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用 ~(51) Cr 标记曼氏血吸虫童虫,通过测定杀伤后童虫释出的 ~(51) Cr 量来分析抗体依赖的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本文报告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用高纯度的嗜酸粒细胞制剂进行体外试验,以便比较直接地观察嗜酸粒细胞的功能;第二用各种抗代谢药物分析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i)童虫在试验狗体内的转移途径,生长速度和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1)移行途径基本与前人报道相似,但未发现经肝脏移行。(2)用虫体体长的环比及定基比表示其生长速度,则肺脏童虫最快,胸腔童虫次之,腹腔童虫最慢,而同生活环境的童虫其生长速度与虫龄成正比。(3)以每只虫体的平均总分表示其发育程度,则肺脏虫体发育最佳,胸腔童虫次之,腹腔童虫最差。就器官而言,卵黄腺的发育最慢而且只有移行到肺脏的虫体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用未冰冻、冰冻和冻融处理的钴60照射童虫对小鼠所产生的免疫力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使用保存于液氮(-196℃)内照射的曼氏血吸虫童虫免疫小鼠能否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作用。免疫用的小鼠是6周龄的 NIH/Nmri(CV)雌鼠,照射童虫来源于同一批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品系的尾蚴。每组15只小鼠,每鼠肌注照射童虫500~1,000条。对照组用未  相似文献   

4.
曼氏血吸虫尾蚴转化到童虫阶段时,在生化、生理以及形态学方面发生很多变化。现有几种体外转化血吸虫童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产生的童虫类似于经皮肤钻入所得的童虫。作者用 ELAC 缓冲液(pH 7. 2,37℃,0~6小时培育)作了尾蚴转化童虫的4种体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可溶性虫体提取物成功地诱导抗虫免疫,并用抗血清作抗原分析,提示用这些异质性抗原和BCG,有可能制备有效的抗曼氏血吸虫疫苗。 C57BL/6J小鼠每10只一组,抗原包括经冻融灭活的尾蚴、童虫(机械断尾制备)及冻融童虫经12,000g离心5分钟后的可溶性(上清)及颗粒(沉淀)组分;另冻融童虫经超声处理及10万g离心后制成可溶性童虫抗  相似文献   

6.
作者将照射尾蚴,用人工转化法获得3小时龄(3h)减弱童虫。另自接种10000条照射尾蚴的小鼠肺部收集8日龄(D8)减弱童虫。分别经血管(i.v)、气管(i.t)、腹膜(i.p)和皮内(i.d)4种途径接种于小鼠。免疫剂量为300条减弱童虫。每次试验用一组小鼠腹部皮肤(p.c)感染500条照射尾蚴,以估价每批虫的免疫原性。接种照射尾蚴或3h减弱童虫后5周及接种D8减弱童虫后4周测定抵抗力。即用尾浸没法以200条尾蚴攻击,5周后门静脉灌注,计数成虫。以下列公式计算抵抗力(R)。B=(C-T)/C×100%。公式中C,T分别为灌注试验小鼠及对照小鼠  相似文献   

7.
3小时童虫在含病兔血清、补体和中性粒细胞的培养系统(ISCN)中培养48小时后,约60%的童虫体表有中性粒细胞附着,其中50.8%的童虫已死亡,含病兔血清不含补体(ISCN)、含正常小鼠血清及补体(NSCN)或含正常血清不含补体(NSN)的培养系统中,中性粒细胞粘附童虫体表较少,童虫的死亡率亦低。24小时童虫在ISCN中培养48小时后,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附着及童虫死亡率均逊于3小时童虫。在ISCN中,中性粒细胞对72小时童虫几不附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死3小时童虫的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但不完全依赖于补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刀豆素A刺激脾细胞所产生的部分纯化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可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杀伤血吸虫童虫。小鼠为雌性C_(57)BL/6品系,曼氏血吸虫童虫为波多梨各株,按Clegg和smithers(1972)穿越离体皮肤法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与活化的炎性巨噬细胞培育48小时后,平均有60.9%(SE±5.3)的童虫被杀伤;仅培育24小时未测到细胞毒作用;培育5天后童虫死亡率(62.8±8.2SE)与48小时相似。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4.8±2.3SE和13.5±8.2SE。显微镜检未见童虫为粘附性巨噬细胞群所包围。并检测MAF、对照组分或无细胞培养基对血吸虫童虫的直接细胞毒作用,结果均阴性。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固定巨噬细胞不能杀伤童虫。  相似文献   

9.
作者观察了放线菌素-D(Actinomycin-D简称AcD)在体外对曼氏血吸虫童虫胃表皮的作用。用Clegg和Smithers方法在体外产生的曼氏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时间(1~4天)将童虫与AcD(10~50μg/ml)接触1/小时,经洗4次后置于新鲜的培养基中2~3天,并设有对照组。最后制成超薄切片用电镜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h童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基因在童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童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扩增出760 bp和276 bp的预期大小的片段,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EGFP主要定位在童虫的皮层和副皮层,虫体前端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1.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iNOS的表达及NO介导的杀虫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鼠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动态表达及一氧化氮(NO)对童虫的杀伤作用。方法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间点剖杀小鼠并取其肺组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肺部iNOS的转录水平;用NOS的抑制剂AG(Aminoguanidine,氨基胍)处理感染小鼠,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虫荷的高低以确定NO对童虫的杀伤作用。结果未感染小鼠肺部无iNOS转录表达,感染后第4d肺部iNOS有较高水平的转录表达,第9d表达消失;AG处理小鼠的虫荷较未处理组高(P<0.05)。结论移行到肺部的童虫能诱导肺组织表达iNOS,由iNOS产生的NO能对童虫发挥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为了验证关于宿主对血吸虫童虫的白细胞反应及其与自然和获得性免疫关系的推论,对CD/F大鼠,LVG仓鼠,C_(57)BL/6和CBA小鼠皮肤接种或静脉注射童虫后定量和分析肺内童虫的细胞反应。按Smithers和Terry(1965)法以曼氏血吸虫尾蚴(波多黎各株)经腹部皮肤接种动物。取尾蚴穿透过大白鼠皮肤膜后获得的童虫,用含1%胎牛血清的Earle 氏乳白蛋白水解物洗涤后注入小鼠尾静脉及仓鼠和大鼠的阴茎背侧静脉。用作攻击的尾蚴或童虫数每只小鼠为1,000;仓鼠为4,000和大鼠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已建立的一种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该模型兔血清对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 ,探讨该血清抗体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比较不同稀释度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 (A血清 )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兔血清 (B血清 )对体外培养童虫的杀伤作用 ,并经甲基蓝染色后计算童虫死亡率。 结果 对体外童虫的杀伤作用 ,新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血清浓度越低 ,童虫死亡率亦越低。但常规模型兔血清随浓度的降低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以 1/ 10左右稀释度时最高。比较A、B两种血清对童虫的杀伤作用 ,前者强于后者 ,1/ 2血清稀释度培养 48h观察到的童虫死亡率分别为 (4 1.2 3±1.0 8) %和 (2 7.2 7± 2 .86) % (P <0 .0 5 ) ;先加入后者 4h后再加入前者能部分抑制前者的杀童虫作用 ,童虫死亡率为(3 7.63± 2 .3 3 ) % ,介于两者之间。常规模型血清组部分童虫体表出现膜状或泡状物质包绕 ,但童虫却未受到明显杀伤。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伴随免疫新模型兔血清在体外对童虫的杀伤作用强于常规模型兔血清 ,推测前者可能以杀伤抗体占优势 ;而后者可能以封闭抗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 方法 用LPS或LPS+IFN-γ诱导离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其产生NO;加入机械断尾的日本血吸虫童虫,测定48 h内童虫的死亡率。为进一步证实NO对童虫的杀伤作用,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抑制剂L-NNA(Nω-nitro-L-arginine)抑制NO的产生,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观察童虫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 LPS或LPS+IFN-γ均能有效诱导巨噬细胞产生NO,2.0×10~5细胞产生的NO浓度分别为(109.96±3.70)μmol/L和(113.50±7.38)μmol/L,其相应的杀虫率分别达91.07%±2.92%和96.86%±2.36%。加入2 mmol/L的L-NNA后,巨噬细胞的NO产量明显降低,其杀虫率也相应减低。 结论 巨噬细胞诱生的NO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小鼠动物模型。在体外特异性抗血吸虫血清(Ab)存在下,巨噬细胞(Mφ)、嗜酸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Neu)均可粘附于童虫表面,使童虫死亡率显著增高。加入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使童虫表面粘附细胞数及粘附细胞的童虫数显著降低。表明细胞的粘附至少部分地是通过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上Fc受体的桥连而实现的。将童虫与抗体和/或细胞体外作用18h后接种于小鼠腹腔,6wk后的成虫回收率Eos Ab和Mφ Ab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eu Ab组在体外试验虽有一定作用,但体内试验无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用不同的促溶酶体药物证实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盲肠内容物为酸性,并测定这些药物在体外对盲肠和虫体完整性的影响。将约10000条血吸虫童虫置于含L-亮氨酸(Leu)或L-丙氨酸(Ala)甲酯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17.
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制备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童虫表面抗原提取物。曼氏血吸虫童虫加福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分离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P3NS-1融合。ELISA  相似文献   

18.
当用血吸虫童虫进行免疫荧光试验时,由于童虫较大,在不作切片的情况下,会出现某些困难,主要是童虫固定较难。作者在固定过程中,因采用了明胶液加重铬酸钾的方法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方法如下:将5%重铬酸钾溶液1ml加到200ml的0.25%(W/V)明胶溶液中,置水浴加热5~10分钟,直至完全混匀。待冷至室温,然后一滴滴地加于玻片上,于室温干燥。将收集的血吸虫童虫用PBS(0.15M,pH7.4)洗涤2次后,以1000转/分速度离心1分钟,弃去上清液。在小试管内将童虫再混悬于2ml PBS  相似文献   

19.
收取血吸虫童虫的方法,按其在宿主体内移行及生理特点,可有机械转变童虫、皮肤型童虫、肺型童虫和肝门型童虫的收取方法,其所取时间各异。前3种童虫的收取方法均有报道,但肝门型童虫的灌注收取技术虽与成虫灌注术相似,但由于童虫是在肝内生长,然后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定位寄生,所以童虫的灌注术又有别于成虫灌注术。为此,将日本血吸虫童虫灌注技术介绍如下。 1 常规感染动物。每鼠感染尾蚴500条,感染时间30min。 2 将感染10—15d的小鼠固定于解剖板上,先剖开胸、腹腔,从心脏左心室插入带有塑料导管的针头,用线扎牢以防漏液。然后松开输液管上的活塞,待肝门血管充盈,肝叶也开始充盈膨大时,剪开肝门血管,用尼龙网筛接住灌注液,保留虫体于筛中。在灌注过程中,并用手有节奏地挤压翻动肠管,促使肠系膜静脉血管内的童虫顺着液体流出体外或流入肝内。 3 灌注完毕(一般以肠系膜静脉血管颜色变白为止,约需灌注液30ml)后,迅速将尼龙网筛中的童虫移入盛有欧氏液的培养皿中,洗涤2次,置于37℃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取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分别用机械法获得童虫、尾静脉注射法获得肺内的虫体或感染法获得成虫。从感染8周小鼠肝脏分离虫卵,经孵化收集毛蚴。将童虫经脱胆酸盐提取后的产物,免疫BALB/c鼠,取脾脏,进行细胞融合和克隆化培养,上清液用于实验。童虫培养于不含蛋氨酸的培养液中,加入[~(35)S]蛋氨酸于37℃、7%CO_2培养16小时,然后用脱胆酸盐处理。经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析鉴定。将所有毛蚴、童虫、肺内的虫体和成虫抗原用去垢剂处理,以~(135)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