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肌间沟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琴 《北方药学》2011,8(3):48-48
目的:探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下,行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84例,用1%的利多卡因加0.45%的罗派卡因混合局麻药液,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C4一点深浅丛)神经阻滞。阻滞时间维持在180~300分钟。全组满意率100%。结论:本组针对肩部和上臂手术,用利多卡因与罗派卡因混合局麻药液,行臂丛神经加颈丛神经阻滞,以解决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和上臂手术中的阻滞不全问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锁关节手术中肌间沟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作用。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1组为臂丛神经阻滞在行肌间沟;2组是行肌间沟上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同时记录生命体征、镇痛等级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2组有效率为96%,1组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为BP、HR在手术前升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为手术中BP、HR比1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中镇痛效果上,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比臂丛神经阻滞在行肌间沟好,安全有效,并且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肌间沟进路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B组)。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复合液25~30ml行神经阻滞。观察术中镇痛效果及麻醉并发症。结果B组术中镇痛效果28例优良好于A组的19例(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锁骨手术较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完善,不增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6.
高华  朱立国 《安徽医药》2013,34(3):311-312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68例,ASA I~Ⅱ级,肌间沟解剖定位清楚,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较,Ⅱ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样确切,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肌间沟臂丛顶点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与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相比较,麻醉效果同样确切,在临床操作上具有更简单易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周晓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784-2784
目前,锁骨手术在神经阻滞麻醉方面多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深丛阻滞的方法,颈深丛阻滞常带来诸多并发症.为了减少这些麻烦,笔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6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阻滞用于肩部手术的体会。方法选择100例肩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Ⅰ组为对照组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为Ⅱ组,行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结果Ⅱ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Ⅰ组,镇痛完善,肌肉松弛充分。(P<0.05)Ⅱ组无一例出现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麻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阻滞用于肩部手术的体会。方法选择100例肩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Ⅰ组为对照组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为Ⅱ组,行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结果Ⅱ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Ⅰ组,镇痛完善,肌肉松弛充分。(P〈0.05)Ⅱ组无一例出现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麻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肥胖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体表定位困难,易致阻滞不全,外周神经刺激器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科对行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48例应用新型Stimu-lex HNS 12神经刺激器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实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方法:4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采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锁骨上3 cm处垂直向后进针1.5~3 cm,B组为传统组,即在前中斜角肌间沟底部向尾端进针1.5~3 cm,两组用药均为0.375%布比卡因20 mL。结果:A组优良率明显大于B组(P<0.01),并发症也较B组少。结论:改进后的臂丛阻滞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双侧阻滞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和预防。方法观察42例腰丛神经阻滞并发双侧阻滞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观察健侧肢体恢复运动的时间。结果 42例患者并发双侧阻滞后,血压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无明显呼吸困难,健侧肢体恢复运动和感觉时间为40~90min。结论腰丛神经阻滞易并发双侧阻滞,应积极预防,及时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局麻药混合液中添加地塞米松与单用局麻药混合液施行重复腋路臂丛阻滞 ,观察麻醉效果。方法两组200病例中 ,臂丛阻滞1000次。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均使用2 %利多卡因20ml(400mg)与0 5 %布比卡因20ml(100mg)混合液 ,其中A组添加地塞米松1ml(5mg)。结果在作用完全时间、维持时间和阻滞完全方面 ,A组显著优于B组 ,而且A组整个手术期间和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局麻药液中添加地塞米松 ,作用完全时间不受阻滞次数的影响 ,并能显著延长作用维持时间 ,阻滞次数愈多 ,麻醉效果愈能显示出地塞米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军 《齐鲁药事》2006,25(1):52-54
目的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及行择期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术后镇痛维持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和0.25%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ASAⅠ-Ⅱ级病人加例.随机分两组行颈丛阻滞,LB组使用0.25%左旋布比卡因,B组使用0.25%布比卡因。观察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固定时间、麻醉质量评级、对循环的影响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对循环的影响以及并发症发生均相似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能提供和同浓度布比卡因相似的麻醉效果,在安全性方面左旋布比卡因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注局麻药液丁哌卡因<20ml(占255人次的2/3)入锁骨上方围血管围神经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在相等的基础上(包括穿刺中阳性指示如异感和针干搏动等),比较0.375%丁哌卡因(96人次)与1.0%利多卡因和0.2%丁卡因混合液,(159人次)两者局麻效应强度,证明0.375%丁哌卡因是优于而不是逊于混合液,而且丁哌卡因的阻滞有效期长,一般可达8-10h。讨论中强调了阻滞操作技巧要完善,管理要得当,否则结论难以置信。此外有73次应用了超剂量的丁哌卡因或混合液,不论独用或合并,掌握得当均可无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8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9例,分别使用不同的神经定位阻滞方法(Ⅰ组为传统的解剖定位法,Ⅱ组为超声引导定位法),两组均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氯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麻药的用量。结果Ⅱ组的麻醉效果较好,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局麻药用量较少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肩关节镜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丙泊酚(P组,n=20),分别记录进入手术室、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15、30、45min和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时的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心率(HR)、BIS值,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芬太尼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MAP比较,除了手术开始时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D组HR都明显比P组慢(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B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术中芬太尼用量(61.2±22.3)μg、术后苏醒时间(27.4±5.3)min,与P组的(112.5±25.6)μg、(13.1±6.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能够提供平稳的麻醉状态,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2岁,因患右侧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拟行右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前血压140/83mmHg,HR90次/min,心电图正常,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6。用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1∶1混合液共20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注药后5min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憋气、精神紧张、兴奋多语等症状。心电监护显示:BP168/95mmHg,HR120次/min,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偶呈二联律,SpO20.90。听诊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经给予咪达唑仑、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及供氧等处理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