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平泉县5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平泉县户籍人口2005--2009年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2种,累计报告病例7036例,发病率在259.70/10万~359.10/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301.87/10万。5年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3256例),占发病总数的46.28%,发病率一直处于高位,下降趋势缓慢;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2340例),占发病总数的33.26%,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第3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1400例),占发病总数的19.90%,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年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腮腺炎。结论平泉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大对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力度,同时还必须加强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2.
崔荣江 《职业与健康》2008,24(13):1289-1290
目的对2006年河南省获嘉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获嘉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获嘉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3398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为865.12/10万,死亡率为0.251/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4种9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22.91/10万。乙类传染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760.22/10万)、肺结核(81.47/10万)、痢疾(6.11/10万)、麻疹(5.86/10万)、淋病(3.56/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85.03%,呼吸道传染病占10.35%,肠道传染病占1.98%。结论应加强对乙型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郝玉军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94-2196
目的对2006年秦皇岛市卢龙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秦皇岛市卢龙县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卢龙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568例,报告发病率135.5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217例,报告发病率51.78/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肺结核(80.97/10万)、病毒性肝炎(32.39/10万)、流行性出血热(14.72/10万)、痢疾(7.61/10万)、淋病(0.98/10万);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最高(42.45/10万),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7.85/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的59.15%,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占18.3l%,肠道传染病占11.44%,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占11.09%;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的27.64%(217/785)。结论应加强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重点人群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越秀区近5年虫媒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06~2010年越秀区法定报告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006~2010年越秀区累计报告法定虫媒传染病133例,年均发病率为2.29/10万,其中大塘街道最高(5.54/10万)。年均发病率,疟疾为0.19/10万,登革热为1.5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为0.04/10万,流行性出血热为0.52/10万,钩端螺旋体病为0.04/10万。133例病人中,男性占57.14%,女性占42.86%;〈20岁的占14.28%,20~50岁的占56.39%,〉50岁的占29.33%;商业服务人员占18.04%,家务待业者占18.04%,离退人员占14.28%,干部职员占12.78%,工人、民工占11.28%,其他占27.82%;8~11月发病的占70.67%。2006~2010年发病率分别为5.29/10万、1.82/10万、0.69/10万、1.03/10万、2.05/10万。[结论]越秀区虫媒传染病疫情比较平稳,登革热为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涪城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和梅毒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淋病累计发病752例,梅毒累计发病939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9.10/10万和23.85/10万。淋病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9.93/10万、女性为7.56/10万(P〈0.01);梅毒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3.97/10万、女性为23.72/10万(P〉0.05)。淋病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94.95%,农民占19.28%,工人占18.62%。梅毒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87.33%,农民占15.44%,工人占13.10%。[结论]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发病率呈快速下降趋势,梅毒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1~2010年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1~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422015例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63.28/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1981年为1253.25/10万,1991年为234.23/10万,2001年为254.54/10万,2010年为28.51/10万。422015例肠道传染病病例中,细菌性痢疾占66.80%,甲肝占32.29%,伤寒和副伤寒占0.79%,霍乱占0.11%,阿米巴痢疾占0.01%,脊髓灰质炎只有9例;7~10月发病的占55.52%,其中细菌性痢疾7~10月发病的占69.30%,甲肝1~6月发病的占59.06%;男性、女性分别占57.80%、42.20%;0~4、5~14、15~34、35~54岁分别占14.63%、14.36%、42.48%、19.29%。1981~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肠道传染病城区与郊县(市)分别为341.80、172.35(P〈0.01);其中细菌性痢疾城区、郊县(市)分别为243.70、97.34(P〈0.01),甲肝城区、郊县(市)分别为95.02、73.44(P〈0.01)。[结论]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细菌性痢疾与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7.
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活的性传播性疾病,自1990年我市有疫性报告以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我市淋病发病情况,进一步做好性病防治工作,本文对我市1990~1997年淋病发病状况进行了分析。1资料来源发病资料来自济南市1990~199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性资料,人口资料来自济南市统计局。2结果2.11990~1997年全市累计报告淋病751例,年均发病率为1.76/10万,发病率由1990年的1.30/10万上升到1997年的2.71/10万,8年中平均增长速度为11.06%(见表1)。淋病占我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构成比为0.84%,占性病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襄州区0-6岁儿童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6789例,发病数占全人群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70%(6789/16280),年均发病率为2138.3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26.99/10万、1178.63/10万、1503.28/10万、1746.99/10万和4743.4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细菌性痢疾,占发病总数的97.57%(6624/6789)。全区各镇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发病率(3375.93/10万)高于农村(1938.17/10万)(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期(3916例,占57.6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80:1(4364:2425),2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占78.01%(5296/6789),散居儿童发病占83.72%(5684/6789)。结论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为主要报告病种.应加大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防止暴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5年襄阳市襄州区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状况,为制定女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8--2012年襄州区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襄州区共报告女性法定传染病23种6498例,年均发病率为237.96/10万。2008--2012年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143.25/10万、163.01/10万、165.05/10万、423.12/10万和385.85/10万;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为0.59/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16种2617例,丙类7种3881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3669例)占56.46%,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1518例)占23.36%,第3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1140例)占17.54%;发病前5位的疾病为手足口病(116.93/10万)、肺结核(37.35/10万)、病毒性肝炎(37.02/10万)、腮腺炎(12.16/10万)和梅毒(8.64/10万)。发病季节性明显、以0~6岁学龄前散居儿童为主。结论襄阳市襄州区女性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腮腺炎和梅毒是主要传染病,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是该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远市清新区2008--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远市清新区2008--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1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606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72.40/10万: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0.50%(9716例);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25.54%(4101例);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13.52%(2172例);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O.44%(71例)。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6063例)、其他感染性腹泻(3103例)、肺结核(2855例)、梅毒(1108例)、流行性腮腺炎(877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53.85/10万、129.92/10万、119.53/10万、46.39/10万、36.72/10万。结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是清新区近年需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今后应重点加强对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阳泉市城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加强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汇总并分析2008~2012年阳泉市城区报告法定传染病情况。结果2008~2012年年均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193.71j10万,死亡4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4s/10万,其中肠道传染病居各类传染病发病之首,年均发病率为645.69/10万,占传染病发病数的53.96%;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次之,年均发病率为288.72/10万,占传染病发病数的24.27%;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57.45/10万,占各类传染病发病数的21.74%;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均发病率为0.47/10万,占传染病发病数的0.03%。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VI病、流行性腮腺炎。结论根据2008~2012年城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应加强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梅毒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达到逐渐降低发病率乃军令而柠制消除的日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辽源市人群中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和流行特点,为今后进一步制定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辽源市各医疗机构通过疫情网络报告的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全市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2646例,发病率为224.90/10万;死亡10例(艾滋病5例、梅毒1例、肺结核4例),死亡率为0.85/10万,病死率为0.38%。发病例数最高的前3种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1050例)、肺结核(839例)、梅毒(469例)。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城区为251.59/10万,农村为207.29/10万;男性为259.35/10万,女性为184.45/10万;0~、5~、15~、35~、≥65岁分别为87.59/10万、146.98/10万、203.14/10万、249.66/10万、297.43/10万。2646例病人中,农民占41.69%,散居儿童占2.38%,学生占3.82%,工人占7.86%,家务及待业占18.22%,商业服务人员占1.51%,干部职员占1.93%,其他人群占22.60%。[结论]2011年辽源市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是高发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白河县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和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白河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累计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5440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434.81/10万,年均死亡率为0.48/10万,平均病死率为0.11%。法定传染病发病率,2005年为307.97/10万,2006年为356.01/10万,2007年为285.60/10万,2008年为590.85/10万,2009年为434.41/10万,2010年为630.62/10万。2005-2010年年均发病率,呼吸道传染病为221.88/10万,肠道传染病为61.1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113.74/10万,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0.64/10万,其他传染病为37.41/10万;男性为547.21/10万,女性为303.71/10万;0~9岁最高(874.09/10万),其次是10~19岁(467.38/10万),≥80岁最低(258.92/10万);城关镇为693.09/10万,其他乡镇为256.50/10万~635.04/10万。主要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54.90/10万、110.46/10万、71.30/10万、56.43/10万、9.11/10万。[结论]白河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是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5—_2009年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东莞市2005--2009年网络直报的肠道传染病资料。结果2005--2009年东莞市共报告肠道传染病8种254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0.06/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2.31%;死亡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2/10万。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79.85%)、细菌性痢疾(12.02%)、甲肝(2.55%);肠道传染病发病集中在10-12月,构成比为40.54%(10336/25497);,不同片区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水乡片镇(街)发病率最高(573.49/10万);年龄构成以0~9岁组所占比例最高,占肠道传染病总病例数的52.35%,其次为20~29岁组和30~39岁组,分别占13.35%和11.12%;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38:1;职业构成前3位分别为散居儿童、工人、家务及待业。5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7起,工厂多发(5起),以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5起),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春季3起、秋季2起)。结论东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集中在秋冬季,发病以婴幼儿为主。  相似文献   

15.
珠海市1993~2002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珠海特区进一步改革开放10年来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探讨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对珠海市传染病发病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1993-2002年珠海市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传染病发病资料,分年度按病种进行比较分析。描述2类人口不同的发病特点和预防控制对策。结果 近10年来,珠海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常住人口传染病发病率呈平稳下降,从410.01/10万下降到200.61/10万,暂住人口则从745.39/10万高峰值陡然下降到200.27/万,但暂住人口发病数占总发病的比重逐年增加。疟疾、新生儿破伤风、麻疹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暂住人口在1993~1996年曾处于发病高峰,1997年虽迅速下降,但始终高于常住人口,并均有显著性差异;暂住人口新生儿破伤风从1995年开始连续8年在总发病中的比重超过90%,麻疹有7年超过60%。疟疾有9年超过85%。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在2类人口中均呈上升趋势,在所有传染病中增幅最大,淋病成为主要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暂住人口的发病增长速度更快,发病率在1996年达到峰值,发病构成占25%~35%,其中淋病占总发病的60%,梅毒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结论 10年来,我市传染病防制成效显著,但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计划免疫仍很薄弱。应采取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海林市1997~2006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林市1997~2006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6年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55.37/10万,年均死亡率为0.25/10万。10年间发病率前五位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五种病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1.93%。死亡率前三位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90.91%。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是海林市的主要传染病;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性传播传染病、布病、麻疹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某区200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评价法定传染病报告报告质量。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甲乙丙类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154.49/10万和55.50/10万,死亡率分别为0.65/10万和0。与2000年相比,甲乙类和丙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下降24.94%和55.64%。肺结核、淋病、梅毒、肝炎、麻疹和痢疾6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8.08%。结论:该区法定传染病总趋势是下降的,控制工作取得实效,重点应加强肺结核、淋病、梅毒、肝炎、麻疹和痢疾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孙瑛  唐景春 《预防医学论坛》2013,(3):156+231-F0002,231
[目的]掌握沈阳市大东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水平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对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流腮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11年大东区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9.6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11.59/10万、66.01/10万、39.70/10万、1i1.57/10万、122.33/10万、65.74/10、44.94/10万(P〈0.01)。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97.05,女性为61.82(P〈o.01);0~4岁为219.24,5~9岁为980.95,10~14岁为810.93,15~19岁为IOO.70,≥20岁为9.18。全部病例中,学生占68.54%,幼托儿童占13.90%,散居儿童占8.94%;4~7月、12月至次年1月发病的分别占42.57%、22.49%。2005~2009年年均发病率(/10万)超过100.00的有二台子街道(207.78)、辽沈街道(176.23)、津桥街道(126.51)、东站街道(108.60)。[结论]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流腮发病率较高,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是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997—2006年麻栗坡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栗坡县1997—2006年传染病发病情况。结果麻栗坡县10年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37.24/10万;死亡4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54/10万;发病以肠道传染病及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两者占发病总数的66.68%。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依次为痢疾、肺结核、疟疾、乙型肝炎、肝炎(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结论1997—2006年麻栗坡县10年间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型,痢疾、肺结核、疟疾、乙型肝炎、肝炎(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是麻栗坡县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应积极做好相应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龙口市乙类传染病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龙口市1990~2012年报告乙类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龙口市1990~2012年传染病发病率先上升后下降,发病率最高为2003年的107.38/10万,发病率最低为1996年的49.04/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重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在季节分布上,以5~8月发病为主4882例,占41.42%;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分别发病5663、1818例,分别占48.04%、15.42%;发病率前3位的镇(区、街)依次为徐福镇(137.57/10万)、经济开发区海岱管区(129.08/10万)和东江街道办事处(109.63/10万)(P〈0.05)。结论针对传染病发病的特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加强基础免疫,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做好传染病相关监测及调查处置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