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上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2例初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60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Jackson癫痫)的临床,要穿及CT检查,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SF异常在发病后10天内的阳性率为100%,11-15天为89%,21-30天为45%,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48h内为100%,3-5天内的为80%,5天以后的阳性率很低,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青绍华  顾成武  何会 《当代医学》2009,15(25):53-54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8~2007年60岁以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为43.8%,常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脑炎、上呼吸道感染、腔隙性脑梗塞、癫痫、上消化道出血、椎动脉型TIA。结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高霞  周培建 《四川医学》2007,28(8):870-871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中40例老年患者与80例青壮年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80例青壮年患者(<60岁)相比,40例老年人(≥60岁)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以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不典型临床表现首发较多,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低,病死率高。结论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较高,需结合腰穿及头颅CT检查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融  杜东平 《西部医学》2010,22(10):1831-1831,1834
目的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经头颅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经颅内CT及DSA证实颅内小动脉瘤12例(60%)、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20%)、动静脉、畸形破裂4例(20%)。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CT与腰穿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CT与腰穿两种方法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SAH)的价值。方法:分析60例原发性SAH患者CT与腰穿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38例CT阳性,总阳性率为63.33%。不同时间内CT阳性率分别为:1天内86.67%,1~3天为70%,3天内为82.5%,4~6天为33.33%,7~12天为18.18%,4~12天为25%,3天内的CT阳性率高于4~12天(P<0.01)。原发性SAH12天内,腰穿阳性率为100%,腰穿阳性率高于CT(P<0.01)。结论:CT的阳性率无腰穿高,但其为无创性检查,可排除继发性SAH,临床怀疑原发性SAH时,应首选并及时行CT检查。CT阴性者不能排除原发性SAH,应做腰穿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易误诊的原因和及时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年龄低于60岁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多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而意识障碍、局灶神经系统损害较多,病死率高。结论: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形式、临床特点表现常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容易致治疗延缓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年龄低于60岁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而意识障碍、局灶神经系统损害较多,病死率高。结论: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形式、临床特点表现常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容易致治疗延缓及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昕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3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FLAIR序列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低场强MRIFLAIR序列及CT所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磁共振FLAIR序列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为99.5%,CT为71.4%。结论磁共振FLAIR序列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T和常规MRI,可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间收治的58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与常见的年龄低于60岁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而意识障碍、局灶神经系统损害较多,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形式、临床特点表现常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容易致延缓治疗及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10~ 2011-10间收治的6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式.结果 患者经CT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对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出血和血肿,该病的诊治主要借助于CT检查,主要通过脑室外引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 本组20倒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1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东利 《中外医疗》2009,28(20):30-30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易发生误诊。常规脑CT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快速、安全、无创、阳性率高的方法,但脑CT检查阴性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也不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蛛性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急诊期间呼吸停止高危因素,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预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呼吸停止.方法 2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在急诊时是否发生呼吸停止分为A 组及B组,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晕厥、CT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急诊时呼吸停止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所建立的函数,阴性预测值为87.5%,阳性预测值为90.9%,判别准确率为88.89%.结论 晕厥、CT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急诊呼吸停止高危因素,由此建立的函数模型,可以较准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呼吸停止进行预测,临床有预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临床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分析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比较CTA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动脉瘤69例(79.3%),动静脉畸形3例(3.4%),烟雾病2例(2.3%),海绵窦动静脉瘘1例(1.1%);CTA病因诊断阳性率85.1%,DSA病因诊断阳性率83.1%,二者比较无差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100%,诊断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敏感性为100%.结论: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萍实 《广东医学》2000,21(6):487-48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4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内收治的45例50岁以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组合并高血压者占52.4%,且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发生率较低,程度也较轻,意识障碍多见,病死率高。结论 了解和重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张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1):2892-2893
目的:对比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7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在Ⅰ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35%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48%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在Ⅱ~Ⅳ级的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6.20%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2.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中Ⅴ级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有92.16%的准确率,而通过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测仅有81.25%的准确率,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要明显好于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疾病之一,为了进一步讨论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特点,现将我十年中收治的60岁以上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资料完整的21例进行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十年中我院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60岁以上者21例,占36.2%。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60-69岁16例,70-79岁5例。本组病例大部分在活动状态下发病,有一部分呈缓慢隐袭性起病,因仅有轻微头痛,精神不振,而误认为感冒。本组病前以诊断为高血压病8例,发病后有脑动脉硬化14例,高血压脑动脉硬化7例。头痛者18例(占85.7%),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