扫描示中度强化并显示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强的特点。结论 MS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进一步显示病变细节的CT表现,可提高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 MSCT 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6月9例经病理证实 PSH 的 MSCT 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学、密度(CT值)、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双期增强特点。结果本组9例 PSH 病灶均为随机分布、单发、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灶,7例边缘光滑,2例可见浅分叶,均未见毛刺,6例密度均匀,9例均未见钙化或囊变,7例见支气管血管束挤压征象(贴边血管征),3例见空气新月征,2例可见周围肺野磨玻璃影;双期增强扫描示中度强化并显示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强的特点。结论 MSCT 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进一步显示病变细节的 CT 表现,可提高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肠管及肠系膜血管显示的优势,以及对肠壁血运障碍程度征象(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的显示,明确螺旋CT在对急性肠扭转诊断上的重要作用,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6月23例急性肠扭转病例在螺旋CT影像上的特点及病理发展过程,找到急性肠扭转影像在多层螺旋CT上最佳显示方法。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所证实。结果多层螺旋CT显示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喙征”为急性肠扭转主要特征表现,在“漩涡征”和“鸟喙征”已显示的情况下,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肠壁积气及腹腔积液的出现是肠壁血运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像依据。其中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最为敏感,也是发生肠壁血运障碍后最早出现的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扭转的影像诊断和评估扭转肠管的血运情况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应用,能大幅提高急性肠扭转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小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63例术前CT诊断为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病例进行全腹部扫描,1.25mm薄层重建,主要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合窗宽技术进行动态连续观察,并将CT扫描诊断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63例经CT确诊的患者中,58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合并肠梗阻经手术确诊,CT诊断与手术确诊符合率为100%,5例为单纯系膜扭转、肠缺血。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的"旋涡征"(显示率100%),肠管的"鸟嘴征"(35/63),全部病例均显示不同程度肠系膜增厚、水肿,腹腔积液51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旋涡征"是诊断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该病的显示率极高,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贾永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47-48,52
目的探讨成人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肠扭转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漩涡征"7例,"靶征"3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8例,腹水征6例,肠壁积气征2例。结论 "漩涡征"是诊断成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征"、肠壁积气征,是诊断肠缺血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肠扭转CT征象"漩涡征"在肠扭转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影像特征,提升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5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CT资料,总结CT表现、病理改变与肠扭转之间的关系。结果 15例肠扭转患者中出现了10例"漩涡征"CT征象者、出现4例"靶征"CT征象者、肠管漩涡征近端"鸟嘴征"、肠管"C形征"1例。结论对于肠扭转患者来说,借助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均能实现临床诊断价值,而CT征象中的"漩涡征"则成为肠扭转诊断的特异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RB的CT及MR!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20例行MRI平扫,11例平扫+增强。结果CT扫描29例病变均表现为眼球后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均见有钙化,9例眼球大小正常,17例眼球增大,3例眼球变小。MRI扫描均表现为眼球内软组织信号。结论RB在MS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显示钙化有明显优势,MRI对肿瘤的内部形态、肿瘤的蔓延及其增强显示良好,MSCT和MRI可显示RB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0例急性肠缺血和患者CT检查,来评价CT对急性肠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急性肠缺血的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有肠系膜及其血管(MRV)改变,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10例,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11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栓塞2例,肠系膜动静脉栓塞4例(其中肠系膜扭转3例,小肠扭转1例)。非闭塞性肠灌注血量减少(NOI)3例(阑尾回盲部脓肿)。通过CT检查,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通过直接征象血管内充盈缺损27例,间接征象:局部肠腔狭窄伴近端扩张积液23例,肠壁增厚20例,肠壁密度改变26例,肠壁气肿15例,血管内积气2例,肠系膜水肿26例及腹水15例,腹腔及肠系膜处散在游离气体5例。结论对急性肠缺血病人行CT检查能较好显示MRV改变,结合其他的CT征象和临床实验室检查,均可对急性肠缺血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同时也能观察到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并发症,较少漏诊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即MSCT)表现特征,评价MS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12例可疑肺动脉栓塞病人,男性8例,女性4例,均采用先MSCT平扫,然后增强扫描。结果 12例中平扫westermark征(韦斯克马克征)3例,梗死灶5例,胸膜肥厚4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肺动脉高压1例,增强扫描后见肺动脉主干及肺动脉分支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肺动脉的断面细小。结论 MS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对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3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显示“漩涡征”9例、“换位征”5例、肠系膜上静脉异位4例,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 “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典型CT表现.肠系膜上静脉异位高度提示轻度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扭转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l5例得到确诊,诊断率71.4%(15/21),CT表现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漩涡征5例,肠管鸟嘴征1例、C形征11例、靶环征9例;26例患者治疗后好转,占96.3%(26/27),其中非手术内科保守治疗成功3例;23例行剖腹探查术,6例行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1例行系膜折叠术、肠扭转复位术,10例行小肠切除术,6例行乙状结肠切除、缩短术;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3.7%(1/27)。结论腹部CT检查对肠扭转有一定诊断价值,对有绞窄性肠梗阻征象的患者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肠扭转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行MSCT检查的PAU患者17例,以轴位CT图像为主,结合CTA及影像后处理技术对PAU的部位、影像表现及合并征象综合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7例患者发病部位于胸主动脉14例,腹腔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右侧髂总动脉1例。 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壁上的突起龛影,龛影口部与动脉腔相连,破口最大约2 cm。8例可见“狭颈征”表现;13例合并动脉壁血肿;1例合并降主动脉瘤并附壁血栓;1例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并纵隔血肿1例;3例可见内膜移位;4例单发,13例多发。结论MSCT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PAU及其合并症状的影像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术前评价及随访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陈爽  李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08-3009
目的:探讨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有完整CT资料并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7例,分析其形态特征.结果:7例全部出现漩涡征并肠系膜水肿,鸟嘴征4例,肠壁增厚6例,腹水征3例.结论:肠扭转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小肠扭转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CTX对肠扭转的诊断是一种有效、敏感、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及MSCT表现。17例行增强扫描,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22例按CT标准及临床综合诊断。回顾所有CT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密度、强化程度、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结果30例主要累及小肠系膜,均有“肿块效应”,24例表现为小肠系膜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26例可见结节及“假包膜征”,21例可见“脂肪环征”。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于肠系膜缺血诊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对42例疑似肠系膜缺血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平扫、门静脉期和动脉期扫描,利用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组(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门脉和动脉的成像,并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异常征象。结果在42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形成静脉血栓3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CT表现: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均可见动脉远端闭塞,CTA显示缺损充盈管腔内,肠腔中积气积液,与此同时有4例肠壁增厚,肠壁水肿增厚1例。结论 MSCT有快速且连续的扫描方式,并且后处理的功能特别强大且对早期患者能够进行溶栓介入治疗,所以MSCT不仅是检查的手段,还能作为对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肠套叠患者18例,所有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图像重建,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患者CT表现为"靶征",12例CT表现为肠腔内偏心性软组织肿块影,1例显示腊肠样肿块影,2例显示"慧星尾征";按肠套叠的部位分为小肠型肠套叠7例,小肠-结肠套叠8例,结-结型肠套叠3例。CT轴位图像结合MPR冠状和矢状图像显示肠套叠的准确率达到100%。结论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套入部及鞘部,结合MPR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佳,对提高肠套叠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均行16排螺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5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1例显示特征性"渐进样强化",4例显示为均质持续性强化.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盛群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77+79-77,7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胡桃夹综合征病例的16排螺旋CT的影像资料。结果 5例胡桃夹综合征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左肾静脉征象,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能直观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平均为18°;CT横断位图像显示左肾静脉穿过肠系膜上动脉夹角时明显受压、狭窄,狭窄段前静脉扩张,直径为狭窄段的2倍以上;左侧精索静脉及左侧卵巢静脉曲张各1例。5例增强扫描肾实质平衡期均显示双肾实质密度差20HU以上。结论 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