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李光银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15-1217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应用于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收集37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对其进行Sono 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主要观察灌注过程以及回声变化,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动态造影灌注图像,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有25例为恶性病灶,12例为良性病灶,所有病例均经CT、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肿瘤的超声造影强化程度:良恶性肿瘤高于肾皮质和低于肾皮质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等于肾皮质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肾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峰值时间较良性肿瘤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峰值强度、曲线尖度以及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均<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应用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或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不同剂量(1.2ml或2.4ml)的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仔细观察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并用随机配备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动态造影灌注图像,超声造影提示恶性病灶23例,良性病灶7例,所有病例均经CT、M RI或手术病理证实.与周边正常肾皮质对比,不同剂量的各病变在始增时间(开始强化时间)、强化程度及强化持续时间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结论 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脏及膀胱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例肾脏占位性病变及16例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造影剂进入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分析其灌注特点,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24例肾脏占位性病变中,14例为肾透明细胞癌,其造影表现多样,4例肾囊肿,造影剂进入后内部未见明显增强,3例肾错构瘤造影表现为慢进慢退,回声呈等或低增强表现,3例肾柱肥大则造影增强模式与正常肾实质基本一致,其中2例造影表现同进慢退,提示肾错构瘤,与病理诊断不符,24例肾脏肿瘤与术后病理、CT 及随访结果符合率91.7%(22/24)。16例膀胱占位性病变中19个病灶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造影提示恶性,其中12个造影表现为快进快退高增强,7个表现为同进同退等增强,与术后病理符合率100%(19/19)。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实时观察肾脏、膀胱肿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为其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玉 《江西医学院学报》1998,38(3):77-79,F004
为提高超声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对术前作过B超检查的56例肾占位性病变经与手术,病理对照进行分析,结果为肾内占位变55例,肿瘤占98.1%(54/55),其中恶性占79.6%(43/54)良性占20.4%(11/54),定位误诊断1例,定性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96.5%,良性肿瘤中错构瘤占63.6%(7/11),肾囊肿占36.4%(4/11)。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尖兵  何云 《广西医学》2006,28(9):1418-1420
肾脏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肾癌(亦称肾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亦称错构瘤)、肾囊肿及血肿等.目前,临床上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常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等,其中二维超声已成为体检的首选,对早期发现肾脏占位,判别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筛查早期肾癌具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已广泛用于评估肾脏血流变化、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以及有无癌栓形成及周围淋巴结转移;增强CT为肾肿瘤定性、定位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姜飞 《当代医学》2016,(31):17-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52例进行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再利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模式下良、恶性肿瘤的检出数量及检测灵敏度、准确性、检测范围、清晰度等。结果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病灶检出率(91.11%)及小病灶检出率(24.44%)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出率(P<0.05),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恶性肿瘤的检出率(94.44%)、准确率(97.06%)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出率(55.56%)和准确率(75.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检测范围、图像清晰度也比常规超声好(P<0.05)。讨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能够快速灵敏检测出肾脏占位性病变,且准确率极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脏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76例肾脏占位病变Sono Vue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肾恶性肿瘤62例,良性肿瘤14例。肾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剂的充盈和消退呈多样性,以同步增强和快增强多见,造影剂的快速消退和缓慢消退之间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典型的表现是整个病灶弥漫增强,轮廓边界清晰,呈"亮球"征(95.2%),并多有假包膜(87.1%)。肾错构瘤表现为无假包膜的不均匀增强,而肾囊肿始终无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肾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技术能有助于对肾脏内的发育异常与新生物进行较好的区分,明确判断肾脏内有无占位性病灶的存在,并能准确地区分复合性囊性占位的良、恶性;对于肾脏的恶性肿瘤,造影增强在时相上无特征性,但肿瘤内无灌注区域的检出,对判断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增强CT及联合检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鉴别诊断效果。 方法 以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宁海县第一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就诊的12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增强CT检查,统计超声造影、增强CT和联合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灶大小的肾脏占位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 结果 对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性病变,联合检查灵敏度(96.47%)和准确率(93.65%)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水平(78.82%和74.60%),均P<0.017,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单独检查的灵敏度(88.24%vs. 84.92%)和准确率(84.92%vs. 7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三种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联合检查的灵敏度(94.34%)和准确率(91.78%)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67.92%和64.86%),均P<0.017,且超声造影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率(88.68%和85.14%)显著高于增强CT水平(67.92%和64.86%),均P<0.017。 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超声造影对于小体积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优于增强CT,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增强特征,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明确诊断,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3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肝炎性假瘤2例,病变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2例经组织学活检未能明确病理性质,经严密动态观察4mo无变化,目前仍在随诊中。结果31例患者29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表现为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转移性肝癌8例增强模式表现不同,5例动脉期快速增强,但增强的程度不同,3例增强不明显,但延迟期均减退;肝血管瘤6例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延迟期无退出,增强的时间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增强较明显,其中3例动脉早期可见自中心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增强血管影,1例呈均匀团状增强,之后持续增强至大部分延迟期,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延迟期开始轻度退出;肝炎性假瘤2例在动脉期不均匀增强并呈网格样灌注;消退时间不一;2例增强不明显,无明确改变,经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活检也未能得出明确结果。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中形成不同的增强方式,从而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1.
雷荣强  钱林学  贵玉  赵晶 《当代医学》2009,15(26):12-15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11例胆囊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Vue)。结果11例胆囊占位均见造影增强,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更清晰。5例胆囊息肉开始显影时间为12s~20s,迟于胆囊壁显影,增强达峰值时间为26s~30s,延迟期表现为均匀等增强,峰值强度等于自身正常胆囊壁。5例胆囊癌开始显影时间为4s~15s,与胆囊壁同时显影增强达峰值时间为18s~30s,开始消退时间为20s~60s,峰值强度高于自身正常胆囊壁。2例常规超声误诊为胆泥的胆囊癌亦清晰显示。胆囊癌肝转移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快速环状增强,内部稀疏增强,门脉期快速消退,呈"黑洞征"。在造影后发现更多的转移灶。胆囊腺瘤1例,开始显影时间为7s,增强达峰值时间为16s,开始消退时间为150s。造影过程中,病灶增强强度低于自身正常胆囊壁。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常规超声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强化特征。 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特征分级和量化分析,探讨斑块新生血管灌注模式以及斑块强化与斑块厚度的关系,并根据斑块回声分类进行斑块强化特征的组间比较。对5例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微血管计数与术前斑块超声造影强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7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斑23 例(29.49%), 混合回声斑30 例(38.46%),等回声斑20 例(25.64%), 高回声斑5例(6.41%);斑块最厚者5.5 mm ,最薄者2.6 mm。本组60例(7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显示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强化。斑块厚度与斑块强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r=0.686,P<0.05)。低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强化程度高于等回声斑及高回声斑(P<0.05);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分级与超声造影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886,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地观察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灌注特征,为斑块易损性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樊勇  苏宏伟 《医学综述》2013,19(7):1332-133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再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阳原县人民医院B超室检查,并行超声引导性穿刺活检或手术取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确诊为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47例,对其行SonoVue超声造影检查,并运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储存的动态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速增强、慢速减退。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峰值时间低于良性病变,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中峰值强度、曲线尖度以及曲线下面积均高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有助于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正确使用占位性病变术语.方法 利用占位性病变关键词,检索国家标准版ICD-10电子版.结果 共检索出13条记录,前3个为错误使用,其他10个为正确扩展应用.结论 占位性病变分类到R90-R93,影响诊断下的小结节和肿物属于占位性病变.如果明确占位性病变性质,要分到其他类目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治疗方式选择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总结5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分析病变血供对临床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38例超声造影显示病变血供不丰富,病变与周边胆囊壁呈同步增强,患者采取了随访观察;19例超声造影提示血供丰富,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廓清,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9例为胆固醇息肉,6例为腺肌增生症,4为早期胆囊癌,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结论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应用新型声学造影剂声诺维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做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组织坏死情况,良、恶性组造影感兴趣区强化程度、上升斜率及半降时间等指标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淋巴结病变的特征性灌注模式,选取合适的参照条件鉴别诊断淋巴结性质。方法 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定性分析78枚浅表淋巴结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参照条件下,良恶性淋巴结对应参数与周围组织、比邻动脉间差异。 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以不均匀高增强为主(7/17,41.2%),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均匀高增强(2/4,50.0%),反应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均匀高增强(24/52,46.2%)及无增强(6/52,11.5%),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为环形增强(2/4,50.0%);良性淋巴结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与比邻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淋巴结超声均值、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与周围组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结超声均值及峰值强度与比邻动脉、周围组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恶性淋巴结达峰时间与周围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浅表淋巴结病变存在不同的超声造影特征,以周围组织作为对比条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于鉴别诊断淋巴结性质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兔肾VX2肿瘤的超声造影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兔VX2肾肿瘤超声造影的图像特征。方法:12只新西兰兔采用包埋法于右肾植入VX2肿瘤,共12个结节。经外周静脉注射声诺维(SonoVue),分别于植瘤后7、14、21 d进行超声造影,观察VX2肿瘤大小及其灌注特点。结果:肿瘤最佳干预时间为植入后2~3周,3周后易发生坏死。VX2肾肿瘤超声造影后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的"负显影",可使肾肿瘤的检出率由造影前的57.1%(12/21)提高至造影后的100%(21/21)。结论:超声造影可明显加强肿瘤血流信号的显示,显著提高VX2肾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