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MDCK-MDR1细胞模型及其在药物透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瑶  曾苏 《药学学报》2008,43(6):559-564
本文介绍了MDCK-MDR1细胞系的特点、模型的建立,药物在其细胞模型上吸收转运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利用MDCK-MDR1细胞系作为模型进行药物筛选、药物相互作用和研究药物吸收转运机制等方面的内容。MDCK-MDR1细胞系高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且P-gp呈极性分布,因而它可以作为药物转运模型快速筛选P-gp底物和抑制剂,以及肠道、血脑屏障、肾脏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酸枣仁皂苷A(Jujuboside A,JuA)在Caco-2细胞的跨膜转运特性。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Caco-2细胞单层模型,考察时间、介质pH值、药物浓度、抑制剂对JuA在Caco-2细胞上转运的影响。结果 Caco-2细胞转运JuA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在pH为5.0~8.0范围内,Caco-2细胞对JuA的转运不受pH值的影响;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对Caco-2细胞转运JuA无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Ⅳ抑制剂叠氮化钠(Sodium azide)对Caco-2细胞转运JuA有抑制作用;JuA的AP-BL侧的Papp与BL-AP侧的Papp的两组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JuA不是P-gp的底物,其跨膜转运是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共同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吴娟  沙先谊  方晓玲 《药学学报》2009,44(2):188-191
本文研究了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特征。一种体外培养的人小肠上皮细胞模型 —— Caco-2细胞模型应用于阿立哌唑的跨膜转运研究。评价了时间、供给液浓度、pH值、温度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阿立哌唑跨膜转运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阿立哌唑主要通过被动扩散的机制转运,同时兼有载体介导转运。阿立哌唑的转运量与时间、pH值、温度成正相关。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随供给液浓度升高而增大,10 μg·mL-1时趋向饱和,之后随阿立哌唑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菌素-A显著增加阿立哌唑的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5.
黄芩苷PC12细胞跨膜转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苷神经元跨膜转运的特点,部分阐释黄芩苷发挥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物质性基础。方法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法检测黄芩苷孵育细胞内的物质含量及相关代谢产物。结果 100 mg.L-1黄芩苷给药30 min后,胞内黄芩苷浓度达峰值,8 h后胞内已测不出黄芩苷;在50~400 mg.L-1的给药浓度下,胞内黄芩苷含量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抑制剂Verapamil与Nimodipine对黄芩苷转运有明显影响;同时胞内检测出黄芩素、6-甲氧基-黄芩苷两种结构类似物。结论黄芩苷能够浓度依赖性的跨膜入胞,此过程受相关抑制剂影响,并产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6.
熊果酸(Ursolic acid, UA),又名乌索酸,乌苏酸,属a-香树脂醇(a-amyri)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据目前所知,至少存在于26个科70多种天然植物中[1].大量的研究表明,UA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生物活性,尤其在抗炎、护肝、抗肿瘤以及机体免疫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令人关注的药理特性[2,3].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UA的生物利用度低[4],口服吸收情况较差,而且其在体内吸收转运的方式和机制也并不清楚.Caco-2细胞系来源于人结肠类腺癌细胞,其结构和生化作用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含有与小肠刷状缘上皮相关的转运系统以及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测定盆腔炎康胶囊中四氢帕马丁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C18分析柱;流动相: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H7.2)(65∶3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80nm。结果:四氢帕马丁在0.068~0.34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A=54927.94c+838.10(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0%,RSD=2.26%(n=5)。低、中、高3种浓度日内日间变异均小于1%。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快速、重复性好。适合盆腔炎康胶囊中四氢帕马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AG337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方法改变药物浓度和实验温度以及他用合适抑制剂,测定AG337的跨细胞转运速率及其在细胞内的累积量.结果AG337的跨细胞转运显示强烈的有向性,B→A转运(细胞绒毛而Apical→基底面Basolateral)大于A→B10倍以上,P-糖蛋白的专属抑制剂维拉帕米(Ver)可以消除这种有向性温度从37℃至4℃时B→A的转运速率下降50倍,而A→B下降不大.结论AG337在Caco-2模型中的跨细胞转运.受到P-糖蛋白强烈的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9.
呋塞米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跨膜转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呋塞米口服的吸收机制。方法首先通过MTT法考察呋塞米对细胞活性和增殖的影响情况,其次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呋塞米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呋塞米浓度≤100μmol/L对Caco-2细胞活性和增殖无影响;25,50,100μmol/L的呋塞米从AP侧到BL侧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0.364,0.347,0.345×10^-6cm/s,外排率Pratio分别为1.74,1.7和1.67;加入维拉帕米前后的外排率Pratio分别为1.78和1.1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呋塞米以被动扩散为主要的转运方式,存在可能由P-糖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呋塞米口服的吸收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MTT法考察呋塞米对细胞活性和增殖的影响情况,其次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呋塞米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 呋塞米浓度≤100 μ mol/L对Caco-2细胞活性和增殖无影响;25,50,100μmol/L的呋塞米从AP侧到BL侧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0.364,0.347,0.345 × 10-6cm/s,外排率Pratio分别为1.74,1.7和1.67;加入维拉帕米前后的外排率Pratio分别为1.78和1.1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呋塞米以被动扩散为主要的转运方式,存在可能由P-糖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芳香开窍类药物对于调节脑部的药物摄取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目前仍然有限。MDCK-MDR1细胞是研究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一个理想体外模型,本文用稳定转染的方法建立了MDCK-MDR1细胞系并研究了几种重要的芳香药物对BBB透过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发现芳香开窍化合物可以在MDCK-MDR1模型上增加FD4的透过性并减少Rho123的外排,说明这些化合物一方面可以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联接,另一方面可以抑制P-gp的作用,从而影响药物吸收。此研究为阐明芳香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5-氨基水杨酸(5-ASA)的跨膜转运是否涉及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蛋白(MRP2)。方法:以Caco-2、L-MDR1、MRP2等三种细胞为模型,测定5-ASA跨膜转运的转运率和表观渗透常数。此外还研究了5-ASA对地高辛在Caco-2细胞转运的影响。结果:在Caco-2、L-MDR1和MRP2细胞,5、50、500μmol·L-15-ASA从底端(B)→顶端(A)方向和A→B方向的转运率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aco-2细胞,与未用5-ASA组相比,各浓度5-ASA组(50μmol·L-1~5mmol·L-1)对地高辛的Papp和B→A方向的净转运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5-ASA可能不是P-糖蛋白和MRP2的底物,也不能提示5-ASA是P-糖蛋白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相似文献   

13.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非水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测定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方法:以50mmol/L醋酸钠甲醇液含2mol/L醋酸为分离缓冲液。结果:本法在延胡索乙素浓度为5~4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重现性,且无需预处理。回收率9742%,RSD=168%。结论:本法准确、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4.
麦冬多糖MDG-1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麦冬多糖抗心肌缺血活性成分MDG-1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机制。方法以Caco-2细胞作为转运研究模型,分别测定改变转运方向,使用P糖蛋白(P-gp)外排泵专属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 il),以及改变给药浓度各种条件下,MDG-1的跨细胞转运情况。结果麦冬多糖MDG-1的分泌转运(BL-AP)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未数倍于吸收转运(AP-BL),两者相近,同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加入与否对麦冬多糖MDG-1转运没有影响;在考察的系列药物浓度范围内,MDG-1的转运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结论麦冬多糖MDG-1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很可能是以被动扩散为主,并且以未降解的药物形式转运,无P-gp外排泵参与。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 研究了脉君安片中主要降压活性成分葛根素、钩藤碱与氢氯噻嗪配伍使用前后对氢氯噻嗪体外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探讨了氢氯噻嗪与葛根素、钩藤碱配伍使用时在吸收阶段的药物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氢氯噻嗪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可能存在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葛根素能减少P-糖蛋白 (P-gp), 对氢氯噻嗪的外排, 钩藤碱对氢氯噻嗪的吸收转运无显著影响, 葛根素、钩藤碱与氢氯噻嗪合用能增强氢氯噻嗪的吸收。同时, 实验还发现氢氯噻嗪可能是P-gp的作用底物, 且pH值对氢氯噻嗪的转运有重要影响, 在弱酸性条件下, 氢氯噻嗪的吸收比在中性条件下好。  相似文献   

16.
肖作奇  欧阳波  潘涛  黄懿  田霞  文晓柯 《中南药学》2014,(12):1225-122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盆炎灵合剂中阿魏酸、延胡索乙素、芍药苷、丹酚酸B和原儿茶醛等成分的含量。方法 Hypersil ODS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速:1.0 m L·min-1;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结果阿魏酸、延胡索乙素、芍药苷、丹酚酸B和原儿茶醛质量浓度分别在0.008 40.168 4 mg·m L-1(r=0.999 9)、0.023 60.168 4 mg·m L-1(r=0.999 9)、0.023 60.471 2 mg·m L-1(r=0.999 3)、0.030 40.471 2 mg·m L-1(r=0.999 3)、0.030 40.304 0 mg·m L-1(r=0.999 7)、0.031 30.304 0 mg·m L-1(r=0.999 7)、0.031 30.625 4 mg·m L-1(r=0.999 9)、0.010 10.625 4 mg·m L-1(r=0.999 9)、0.010 10.202 8 mg·m L-1(r=0.999 9)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9%、96.5%、96.8%、98.7%和101.5%,RSD值分别为1.7%、2.0%、2.5%、2.0%和2.2%(n=6)。结论该方法线性、重复性、精密度、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可作为盆炎灵合剂的含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非水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测定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方法:以50mmol/L醋酸钠甲醇液含2mol/L醋酸为分离缓冲液。结果:本法在延胡索乙素浓度为5-4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重现性,且无需预处理。回收率为97.42%,RSD=1.68%,结论:本法准确、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DCK)细胞模型研究广藿香醇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采用Agilent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广藿香醇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5%苯基甲基硅氧烷,30 m×0.25 mm,0.25μm),载气为氦气;质谱采用电子碰撞离子源,电子倍增电压模式,检测离子为m/z 222.2(广藿香醇)和m/z 190.1(内标异土木香内酯)。建立MDCK细胞模型,通过改变广藿香醇浓度、转运方向考察广藿香醇的跨膜转运机制;分别加入外排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抑制剂,考察外排转运体对广藿香醇跨膜的影响。结果广藿香醇浓度40、20和10μg·m L~(-1)的双向转运表观渗透系数(P_(app))值均大于10×10~(-5) cm·s~(-1),各剂量组不同转运方向的P_(app)比值均小于1.5。抑制转运试验中,加入P-gp抑制剂后,双向P_(app)值变化显著;加入BCRP抑制剂后,双向P_(app)值变化不显著;加入MRP抑制剂后,广藿香醇肠内壁侧到肠腔侧的P_(app)值显著降低。结论广藿香醇具有高透膜性,其跨膜转运机制以被动转运为主,同时可能有转运载体参与。P-gp和MRP可能参与到广藿香醇跨膜过程,BCRP不参与广藿香醇的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DL对3T3-L1细胞葡萄糖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对3T3-L1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3T3-L1脂肪细胞。通过葡萄糖消耗实验和~3H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的摄取实验,研究HDL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探讨其机制。结果 HDL可以促进3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和摄取。3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和摄取过程中,蛋白在RNA转录水平上没有增加,而是发生了AKT、AMPK蛋白的磷酸化。结论 HDL促进3T3-L1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是通过AKT和AMPK两种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