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DMDcDNA8探针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基因的YAC克隆的cosmid亚克隆库中筛选到9个阳性cosmid克隆,Southern杂交鉴定cosmidC0461含DMD基因的第51号外显子,将该cosmid亚克隆于pVC118中,获得含DMD基因第50和51号内含子的3.1kb-HindⅢ片段的亚克隆,将亚克隆的插入片段分别用Sau3AⅡ完全和部分酶切克隆于pUC118中,Sanger法双链测序测出质粒克隆的序列并重叠所测出的序列,确定该片段的长度为3179bp。与Speer测出的该段序列(3159bp)比较相差20bp,有33处不同。并发现有重复顺序存在,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重组并可能导致第51号外显子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第50和51号内含子的结构特点及51号外显子的缺失机制盛文利柴建华刘焯霖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第50和51号内含子的结构特点及51号外显子的缺失机制@盛文利@柴建华@刘焯霖...  相似文献   

3.
用cDMDs探针,从人X染色体噬菌体文库中筛选并作DNA印迹杂交鉴定出含有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的克隆。经限制酶切图谱分析,确定KpnⅠ和HindⅡ为亚克隆位点,从而获得了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相连的50和51号内含子亚克隆,为该区段的核苷酸顺序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NA缺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Genepro程序在计算机上对肌萎缩蛋白基因缺失热区部分44号、50号和51号内含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缺失热区AT含量高,呈聚集性分布,并存在多个同源顺序。该结果支持作者以前提出的“不同内含子中AT富集区的同源顺序与DNA缺失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用Genepro程序在计算机上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缺失热区部分44号、50号和51号内含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缺失热区AT(腺嘌呤-胸腺嘧啶)含量高,呈聚集性分布。并存在多个同源顺序。该结果支持作者以前提出的“不同内含子中AT富集区的同源顺序与DNA缺失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kb,含有75个外显子。对该巨大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Hind Ⅱ片段排序后就知道第51号外显子位于3.1kb的第40号Hind Ⅱ片段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组DNA至今未被克隆,  相似文献   

7.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 kb,含有75个外显子。对该巨大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HindⅢ片段排序后就知道第51号外显子位于3.lkb的第40号HlndⅢ片段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组DNA至今未被克隆,233bP的第51号外显子在3.lkp HindⅢ片段中的部位并不知道,也不知道它两侧的DNA结构。51号外显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DMD基因内含子的重复序列与内含子不稳定性和基因缺失的关联,我们分析了缺失型DMD病人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并研究了DMD基因内含子结构与内含子不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46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连接片段的序列;并用计算机分析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特点。【结果】对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5’和3’端的断裂点均位于重复顺序,断裂点附近无小插入、小缺失或点突变。对连接片段的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结构的非匹配区。对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分析表明,在DMD基因全长内含子中重复序列占大约34.8%。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是许多内含子的重要结构特征。【结论】重复序列是DMD基因多数内含子的关键结构,与内含子的不稳定性相关。在原有DNA序列的基础上,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增加了DMD基因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基因断裂的基础,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导致两个断裂点的靠近,最终导致了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其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以ACE基因第16内含子1个287bpAlu顺序I/D型为多态性标志,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片段,1%琼脂糖凝胶电泳PCR产物。结果87例NIDDM与50例正常人之间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NIDDM合并视网膜病变与未合并视网膜病变2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ACE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一个一代发病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稼系中进行等位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识别患者,携带者及正常后代不同的单体型。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检测有无外显子缺失,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位于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的短串联重复顺序(STR44,STR45,STR49,STR50),所得产物进行等位估算长度多态性。结果:先证者第17,19及45号外显子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DMD基因内含子的重复序列与内含子不稳定性和基因缺失的关联,我们分析了缺失型DMD病人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并研究了DMD基因内含子结构与内含子不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缺失型DMD患者,分别克隆46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测定连接片段的序列;并用计算机分析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特点.[结果]对46号和51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5'和3'端的断裂点均位于重复顺序,断裂点附近无小插入、小缺失或点突变.对连接片段的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结构的非匹配区.对DMD基因可以获得的全部内含子的结构分析表明,在DMD基因全长内含子中重复序列占大约34.8%.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是许多内含子的重要结构特征.[结论]重复序列是DMD基因多数内含子的关键结构,与内含子的不稳定性相关.在原有DNA序列的基础上,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增加了DMD基因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基因断裂的基础,单链发夹结构的形成导致两个断裂点的靠近,最终导致了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12.
用PCR法扩增了猴LCN6基因第5号内含子区的基因组DNA片断,并将该片断克隆到T-载体中,用Southern Blot的方法鉴定阳性克隆。经测序后与人LCN6基因的第5号内含子相比较,两者的同源性达到了87%。根据对已有小鼠,大鼠,猴及人LCN6基因第5号内含子DNA序列比较,可知在LCN6基因的进化中由于基因组DNA序列,特别是剪切位点的改变使得原本在小鼠中转录的一个转录子mLCN6β在大鼠、猴及人中不被转录。  相似文献   

13.
南方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刘志红陈朝红关天俊张京红黎磊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号内含子中存在插入(InsertionⅠ)和缺失(DeletionD)两种多态型,表现为插入纯合子(Ⅱ)、缺失纯合子(DD)以及缺失和...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83名正常中国人CYP2D6基因的第1号和第9号外显子的多态性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在CYP2D6基因的第188位点C→T的频率为0.59,第4268位点G→C的频率为0.66,而且T188/T188纯合子及C4268/C4268纯合子的比率分别为0.38和0.34。与国外报道比较,发现中国人CYP2D6基因的这2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规律与西方人有明显的不同。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人在药物代谢及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易感性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ACE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51例冠心病组中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5%和61%,83例正常对照组中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16%和45%,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可能 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与妊娠高血压综合片的关系,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0例妊高征患者及38例正常妊娠妇女ACE基因的插入/人状态。60例妊高征患者中,ACE基因Ⅱ型和DD型频率分别为15%和65%,而38例正常晚妊妇女中则分别为50%和10.5%。提示Ⅱ型基因是妊高征的保护性基因,DD型基因是妊高征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因3~5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发生机制。方法 先以外显子PCR反应检测证实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5号外显子缺失,然后在2、5号内含子上用PCR步移方法寻找断裂位点,最后用靠近断裂位点处设计的引物,以PCR法直接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连接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和正常内含子序列作对比分析。结果 获得2113bp PCR产物,本例基因缺失片段长约49000bp。5’端断裂点位于2号内含子短散在元件Alu序列内,3’端断裂点在单一序列,附近有TTTAAA序列。断裂点附近有较强的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连接片段插入了26bp序列并在断裂点周围形成3个13bp的短序列重复(GGCTTATATTTAA)连接断裂点两端。结论 推测重复序列、断裂点附近较强的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关联易引起基因的断裂重组,加上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机制等综合因素可能是导致基因缺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DMD基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寻找DND基因的缺失范围。方法 用25对引物以多重PCR技术对17例DMD或BMD患者进行DMD基因检测。结果 8例患者(47.1%)被检出DMD基因片段性缺失,其中7例患者的缺失部位集中在44~51号外显子,另1例患者的缺失部位处于DMD基因的5′端。结论 我国DMD或BMD患者DMD基因的缺失热点主要位于该基因的中央部位,但亦有基因上游大片段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快速基因分型技术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1、DR51组准确分型,为临床选择理想配型的供受者提供依据。根据核苷酸序列合成系列特异引物,借助PCR技术,建立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SSP)快速基因分型方法,对69例肾移植供受者HLA-DR1、DR15、DR16和DR10分型,同时与血清学方法对比研究。分型结果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证实。结果:69例供受者HLA-DR1、DR51组PCR-SSP分型均获成功,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总耗时5h,分型结果经酶切分析和探针杂交证实符合。血清学分型耗时24h,误差率达32.4%。结论:PCR-SSP用于HLA-DR1、DR51组基因分型,具有快速、精确的特点,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CE 基因第16 内含子I/D 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分布的多态性。方法:DNA 提取自96 名健康蒙古族,应用ACE 基因内含子16 多态部位侧翼的前体进行PCR 反应。等位基因在琼脂胶上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蒙古族DD、DI和II基因型的频率是0-51、0-26 和0-23 。等位基因D 和I频率是0-64 和0-36 。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DD、DI和II基因型频率和汉族人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蒙古族人群中ACE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D 等位基因比I等位基因频率高,DD 基因型是最普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