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术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已成为治疗心动过速的可靠方法。该技术在许多心脏中心已日渐成熟 ,但在复杂病例受到影像学定位方面的限制 ,并且即使常规消融术时X线曝光时间仍达 44~ 6 6min[1] ,这对患者及术者均构成潜在危害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RFCA的广泛开展。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intracardiacechocr diography ;IE)是近年来开发出的新技术 ,于RFCA中能直视心腔内结构 ,且不受曝光时间限制。本文对IE在RFCA中的应用作一…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据统计,中国房颤总体发生率为0.77%[1],其中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步升高.以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为代表的三维标测技术在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心脏电生理领域的重要进展[2].  相似文献   

3.
方丕华  张澍 《新医学》2003,34(8):469-471,474
1引言过去10余年,在心血管病领域,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以往只能靠药物或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心律失常,通过RFCA就可达到根治。在行RFCA时,首先要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部位。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标测主要利用多根多极电极导管记录心腔内电图,结合这些电极导管在X线荧屏上的位置来判断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部位。利用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方法,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可达98%以上。但传统的标测方法不能直观地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监控下的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方法。方法  6只犬急性闭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确定希氏束和房室结准确空间位置、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内心肌激动顺序。引导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到达靶组织 ,监控刺激电极植入过程和确认消融电极与心内膜面接触。分别释放电脉冲进行靶点起搏和射频消融 ,同步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确认实现希氏束起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实现了直接希氏束起搏 (1例 )和希氏束加室间隔起搏 (5例 )。希氏束起搏阈值为 :电压 (3 .0± 1 .0 )V ,脉宽 0 .5ms。希氏束起搏时导致了较早的室间隔电兴奋。窦性心律和希氏束起搏时QRS波宽度分别为 (59.7± 5 .3)ms和 (82 .8± 1 6 .6)ms (P =0 .0 2 )。完成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 40min(3~ 81min)和 3min(2~ 5min) ;平均X线曝光时间为 1 3min(1~ 55min)。病理解剖和组织切片表明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 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够准确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实现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减少导管操作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1岁.顺间歇性心悸、胸闷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阵发性心慌.劳累后加重,偶有心慌后心前区隐痛,无头晕、气短,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心颤动(房颤).口服美托洛尔,症状有所好转.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心悸,口服胺碘酮4片后转为窦性心律。本次为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再次入院.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内径增大,为50mm,右房增大,  相似文献   

6.
总结14例患者心腔内超声监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经验。认为护理人员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ST—T段和T波的改变,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肿胀,肢体的皮温、颜色等情况,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组14例患者,13例堵闭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封堵不成功改行外科手术,成功率为93%。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diac echocardiography,ICE)已经从早期的单纯二维成像发展到集实时三维、血流彩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为一体的超声探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心腔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蓓蓓  魏盟 《新医学》2008,39(4):268-270
1 引言 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是将超声换能器置于心脏导管头端,插入心腔内,从心腔内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1项新技术,1994年首次被用于射频消融的术中监测,近年来其功能不断完善.尽管目前临床研究较多关注心腔内超声在心脏电生理介入术、房间隔封堵术的指引和监测作用,但它对冠状动脉血流和心室壁运动等也具有优越的显示功能.因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治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剂成像新技术在无创性估测心腔内压力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2年Burton将简易伯努力方程运用到超声多普勒技术中,为无创性估测心腔内压力阶差开创先河以来,为了寻找一种更加完善、方便和准确地利用超声对心腔内压力或压力阶差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超声造影剂的出现是超声史上的又一重大飞跃,不仅使超声的诊断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而且也给这项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堵闭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4月经导管堵闭ASD54例。应用ICE监测(ICE组)18例,应用TTE监测(TTE组)36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ICE组(7.9±4.5)岁,TTE组(5.6±4.5)岁]及平均体质量[ICE组(25.0±13.4)kg,TTE组(19.1±8.1)kg]相近。ASD大小:ICE组[(21.7±7.7)mm]较TTE组[(16.6±5.3)mm]大;Qp/Qs:ICE组(3.5±1.6)高于TTE组(2.1±1.1);ASD部位:ICE组12例(67%)为腔静脉型(其中6例为多发孔型),4例中央型,2例主动脉旁;TTE组32例(89%)为中央型,3例主动脉旁,1例腔静脉型。结果ICE组17例(94%)ASD堵闭成功,1例多发ASD2个堵闭器未能交叠堵闭失败;TTE组34例(94%)ASD堵闭成功,1例下腔静脉型ASD堵闭术后堵闭器脱落转外科手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未恢复窦性心律转外科手术。ICE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所选择堵闭器大小[ICE组:(22.9±8.1)mm及TTE组:(20.2±5.7)mm]无明显差异。两组残余分流发生患者数分别为3例及2例;手术时间:ICE组[(82.4±22.8)min]比TTE组[(62.3±13.8)min]长,X-线曝光时间:ICE组[平均(15.0±5.3)min比TTE组[平均(11.2±1.9)min]长。全组随访6~12个月,无堵闭器移位、心内膜炎及脑栓塞等发生。结论ICE可提供清晰的ASD及周边组织征象,动态监测ASD堵闭器释放过程,适用于腔静脉型ASD和多发孔型ASD堵闭术。TTE无创伤,操作简单,仍不失为目前我国中央型ASD堵闭术监测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心腔内超声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ICE)在经导管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ICE观察86例PFO的解剖形态及周围结构,测量PFO通道的直径和长度,监测与引导封堵过程、伞释放后位置,并通过彩色血流显像和超声造影判断有无残余分流。结果ICE清晰地观察到各种形态的PFO,86例中有85例封堵成功,1例失败。结论ICE指导经导管封堵PFO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和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超声在辅助弹簧圈关闭动脉导管来闭术、主动脉缩窄扩张术及检查大血管转位Fontan术后窦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血管腔内超声辅助下进行弹簧圈关闭术。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在血管腔内超声辅助下行球囊扩张术。应用血管腔内超声判断1例大血管转位Fontan术后窦道内是否存在血栓。结果:所有患者都成功地进行了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无1例发生并发症。(1)血管腔内超声显示动脉导管为一单层中等回声的管状结构,管壁厚度均匀。血管腔内超声测量的平均动脉导管最小内径为3.08±0.71mm(2.11~5.61mm),8例患者的弹簧圈关闭术成功,1例患者因动脉导管直径太大(5.61mm)而未能成功。术后随访未发现残余分流、弹簧圈移位以及主动脉或肺动脉阻塞。(2)血管腔内超声显示主动脉管壁为3层结构,内卅膜回声较强,中层回声低,缩窄处位于降主动脉,最小内径为5.51mm,扩张后内径增大至8.23mm。(3)血管腔内超声显示Fontan术后窦道管壁为回声较强的单层结构,最小内径为18.1mm,最大内径为20.9mm。窦道内未发现血栓。结论:血管腔内超声能够安全有效地检查婴幼儿动脉导管末闭、主动脉缩窄及大血管转位Fontan术后窦道,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信息,是血管造影和超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ICE)引导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LAAC)"一站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8例行导管射频消融和LAAC"一站式"手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男34例, 女24例, 年龄(64.3±8.3)岁, 年龄范围为41~80岁。记录特殊房间隔解剖、房间隔穿刺时间、房间隔穿刺成功率、术中透视时间及曝光量、"一站式"手术成功率等指标。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26例, 持续性心房颤动32例。房间隔穿刺时间为(708±179)s, 术中透视时间(25.6±8.9)min, 术中X线曝光量为(537±394)mGy。房间隔穿刺成功率为100%(58/58), 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为100%(58/58), 左心耳满意封堵率为98.3%(57/58)。结论 ICE引导下行导管消融和LAAC"一站式"手术可行、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常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由于心脏手术操作期间冠状动脉无血,无论采取什么心肌保护措施,心肌损伤都在所难免[1].近年来不停跳心脏手术使温心外科成了部分心脏外科医师推崇的心肌保护技术,但在实践中发现,空气栓塞,术中因操作困难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以及缝合瓣膜不精细引起术后瓣周瘘等并发症时有发生,使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陷入尴尬局面.我们通过整合两种技术的优势,尽量避免每种技术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限,在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共开展该类手术63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往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科常规超声检查中常发现的胎儿心腔内高回声结构(intracardiac hyperechogenic focus,ICEF)做过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发现ICEF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综合征(13-三体及21-三体综合征)相关联,有研究认为超声检出单纯心腔内ICEF提示胎儿伴发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6.
超声心动图在心房纤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5%。房颤造成心排血量下降,心房内血流淤滞,血栓栓塞风险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房颤的诊治方法也不断改进。由于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目前房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指导作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一些房颤患的病因并进行风险分级,经食管超声可以探查心内血栓并指导房颤转复治疗。近来出现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心腔内超声,可以实时监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左心耳闭合等房颤介人治疗。下面就超声心动图在房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