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敦煌医书中编号为S.6168及S.6262的<灸法图>,编号为P.2675的<新集备急灸经>是唐代写绘带有穴位图谱的两部灸疗专著.其中所列穴位名称各具特色,更有一些在历代针灸书籍中从未出现的穴位名,而"脚五舟"即属于其一.  相似文献   

2.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的治法,重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是却轻视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治法--"通法"(姑且命名).纵观<黄帝内经>全文,在许多篇章都强调了"通"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阴阳气道不通""脉道不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防病治病的大法便是要"气脉常通".  相似文献   

4.
<内经>言"中风",属于病因病机的概念,并非疾病的名称,仲景始以其立病名,对其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中风"的表现相同.<内经>中偏枯、仆击、痱及薄厥、大厥中的部分证型则相当于仲景立名之"中风".  相似文献   

5.
朱良春 《河南中医》2008,28(12):1-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列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  相似文献   

6.
认为"清静"是<内经>中的重要概念,进而阐述朱丹溪的"清静"观,并通过其在药治与心治中的具体运用,抛砖引玉,使中医"阳密归根""形神兼治"之理论得到重视及升华.  相似文献   

7.
<中药学>重点讲"药",前联系"理""法",即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为基础;后联系"方",为内、妇、儿、外临床各科服务,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从"理清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和"学习分论注意事项"2方面入手,探讨<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9.
吕直 《养生月刊》2010,31(4):362-363
<内经>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恬恢无为,乃能行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内经>养生学的主旨强调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已成形,只不过"师氏藏之"而未能见之于<内经>,但却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之中.  相似文献   

10.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2.
<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的注释为汗孔、毛孔之意,对其解释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鬼读为gui,取其本意:另一种意见,"鬼门"当为"魄门".但与<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不一致.笔者认为:<素问·汤液醪醴论>之"鬼门"当为"魄门",和<素问·五脏别论>之"魄门"都应当解释为汗孔.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文献中与本病相关的病名较多,<内经>称"赤沃"、"肠僻"、"鹜塘",<难经>称"大瘕泄",<伤寒论>、<金匮要略>谓"下利",<诸病源候论>将"泄泻"与"痢疾"分开,故后人多称之为"泄泻"、"痢疾".沈洪教授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辟"为妥,既突出了病证特点,又易于和"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1].  相似文献   

14.
麦思慧  陈治忠 《陕西中医》2006,27(3):377-378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主要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变化为"湿""热""虚""郁".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四者之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导致"虚""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一词在中国古医籍文献中罕见,即使有"中医"文字出现,其涵义亦并非现如今中医学科范畴所指的"中医".如<汉书·艺文志·经方>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处的"中"释为"恰当、符合、正对上、恰好合上",其"中医"为"符合医理"之意.故追本溯源,进一步明确"中医"的古义和今义,不但意义不同,而且古今的"中医"一词更不能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17.
"悸"是一种跳动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脐下悸"等多种描述.考其病机,<伤寒明理论>云:"不外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因此其治法有二,一者扶正,如桂枝甘草汤;一者祛饮,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  相似文献   

18.
浅析"筋脉横解,肠游为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痔,<广雅释古>谓之"病也".<说文解字>谓之"后病也".中医"痔"与"峙"同义,即高突之状.笔者认为古代文献中"痔"的概念当有以下含义.  相似文献   

19.
《素问》词义举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渴 <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句中"肠中痛"的"痛"为衍文,当删.<太素·邪客>无此"痛"字.然其"瘅热焦渴"之义,大多释为"舌干口渴".如张琦注:"惟闭不通属热,外症必焦渴也."把"焦渴"释为"外症",指"舌干口渴".  相似文献   

20.
1 <内经>和法的含义 <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