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2.
<正> 五、跷脉,"跷"有轻健跷捷的含义.两跷脉均起于足跟,自内踝上行者为阴跷,自外踝上行者为阳跷,二者共同主持人体运动,同时又都行至目内眥而司眼睑的开閤.李时珍说:"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  相似文献   

3.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4.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5.
冲任督脉与男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任督属奇经八脉,在调治妇女病中常用。其实对治疗男科病,亦有重要作用。兹为丰富其临床辨治思路,本文试作初探。冲任督诸脉与男科病的生理根据经络学说,冲脉并布:于足阳明与足,阴肾经之间,任脉亦与足,',阴肾经并行,督脉贯脊终于肾,循阴器……。  相似文献   

6.
不寐总由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导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调控着人体睡眠节律,使其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若卫气运行通道不畅或卫气亏虚可使睡眠功能异常。卫气出入阴阳的关键通道为跷脉,跷脉的循行连目入脑,具有司双目开阖、调控睡眠的作用。若跷脉畅通则卫气正常出入阴阳以司睡眠,若跷脉阻塞则卫气滞留不得入阴导致不寐。通过选取跷脉经气所发之处的"照海""申脉"及经气所归之处的"睛明""风池",并配合"泻阳补阴"的针刺方法,可促使卫气正常出入及跷脉功能恢复正常,使阴阳相交,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喉咽本属肺胃 ,然自仲景以来便咽喉并称 ,或总称咽。肾经循喉咙 ,挟舌本 ,并不入咽。《伤寒论》310条猪肤汤证 ,本肾阴不足 ,虚火循经上炎之喉痛 ,先师亦称之为咽痛。后世或咽或喉 ,皆并称咽喉 ,或独称咽 ,沿袭已久 ,故今亦从之。按咽喉与经络而论 ,肺经过喉 ,胃经循喉 ,心脾二经挟咽而小肠经循咽 ,肾经循喉。脾本中宫己土 ,多寒多湿 ,故其经虽挟咽 ,而其病每无咽痛之证。而大肠经虽未入咽 ,然其与胃同属阳明 ,多气多血 ,多火多燥 ,相接于面。故胃肠之病每多关联 ,而大肠之病 ,倒常见咽痛之证。按咽喉之痛 ,每因于火 ,舍此则鲜之又鲜也 ,倘…  相似文献   

8.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洪  邓鸿  熊可 《中国针灸》2003,23(7):394-396
目的 :对比针刺调阴跷、阳跷与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 87例 ,与单纯西药氯硝西泮 (Clonopin)治疗的 4 5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2 % ,对照组为 82 2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0 1) ,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催眠镇静药氯硝西泮 ,对于各种原因不能服用药物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9.
<正> 一般而言,肾开窍于二阴,所以前阴病当从肾论治。然而,从经脉循行上看,足厥阴肝经与前阴关系尤为密切。其脉之直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经筋“上循阴股,结于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武连仲教授"扶阳抑阴"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经验要点。治疗卒中后足内翻,武教授讲究辨偏瘫肢体的阴阳缓急,确立扶阳抑阴的总治则,重视"神"的作用,强调调理全身神机,同时辅以肾经与跷脉两经腧穴。总体选穴精简,一穴多用,手法上多采用提插手法,注重激发"窜""动""抽"针感。文章从武教授对该病的机理认识、临床选穴及针刺手法3方面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血淋则除此之外,伴见“疼痛满急,小便时热涩刺痛”。故一般以不痛为尿血,痛为血淋。尿血、血淋当定位在肝、肾。因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前阴既为肝经所循,尿血、血淋应究  相似文献   

12.
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有破阴回阳、峻补命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张锡纯先生说:“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  相似文献   

13.
从跷脉和脑府相连,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脉,跷脉主司肢体运动,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阴缓而阳急,跷脉有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的生理功能等方面,论述跷脉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性,从而为从跷脉辨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沁慧  邹烈寰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4-136
试从营卫、跷脉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影响跷脉的因素及失眠的治疗等方面探讨失眠与卫气、跷脉的相关性。认为卫气通过跷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邪气外扰、阳明逆乱以及营气衰少,卫气内伐均可导致失眠;治疗应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循肾经推拿改善痔疮术后尿液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痔疮术后尿潴留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前者采用循肾经推拿治疗,后者采用下腹部局部推拿治疗。观察治疗组患者术后排尿及小腹部胀痛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收集整理资料后,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加工处理。结果:循肾经推拿组总有效率为78.26%,下腹部局部推拿组总有效率为34.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肾经推拿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通过刺激肾经经络循行,通调人体肾气"司小便"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痔疮术后尿潴留症状,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歌诀】护肝降酶王五味,酸温津润心肾肺,滋肾敛肺收关围,精泄不固气阴亏。【释义】五味子酸温,现代研究表明有很好的降转氨酶之功效。五味子味酸收敛,入走肾经而涩精止遗,用于遗精滑精;入走肺经而敛肺气,治疗久咳虚喘。本品入心、肾之经,能补益心、肾之阴,宁心安神,用于阴血亏损致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17.
孙存海  于涛 《光明中医》2012,27(5):989+1011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因阴跷循行于阴面,经下肢内侧,故其病见内侧面痉挛、拘急,外侧面迟缓,即所谓阳缓而阴急,从而表现出足内翻的症状,在临床中以透穴刺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互济,协调阴阳平衡,再加阳明经排刺配合电针治疗足内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姚俊丽  高志强 《新中医》2015,47(11):255-256
<正>肝经的走向及其在体表的分布在《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首载自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笔者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根  相似文献   

19.
照海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登部  侯凤琴 《中国针灸》1998,18(5):287-288
照海穴又称阴跷、漏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据文献记载,其主治有目痛引眦、视如见星、少腹偏痛、咽喉干痛、偏枯、癫痫、癃闭、便秘、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胎衣不下、失眠等病症,应用极广。笔者多年来宗前人之旨,以独取照海、或加配穴,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 穴性探讨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云:“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拟“黑白煎”由制附片与麦冬组成。制附片辛热色黑,入心、脾、肾经;麦冬甘寒色白,入心、肺、胃经。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肾为水火之脏,蕴真水、真火。麦冬得附子,蒸腾布津;附子得麦冬,水火既济。二者寒热互补,温心肾之阳滋心肺之阴,随证加味治疗疑难杂证取得满意效果。例略如次,就正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