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监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APACHEⅡ评分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动态变化;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PC、MPV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3 d和7 d后PLT较用药前明显升高,MPV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T、APTT、TT较前缩短,FIB较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提高严重脓毒症患者PLT、降低 MPV,改善凝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以指导脓毒症治疗.方法 将63例获得随访数据的脓毒性MODS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血必净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200 ml/d,连用10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7、10d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心排血量(CO)及B型钠尿肽(BNP),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随访统计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7~10d血必净组CK、CK-MB、BNP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3~7d血必净组cTnI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1~10d血必净组CO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7~10d血必净组APACHEⅡ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治疗后10dMarshall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均P<0.05).血必净组较常规治疗组28 d病死率降低(27.27%比53.33%,P< 0.05).结论 应用中药血必净治疗7~10d后,脓毒性MODS患者的心肌酶及BNP水平明显降低,APACHEⅡ及Marshall评分改善,病死率降低,说明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有减轻脓毒性MODS患者心脏损害、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煜  刘伟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235-2236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严重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入院时及治疗7 d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病死率及血清T N F-α和IL-10水平。[结果]治疗7 d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显著改善,其中血必净组血清CRP水平、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TNF-α、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在治疗后7 d血必净组患者血清 TNF-α水平较常规组患者显著下降( P <0.05),而IL-10水平较常规组患者显著升高( P <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T N F-α分泌,上调IL-10水平,改善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对严重脓毒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晓玉  祃红原 《华西医学》2010,(11):2025-2027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胆碱酯酶水平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6月,将89例脓毒血症患者设定为脓毒血症组,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及APACHEⅡ评分;另择82例健康人为正常组,测定血清胆碱酯酶值,比较两者之间差异;89例脓毒症患者按病况再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者之间血清胆碱酯酶及APACHEⅡ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脓毒血症组胆碱酯酶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血症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胆碱酯酶呈负相关;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而血清胆碱酶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胆碱酯酶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能明显反映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多发性创伤早期并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Ⅰ(APACHE Ⅰ)评分15分的多发性创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按多发性创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1 d.起用血必净注射液80 ml静脉滴注,12 h 1次,连用7 d.统计两组脓毒症和MODS的发生率以及28 d病死率;检测入院即刻、3、5和7 d APACHE Ⅰ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水平.结果 入院3 d起,治疗组APACHE Ⅰ评分和TNF-α、IL-1β、IL-6、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至5 d时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脓毒症发生率为43.3%(13/30),MODS发生率为23.3%(7/30),病死率为13.3%(4/30);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为63.3N(19/30),MODS发生率为53.3%(16/30),病死率为40.0%(12/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脓毒症、MOD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多发性创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严重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4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必净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12 h 1次,连用7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时间等器官功能指标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Marshall评分、胃肠功能评分、中医体征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28 d病死率.结果 142例脓毒症患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伤、血清促炎因子浓度升高、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PLT)降低等凝血异常状态,合并肺损伤者EVLWI增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氧合指数、PLT较对照组升高显著,白细胞计数、体温、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总胆红素(TBil)、EVLWI、APACHEⅡ评分、中医体征评分、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升高的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保护器官功能,改善预后,降低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并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4d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评分)和两组14d后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4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APACHEⅢ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14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37个中心入选符合脓毒症诊断的患者731例,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可能妊娠的妇女;患有影响生存的严重疾病的患者;对本药过敏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医师认为不适宜作为本研究对象的患者.入选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血必净组(392例)和对照组(339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血必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200 ml/d,分2次静脉滴注.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MEDS评分、APACHEⅡ评分、DIC评分、SOFA评分、凝血指标、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在两组的差异,评价血必净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病例28 d和90 d病死率评价血必净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血必净的安全性.结果 血必净组在入选时各项评分和凝血指标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的综合治疗后,血必净组各项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必净组凝血指标异常率在停药后明显降低.脓毒症血必净组患者90 d病死率(30.67%)显著低于对照组(42.05%)(P<0.05).试验期间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显著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利于恢复器官功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改善预后,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大剂量鸟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脓毒症指南常规治疗+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100mL,2次/d,连用7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首次60万u静脉推注,随后30万u持续微量泵入,q8h,连用7d。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7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呼吸、心率、WBC、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7d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严重脓毒症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胸腺肽治疗,观察组给予胸腺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观察2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Th1、Th2、CD_3~+、CD_4~+、CD_8~+等淋巴T细胞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7 d后,2组WBC、CRP、PCT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同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7 d后,2组CD_3~+、CD_4~+、Th1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_8~+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观察组升高及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Th2细胞比例虽有降低趋势,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 d后,2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腺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控制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状态,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于6h内行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于6h后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比较2组脏器功能恢复情况,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h后观察组患者各脏器好转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炎性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均予常规治疗.40例只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另40例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氢可组).治疗后4、12、24、48 h、7 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 IL-1β, IL-6和IL-10含量;治疗前及后24、48 h、7 d行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并检测降钙素原(PCT)以及皮质醇浓度,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比较, TNF-α、IL-1β和IL-6明显下降(P<0.05),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48 h、7 d后APACHEⅡ评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点TNF-α,IL-1β,IL-6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PCT下降(P<0.05),28 d病死率下降.但血皮质醇浓度与28 d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小剂量氢化可的松能减轻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 +B)、记忆B细胞亚群(CD19 +CD27 +B)上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 of zeste homolog 2, EZH2)动态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就诊的脓毒症患者48例,同期来院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28 d存活与否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集确诊脓毒症1 d、3 d、7 d共3个时间点血标本(健康对照组于清晨空腹仅抽取1次),收集不同时间点脓毒症组的血常规、IL-6、血气分析等,统计SOFA和APACHE Ⅱ评分。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CD19 +B细胞上EZH2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CD19 +CD27 +B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对判断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①脓毒症组确诊后第1、3、7天外周血CD19 +B淋巴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CD19 +CD27 +B淋巴细胞上EZH2表达的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时间推移,EZH2在CD19 +B淋巴细胞、CD19 +CD27 +B淋巴细胞上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②死亡组第1天CD19 +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明显高于存活组,然而死亡组第3和7天CD19 +CD27 +B细胞上EZH2的阳性率却明显低于存活组( P<0.05)。③脓毒症患者第1天CD19 +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IL-6水平均为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PACHE Ⅱ评分的AUC为0.907(95% CI:0.825~0.990),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76.67%;SOFA评分的AUC为0.831(95% CI:0.706~0.955),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86.67%;CD19 +B淋巴细胞上EZH2阳性率的AUC为0.799(95% CI:0.657~0.941),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0.77%,灵敏度优于SOFA评分,特异度高于APACHE Ⅱ评分。 结论:脓毒症患者B淋巴细胞上EZH2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B淋巴细胞上EZH2的表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动态变化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28d内的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根据治疗前HMGB1水平将休克组分为A组(HMGB1≤35pg/mL)30例、B组(HMGB135pg/mL)18例,自入院当日起对两组患者观察3月,对比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及3月内存活率等指标。结果入院时,休克组、对照组患者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14、21、28天休克组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A组的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平均值、ScvO2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月内存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d乳酸浓度、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强相关性,HMGB1水平越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越差,HMGB1可作为脓毒症病情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值得临床检验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22)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n=2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1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APC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C反应蛋白定量,记录28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APC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28d死亡率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病理反应过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及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住本院急诊科(包括普通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室 EICU)、感染科的109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24 h 内 PCT 值、白细胞计数 WBC 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APACHEⅡ评分等)。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脓毒血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临床结局(存活组和死亡组)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MODS 组和非 MODS 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中各指标差异,分析 PCT 与 APACHEⅡ评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价 PCT、APACHEⅡ评分和 APACHEⅡ评分+PCT 在评估患者预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价值,及分析 PCT 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效应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脓毒血症组中 PCT 值、APACHEⅡ评分均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均低于脓毒性休克组,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脓毒血症组中 WBC 明显低于脓毒性休克组(P <0.05)。死亡组较存活组中的 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PCT 值、WBC、Neut%在两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 MODS 组中 APACHEⅡ评分、WBC、Neut%、PCT 值均显著低于 MODS 组(均 P <0.05)。PCT 与 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 =0.403,P <0.01)。通过绘制 PCT、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三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情况,得出三者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899、0.917,而APACHE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PCT 的预后评估价值均较 PCT 高(均 P <0.01),且 PCT、APACHEⅡ评分的截断值(cut-off)、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40 ng/mL、88.24%、38.04%)和(20分、94.12%、81.52%)。同样 PCT、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三者评估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AUC 分别为0.824、0.796、0.871,PCT 分别与 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 PCT、APACHEⅡ评分的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6 ng/mL、88.24%、63.79%)和(17分、64.71%、87.93%)。PCT 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 COR、AOR 分别为1.008、1.014,性别与 APACHEⅡ评分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T 值、APACHEⅡ评分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三者间均呈正相关关系。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较 PCT 能更好评估患者预后,且 PCT 不能作为预后评估的独立指标;而 PCT、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PCT 对脓毒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评估效能均较好。PCT 研究需考虑混杂因素,性别与 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对评估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中危重患者的病情及判断其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14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57例)和存活组(57例),分别计算患者入科第1天、第3天及第5天的APACHEⅡ评分并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析APACHEⅡ评分中的三个时间段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及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入科第1天、第3天及第5天的的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患者,分别为[(24.58±8.87)VS(16.42±6.70);(25.76±8.59)VS(13.44±5.38);(24.664±7.64)VS(12.114±4.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和患者预后有关。根据三组数据ROC曲线分析,对预后评估能力的大小依次为第5天、第3天、、第1天的APACHEⅡ评分。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很好的评估EICU中危重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其中第5天的APACHEⅡ评分能力最强。可为合理制定诊治计划和利用EICU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12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n=62)和对照组(n=64),治疗组给予EGDT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在治疗组中按复苏6 h后是否达到复苏目标分为达标组(n=40)和未达标组(n=22),比较两组复苏前年龄、性别、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血乳酸水平、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两项评分SOFA:(12.26±4.37)vs.(12.54±5.21);KPACHE Ⅱ:(21.26±6.03)vs.(21.64±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24 h后两项评分SOFA:(9.18±3.63)vs.(10.62±4.27);APACHEⅡ:(14.92±3.81)vs.(18.21±4.25);P<0.05及28 d病死率48.39%vs.76.56%,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达标组在年龄、平均动脉压(MAP)和APACHEⅡ评分七与未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标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结论 EGDT可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而年龄、复苏前MAP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EGDT治疗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乳酸清除率和血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9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后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6、12和24h后再次行动脉血乳酸测定,并计算12和24h后的乳酸清除率。入住ICU24h内,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统计28d死亡率,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乳酸水平的差异。结果存活组12和24h后,乳酸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而血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P均0.05)。所有患者12和24h后,乳酸清除率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和-0.347),而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6和0.387)。结论 12h乳酸清除率和血乳酸水平可作为评估脓毒性休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CIRP、血乳酸(Lac)、血清肌酐(s Cr)、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R)及降钙素原(PCT)。根据患者28 d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CIRP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评估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28 d后,25例(23.4%)患者死亡(死亡组),82例(76.6%)患者存活(存活组)。死亡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IRP、血Lac、s Cr及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CIRP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7,P=0.005;r=0.249,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OR=1.138,95%CI(1.066,1.214)]、SOFA评分[OR=1.326,95%CI(1.174,1.478)]、CIRP[OR=1.322,95%CI(1.141,1.502)]及PCT[OR=1.055,95%CI(1.003,1.108)]为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CIRP、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CT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5[95%CI(0.823,0.969)]、0.834[95%CI(0.726,0.913)]、0.798[95%CI(0.684,0.885)]、0.685[95%CI(0.562,0.792)]。CIRP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AUC大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CT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AUC(Z=2.134,P=0.041;Z=2.348,P=0.026;Z=3.64,P <0.001)。CIRP的最佳临界值为2.6μg/L时,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73.7%。结论血清CIRP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为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