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俊  朱振新  胡涛  杨志奇 《腹部外科》2013,26(3):193-194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2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术中或术后病检确诊.按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0期、Ⅰa期6例,经单纯胆囊切除后均生存超过5年;2例Ⅰb期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1年内生存者1例,5年内2例均死亡;3例Ⅰb期患者行根治术,2例生存5年以上;12例Ⅱ期患者行根治术,术后5年生存率为 50.0%;8例Ⅲa期患者行根治术,5年生存率为 37.5%,其中 50.0% 于3年内死亡;Ⅲb期、Ⅳ期共19例,其中16例于1年内死亡.结论 为提高胆囊癌生存率及患者生活质量,AJCC 0期、Ⅰa期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Ⅰb期、Ⅱ期、Ⅲ期需根据患者情况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Ⅳ期应仅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姑息性手术或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国分期与TNM分期对判断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2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27例患者随访3年以上。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ngrang比较生存曲线。结果全组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30%、25%、20%及18%。新分期Ⅰa、Ⅰb、Ⅱa、Ⅱb及Ⅲ期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期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TNM分期有一定相关性。TNM分期Ⅰ、Ⅱ、Ⅲ及Ⅳ期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Ⅲ、Ⅳ期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中国分期由于兼顾肿瘤与宿主肝功能两方面因素,分期更加精确,在反映切除肝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胆囊癌Nevin分期、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2年10月至2002年12月间,新华医院手术治疗的82例胆囊癌患者,记录Nevin分期、手术方式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在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47例中淋巴结阳性者38例(80.85%).其中包括3例Ⅱ期、30例Ⅳ期、5例Ⅴ期.侵犯胆囊壁全层的胆囊癌(Ⅲ期+Ⅳ期)中淋巴结转移率为83.3%(30/36).4例行单纯胆囊切除的Ⅰ期患者长期生存.而行单纯胆囊切除的4例Ⅱ期患者及1例Ⅲ期患者存活均未超过3年.行胆囊癌根治术的4例Ⅱ期、1例Ⅲ期及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3例Ⅳ期患者生存5年以上.行扩大根治术的Ⅴ期及剖腹探查病例3年、5年生存率为0.结论 胆囊癌的分期、手术方式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关系,Ⅰ期可行单纯胆囊切除,Ⅱ、Ⅲ期胆囊癌应行根治切除手术,Ⅳ期胆囊癌应行扩大根治手术,Ⅴ期患者行扩大根治手术无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意外胆囊癌(UG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1990年6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51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意外胆囊癌均经冰冻或石蜡切片病理证实,其中腺癌47例(92.2%),鳞癌2例(3.9%),神经内分泌癌1例(2.0%)及小细胞癌1例(2.0%);根据Nevin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13例,Ⅲ期15例,Ⅳ期16例,Ⅴ期2例;31例(60.8%)改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18例(35.3%)仅行胆囊切除术,另有2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随访33例(64.7%),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3月(2~60月);Nevin分期(P=0.001)、手术方式(P=0.026)是影响UGC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治手术组患者较非根治手术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5)。结论绝大多数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腺癌,行根治手术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应根据病理分期,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40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48例40岁以下青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32±6)岁。29例术前明确为NSCLC,12例术前高度怀疑为肺癌,7例误诊为肺良性疾病;手术根治性切除37例,姑息性切除9例,手术探查2例。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6/48),1例死于探查术后呼吸衰竭,病死率2.1%(1/48)。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腺癌26例,鳞癌16例,腺鳞癌5例,大细胞肺癌1例。术后病理分期示Ⅰ期3例,Ⅱa期9例,Ⅱb期15例,Ⅲa期17例,Ⅲb期3例,Ⅳ期1例。随访45例,随访率93.8%(45/48),随访时间23(3~120)个月。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9.6%和25.0%。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直径、手术性质、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后规则放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最主要的因素。结论青年NSCLC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分期偏晚,手术根治性切除率偏低,应加强早诊早治意识。手术根治仍是青年NSCLC患者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对200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41例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41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1~75岁,中位年龄49岁;TNM肿瘤分期(AJCC第7版)Ⅰ期21例,Ⅱ期9例,Ⅲ期7例,Ⅳ期4例。2010年后手术诊治的pNENs患者pNENs病理分级(WHO2010年)G1、G2、G3级分别17、5、3例。病理类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35例,神经内分泌癌6例。功能性pNENs 18例(43.9%),无功能性pNENs 23例(56.1%)。34例行根治性手术,7例行姑息性手术。2例术后出现胃潴留、电解质紊乱,1例术后出现胰瘘伴切口感染。4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146个月,TNMⅠ、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100.0%、85.7%、62.5%、37.5%;G1、G2、G3级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5.0%、50.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级(WHO 2010年)、肿瘤TNM分期(AJ CC第7版)、是否有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等与pNENs患者预后有关(P0.05)。pNENs是一种临床少见、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手术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和脏器转移与否、手术方式的选择等相关,TNM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标准是评估pNENs患者手术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方法 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FCC),并进行5年的随访.用MedCalc软件分析FCC最佳阳性判定值,大于此值表示FCC的存在,标记为FCC(+),然后把FCC(+)当作远处转移(M1)重新进行分期,并作新的生存曲线图.结果 (1)在最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时约登指数最高;(2)把FCC(+)当作M1重新进行分期,各分期之间的5年生存曲线显示:Ⅰ~Ⅱ期P=0.134;Ⅱ~Ⅲ期P=0.004;Ⅲ~Ⅳ期P=0.022.新分期各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100%(18/18),Ⅱ期88%(7/8),Ⅲ期24%(4/17),Ⅳ期9%(2/22).结论 (1)FCC最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2)现行TNM分期中加入FCC检测结果则可使其更加完善,能更准确地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77例意外胆囊癌临床资料,探讨肿瘤TNM分期及二次手术的时间选择对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及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肝胆外科符合统计要求的意外胆囊癌病例77例,统计分析TNM分期及行二次手术与初次胆囊切除术间隔时间,分析其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本组77例患者,男15例,女62例,平均年龄为(57.3±8.6)岁,术前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初次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53例,开腹手术24例.77例患者中26例为术中冰冻病检发现,随即根据胆囊癌TNM分期行胆囊癌根治术、姑息性手术或胆道引流术等,平均生存时间为(622±113.7) d;51例术后病理确诊患者中46例行二次手术,其中43例患者于术后14 d内行二次手术,平均生存时间为(456±62.9)d.对术中发现及术后14 d内行二次手术的意外胆囊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二者间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意外胆囊癌的预后不仅与胆囊癌本身的临床分期有关,也与二次手术时机有关.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小于两周者与术中发现立即行手术治疗者相比,二者预后无明显差别;对于已属晚期的胆囊癌,也应根据患者一般状况选择行引流术等姑息性手术,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上海仁济医院肾癌数据库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与预后特征. 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05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癌数据库435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WHO 1997年肾实质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002年AT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1982年Fuhrman病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57例获随访的晚期患者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判断. 结果 435例患者中,遗传性VHL病肾癌10例(2.4%)、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372例(85.5%)、乳头状癌13例(3.0%)、嫌色细胞癌18例(4.1%)、集合管癌4例(0.9%)、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0.9 %)、未分类肾癌.14例(3.2%).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35例(77.0%),保留肾单位手术74例(17.0%),姑息性肾切除等手术26例(6.0%).遗传性VHL病肾癌均为双肾癌伴多发囊肿,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基因测序均存在VHL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6个月,患者无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但4例患者出现同侧或双侧肿瘤再发.嫌色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平均随访19.8个月均存活,无肿瘤转移或复发.集合管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均为Ⅲ级,平均生存时间1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临床分期Ⅰ期260例(67.6%)、Ⅱ期64例(16.6%)、Ⅲ期32例(8.3%)、Ⅳ期29例(7.5%),其中T1a 147例(38.2%)、T1b 113例(29.4 %);病理分级Ⅰ级124例(32.2%)、Ⅱ级219例(56.9%)、Ⅲ级40例(10.4%)、Ⅳ级2例(0.5%).57例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0±1.3)个月,1年生存率55.0%,2年生存率31.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肾癌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遗传性VHL病肾癌存在基因突变,常为双侧、多中心、低Fuhrman分级透明细胞癌,易再发不易转移.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而集合管癌预后差.在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肾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4年10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 7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本组患者年龄22~51岁,中位年龄39岁。27例患者中FIGO分期Ⅰb1期9例,Ⅰb2期7例,Ⅱa1期1例,Ⅱa2期3例,Ⅱb期1例,Ⅲb期4例,Ⅳ期2例。分期为Ⅰb1~Ⅱb期的2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10例患者于术后接受辅助盆腔放疗,其中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中途放弃术后放疗;4例Ⅲb期患者接受了根治性盆腔放疗及化疗;2例Ⅳ期患者单纯接受化疗。结果本组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5个月。Ⅰb1~Ⅱb期的2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无瘤生存,7例患者发生肝/肺/骨转移,8例患者死亡,总生存期5~13个月。Ⅲb~Ⅳ期的6例患者中,1例化疗进行中,5例死亡,总生存期3~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体类型、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直径、间质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复发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极差。细胞学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宫颈小细胞癌,其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应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意外胆囊癌(UGC)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3 894例LC术中或术后发现的21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1例患者中,术中诊断胆囊癌16例,术后诊断5例,结合病理分别行单纯胆囊切除或胆囊癌根治术。Nevin分期Ⅰ期10例,Ⅱ期8例,Ⅲ期3例;随访20例,随访8~58个月,Ⅰ期、Ⅱ期、Ⅲ期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88.9%、75.0%、33.3%。结论胆囊癌早期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LC术中应常规解剖胆囊,必要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Ⅰ、Ⅱ期早期胆囊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期的最直接有效的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国肝癌分期(CNLC)肝癌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临床效果及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单一治疗组收治的行肝癌根治术的549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462例(84.2%),女性87例(15.8%);中位年龄57岁(范围:21~84岁)。观察患者的术前变量、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等。采用门诊与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生存过程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549例HCC患者中,CNLC Ⅰa期200例(36.4%),CNLC Ⅰb 期148例(27.0%),CNLC Ⅱa期49例(8.9%),CNLC Ⅱb期32 例(5.8%),CNLC Ⅲa期101例(18.4%),CNLC Ⅲb期19例(3.5%)。患者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8%、69.0%、54.2%、37.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0%、44.2%、36.0%。CNLC Ⅰa期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3%、90.6%、80.5%和83.9%、65.0%、54.0%;CNLC Ⅰb期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9%、71.0%、47.7%和58.4%、42.3%、33.4%;CNLC Ⅱa和Ⅱb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Ⅱa期:37.2%,Ⅱb期:44.3%)与CNLC Ⅰb期类似。CNLC Ⅲb期患者 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3%、13.2%、0和23.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状、术前甲胎蛋白水平、术前总蛋白水平、术前AST水平、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术中或术后输血、术后并发症、肿瘤最大径和数目、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HCC患者长期生存(≥5年)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ST水平、术中出血量、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级是HC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不同CNLC的HCC患者具有不同的复发模式及预后。经过严格术前评估的CNLC Ⅱa~Ⅲb期HCC患者可从外科根治切除术中获得生存获益。术前AST水平、术中出血量、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HC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现意外胆囊癌(UGC)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7年间行LC时术中及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对LC时发现UGC患者进行不同方案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7年间,我共进行LC 1205例次,其中发现UGC 10例,按TNM分期,T1期患者6例,T2期患者3例,T3期患者1例.10例中4例予以根治性切除术,余6例仅行LC.所有6例T1期患者目前均存活,1例T2期患者术后无复发存活,1例T2期患者死肿瘤复发转移,另1例T2分期患者术后3年死发性肺癌,1例T3分期患者术后6月死肝转移.结论:对Tis及T1分期患者,LC切除范围已经足够大.T2以上分期患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甲状腺癌TNM分期系统第8版与第7版在临床应用中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18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81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例远处转移。与甲状腺癌AJCC/TNM分期系统第7版相比,按照第8版分期系统进行p TNM分期的181例DTC病人中57例发生病理学降期,降期率31.5%;其中男性为22.0%(9/41),女性为34.3%(48/140)。55例(30.4%)病人从较高分期(Ⅲ/Ⅳ期)降至较低分期(Ⅰ/Ⅱ期)。影响DTC病人病理学降期的各种相关因素中,由于年龄切点值变化导致的降期占40.4%(23/57)、原发灶大小对TNM分期影响弱化占8.8%(5/57)、微小腺外浸润的删除占42.1%(24/57)、肌肉侵犯对TNM分期影响弱化占3.5%(2/57)、气管侵犯对TNM分期影响弱化占1.8%(1/5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TNM分期影响弱化占50.9%(29/57)以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对TNM分期影响弱化占22.8%(13/57)。该57例病理学降期的病人中有34例为多因素导致其降期。结论第8版甲状腺癌AJCC/TNM分期系统的更新,使许多病人从较高分期(Ⅲ/Ⅳ期)降至较低分期(Ⅰ/Ⅱ期),影响其降期的可能因素主要涉及年龄切点值的更改、微小腺外浸润的删除、淋巴结转移对TNM分期影响的弱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8月重庆市恶性肿瘤特病办理系统中3106例有特殊病种医保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59例,女547例;年龄为(60±13)岁,年龄范围为19~95岁。观察指标:(1)人口学特征。(2)临床治疗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及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电话、门诊或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确诊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剔除随访缺失数据后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剔除随访缺失数据、病理学类型缺失数据、TNM分期缺失数据后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人口学特征:3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性别(男、女),年龄(<30岁、30~44岁、45~59岁、60~74岁、≥75岁),民族(汉族、其他民族),婚姻状况(已婚、其他),职业[企业单位和(或)工人、事业单位和(或)公务员、自由职业和(或)个体户、无业人员、公司职员、其他职业]分别为2559、547例,35、362、1131、1163、415例,3053、53例,2896、210例,880、342、130、101、124、1529例。(2)临床治疗与病理学检查情况:3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住院治疗时间(<10 d、10~19 d、20~29 d、≥30 d),手术治疗(无、有),病理学类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及其他),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771、1312、661、362例,915、2191例,836、63、24例,29、28、90、624例。3106例患者中,病理学类型数据缺失2183例,TNM分期数据缺失2335例。(3)随访及生存情况:3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25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9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6个月。2561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1.0~96.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4.7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2%、42.3%、29.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住院治疗时间、手术治疗、病理学类型、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χ2=31.820,6.752,39.100,120.889,226.700,10.452,48.60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住院治疗时间≥30 d,手术治疗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1.463,0.572,0.575,95%可信区间为1.044~2.049,0.413~0.793,0.438~0.755,P<0.05),TNM分期Ⅲ期、Ⅳ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941,5.036,95%可信区间为1.687~9.211,2.237~11.335,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较差;已婚,住院治疗时间≥30 d,手术治疗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TNM分期Ⅲ期、Ⅳ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围手术期输血对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影响的随机分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就围手术期输血对食管鳞癌患者(ESCC)生存的影响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方法 1997年8月~1998年1月,311例ESCC接受手术治疗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不输血组(A)和输血组(B),符合研究条件者计286例,其中A组148例,B组138例,B组输血量平均为800ml.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学指标与预后关系及输血对生存的影响.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病理分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至2000年1月最后1次随访时,围手术期A组与B组分别存活82例、73例,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48个月和29.59个月.两组6、12、18、24个月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0).平均生存时间A组好于B组,分别为21.74±7.38,19.54±8.76(t′=2.287,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因素依次为手术性质、TNM分期及围手术期输血.输血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TNM分层发现Ⅰ+Ⅱa期输血与否的生存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Ⅱb+Ⅲ期输血与否差异有显著性(t′= 2.570,P=0.011).结论 ESCC输血与术后生存负相关.为改善预后手术医生应在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失血,致力于避免或减少不必要输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临床特点、病理性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978~1998年收治的53例PGIML临床特征、病理诊断及治疗.结果:53例PGIML中,胃ML38例,肠ML15例,Ⅰ期10例,Ⅱ期33例,Ⅲ期7例,Ⅳ期3例.最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食欲低下,有B症状者5例,2例霍奇金病(HD),5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来源48例,T细胞来源3例.MALT淋巴瘤29例.Ⅰ、Ⅱ期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加化疗,未行手术及Ⅲ、Ⅳ期患者行化疗.随访资料完整40例.Ⅰ、Ⅱ期5年生存率为78.1%,Ⅲ、Ⅳ期为12.5%(P<0.001).结论:PGI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Ⅰ、Ⅱ期患者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Ⅲ、Ⅳ期患者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胆囊癌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TNM分期、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86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诊断率为71%;组织学类型以腺癌最常见(88.3%);TNMⅠ,Ⅱ期患者分别占12%和14%,Ⅲ~Ⅳ期占74%;根治性切除率为36%;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可能使患者获长期生存。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愈胆囊癌惟一的有效手段,必要的影像学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分期有重要帮助。根据TNM分期实施积极的根治性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分期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新临床分期的可行性。方法 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经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1038例,将其中肝叶切除具有完整病理学资料的504例分别按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及中国抗癌协会1999年新的临床分期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期的生存率。结果 按TNM分期各期病例数分别为I期24例(4.8%),Ⅱ期66例(13.1%),Ⅲ期385例(76.4%),Ⅳa期29例(5.8%);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62.1%,32.2%及0。按新临床分期Ⅰa期27例(5.4%)、Ⅰb期81例(16.1%)、Ⅱa期224例(44.4%)、Ⅱb期141例(27.9%)、Ⅲa期31例(6.2%);各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53.1%、40.2%、22.7%及0。结论 新分期与TNM分期在选择治疗方法,估计预后方面作用相同,且新分期较TNM分期更有利于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发现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ncer,UGC)的临床诊治流程及其疗效评价。方法收集解放军第451医院腔镜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因胆囊良性疾病行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发现UGC 22例,评价其诊治流程及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腹腔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胆汁渗漏,2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少量渗血,均经引流2~5 d后好转。术中有6例行冰冻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部癌变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高分化腺癌1例,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其余16例为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胆囊癌,其中13例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另3例患者家属放弃二次手术治疗。22例患者中Nevin分期为Ⅰ期17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术后1年存活者分别为14/17、2/3和0/2例。结论胆囊癌早期诊断困难,术前应对存在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提高警惕,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