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4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按TME原则完全游离切除直肠后,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完成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者改行Mile’s术式,13例行回肠预防性造口,2例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9-40个月,1例于术后15个月发生肝脏多发转移再次入院进一步治疗。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RS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局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18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直径0.8~5.5 cm,下缘距肛缘1.9~4.5 cm)行腹腔镜TME联合ISR术。病例选择标准: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直肠指诊肿块可以推动;腔内B超、MRI或CT提示无外括约肌受累;无远处转移;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腹部:在腹腔镜下TME法分离直肠及其系膜至肛提肌水平。肛门部:切开肛管黏膜至内外括约肌间隙,沿间隙向盆腔分离,与腹部操作部位会合,移除标本,结肠肛管吻合。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8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40~160 ml,平均100 ml。手术切缘均阴性。10例未行回肠造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3例,加行回肠造口术及充分引流后痊愈。全组随访12~4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排便3~10次。术后1年排便次数减为每日1~4次,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根据Kirwan分级,1年后肛门功能Ⅰ级+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没有侵犯外括约肌的早期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可行的,能体现根治、保肛、微创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癌灶下缘距肛缘4~5 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加结肠套叠重建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临床分析.5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为56.3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 cm 18例,癌灶下缘距肛口5 cm 34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52例,其中高分化者21例,中分化者29例,低分化者2例,腺瘤癌变6例.Dukes分期:A期28例,B期24例.结果 52例术后随访率为88%(46/52),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至12年,中位随访时间为5.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8%),吻合口狭窄3例(5.7%),术后6~12个月时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局部复发3例,术后5年生存牢为24/33例(73%).结论 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能保留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不增加局部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2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腹腔镜组),同时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腹行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开腹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后临床病理特点相近。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体手术时间(min)明显小于开腹组(181.2±65.4 vs 216.6±82.9,t=2.192,P=0.031),出血量(ml)亦明显小于开腹组(83.2±37.5 vs 117.4±33.0,t=4.495,P〈0.01)。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自我评价以及KIRWAN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的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保留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一种极限低位的保肛手术, 可使部分极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学疗效的基础上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术式需经括约肌间隙游离, 可导致神经损伤, 加上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组织这一"先天性缺陷", ISR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往往不佳。笔者在对局部解剖及生理功能的深入认识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极低位直肠癌功能性保肛新术式——适形保肛手术(CSPO)", 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因此, 本文将对直肠癌手术发展简史进行回顾, 分析ISR手术后功能不佳的原因, 并结合盆底肛管局部解剖的研究, 阐述CSPO通过减少括约肌间沟植物神经、感受器小体及肌肉交织结构的损伤, 直视下对肿瘤下缘切除线的设计, 保留更多齿状线及内括约肌, 从而达到吻合口高度提升的目的, 进而改善极低位直肠癌手术后的肛门功能, 同时对未来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人工肛门重建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别。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70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EORTC的QLQ-C3O和QLQ-CR38问卷调查。其中42例患者行ISR(ISR组),28例患者行人工肛门重建(人工肛门重建组)。结果:QLQ-C30问卷结果显示,ISR组总体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人工肛门重建组(73.41 vs 63.39,P=0.03);在社会功能方面,人工肛门重建组优于ISR组(78.57 vs 66.67,P=0.03);人工肛门重建组失眠、腹泻、疼痛、经济问题等出现概率较ISR组明显升高(P<0.05),而在其他功能、症状领域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LQ-CR38相关领域内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上ISR更优,社会功能方面人工肛门重建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期间对13例患者施行该手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53岁(41~69岁).肿瘤距离肛缘均小于5 cm.结果 13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发生.随访时间为1~30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1例盆腔复发,1例肝转移;无戳孔种植转移,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达优良者9例.结论 经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肛门括约肌功能满意的较理想保肛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施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我院为3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32)m in,术中平均出血(15±18.5)m l,术后持续胃肠减压8~48h,肠蠕动恢复时间(24±17)h,术后1~3d开始进食,1~3d拔除导尿管下床活动,平均住院8d。术后随访8~20个月,12例出现前切除术后综合征,3~6个月后症状消失,目前未发现转移、复发病例。结论:全系膜切除是根治切除直肠癌必须遵循的原则;腹腔镜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患者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经闭孔神经前入路远端直肠离断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腺癌,肿瘤距肛缘3~5 cm,术前肛门功能良好,有保肛意愿的患者。(2)行经闭孔神经前入路的远端直肠离断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或行姑息切除患者;(2)其他手术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肛门括约肌间切除(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2014年12月前PubMed、Medline、Ovid、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对比腹腔镜和开放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ISR的文献。将符合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纳入后,根据研究的异质性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10篇观察性研究共939例病人,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分别为501例和438例。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WMD=36.28,95%CI 4.30~68.26,P<0.05)延长,术中出血量(WMD=-95.84,95%CI -123.64~-68.03,P<0.01)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WMD=-1.05,95%CI -1.70~-0.41,P<0.01)、正常饮食时间(WMD=-0.95,95%CI -1.34~-0.55,P<0.01)和正常住院时间(WMD=-2.43,95%CI -3.95~-0.92,P<0.01)均缩短,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60,95%CI 0.44~0.84,P<0.01)、环周切缘阳性率(OR=2.49,95%CI 1.12~5.54,P<0.05)和切口感染发生率(OR=0.20,95%CI 0.07~0.60,P<0.01)均降低;两组在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吻合口漏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行超低位直肠癌ISR短期及长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微创、安全的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5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宝善  徐琳  燕锦  刘超  郑阳春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712-1715
目的 探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的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将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508例能实施保存肛门功能治疗的腹膜返折附近及其以下进展期直肠癌分为两组,其中365例行超低位前切除的器械吻合术;143例行全直肠切除的结肠-肛管吻合术.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预后.结果 超低位前切除组只在腹腔内操作,但撕裂远侧闭合端3例(0.9%),未完成闭合2例(0.6%),吻合器切下组织未形成2个圆圈18例(5.6%).全直肠切除组除在腹腔内分离外,还需在肛门外进行吻合.术后排便功能(排便次数、内衣污染、便意急迫)超低位前切除组明显优于全直肠切除组(P<0.01);排便困难(残便感、排便时间延长、常用泻剂)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12例(3.5%)和全直肠切除组8例(5.6%)发生吻合口瘘(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77例(22.5%)和全直肠切除组40例(27.9%)发生吻合口狭窄(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局部复发率为11.8%,全直肠切除组为10.1%(P>0.05).超低位前切除组5年生存率为68.8%,全直肠切除组为66.8%(P>0.05).结论 两组距肿瘤下缘的切断距离不同,虽然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别,但排便功能与排便困难超低位前切除组则明显优于全直肠切除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经腹膜外造口对患者旁疝与排便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膜外造口者40例为观察组,经腹膜内造口者38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围手术期接受全程护理。比较2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排便功能。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04.24±39.08)ml和(15.62±3.10)d,与对照组(120.46±47.35)ml和(17.20±2.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33.12±40.50)min、(21.87±9.23)min和(7.31±0.28)d,与对照组(231.38±39.04)min、(20.95±9.14)min和(7.05±0.3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50% vs 34.21%,P<0.05)。观察组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 vs 18.42%,P<0.05);但2组间造口出血、造口水肿、造口回缩或脱垂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经腹膜外造口可显著降低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促进其排便功能的恢复,整体疗效优于经腹膜内造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宜肠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98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TaTME组采用腹腔镜辅助TaTME术,ISR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ISR)。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Wexner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肛门Kirwan分级采用Z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TaTME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优于ISR组(P<0.05);术后6个月TaTME组患者的Wexner评分及Kirwan分级明显优于ISR组(P<0.05);TaTME组患者术后肠阻梗、肛门疼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ISR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aTME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保肛手术,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快,住院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结肛吻合术中运用单吻合器技术(SST)和双吻合器技术(DST)进行吻合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351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SST(n=49)和DST(n=302)进行结肛吻合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与DST组比较,SST组患者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较短(P〈0.05),远端切缘长度较短〔(1.83±0.59)cm比(2.07±0.56)cm,P〈0.05〕,手术时间较长〔(112.86±39.29)min比(100.10±36.75)min,P〈0.05〕,住院费用较低〔(24 350.48±7 812.73)元比(29 455.32±7 869.33)元,P〈0.05〕。而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胃管、尿管及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的肛门控便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全部获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1例(SST组);远处转移3例(均为DST组);死亡15例(4.27%),其中DST组13例(4.30%),SST组2例(4.08%)。结论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结肛吻合术中SST的远端切缘长度较DST短,适用于肿瘤位置较低的患者,并且其住院费用也较DST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成型袋对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2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消化道重建方法分为两组,32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CAA组),30例断端结肠先行结肠成型术制成结肠贮袋再与直肠肛管行端端吻合(TCP组)。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和1年、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CAA组和TCP组平均大便次数:术后6个月分别为5次和2次(P〈0.001),术后1年分别为3次和1次(P〈0.05),术后1年半均为2次(P〉0.05)。TCP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近期优于CAA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结肠成型术后直肠肛管吻合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75岁以上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控便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肛门控便功能。方法对年龄在75岁以上、肿瘤距肛缘7cm以下、采用保肛手术治疗的3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吻合口位置和手术方式分组,研究术后控便情况。结果患者排便次数达到正常的时间为术后(9.8±2.9)个月。肛门控便情况和直肠测压结果在低位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及肛管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贮袋组术后(7.7±1.7)个月排便次数趋于正常,与直吻组(10.6±2.8)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1%的患者出现I度失禁的表现,贮袋组与直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肛术后贮袋组直肠测压指标优于直吻组。结论高龄患者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近期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腹部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患者采用无腹部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无切口组)、51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传统组),两组患者数据分析采用SAS10.0进行处理,术中、术后临床资料、VAS评分等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描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无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6 h、12 h、24 h,无切口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无切口组的并发症率10.7%、传统组的并发症率1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切口组的排便习惯改变率32.1%、2年复发率25.0%、2年生存率85.7%,传统组分别为41.2%、19.6%、86.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腹部辅助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疼痛程度更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成形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中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3例中下段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8 cm)的患者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行乙状结肠成形术(观察组),同期收治的4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结肠J型贮袋重建(对照组).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种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全部完成壶腹重建,对照组4例患者贮袋重建失败.两组各有3例患者行临时性横结肠造口术.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4/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2,P0.05).术后4个月时,24 h排便次数观察组为(2.0±1.5)次,对照组为(2.5±1.0)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2,P0.05).大便失禁评分观察组为(1.7±0.7)分,对照组为(1.6±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5,P0.05).结论 乙状结肠成形术与结肠J型贮袋重建在改善患者排便功能方面作用相似.乙状结肠成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的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86例,按照体质指数划分标准分为三组:体重正常组37例,超重组31例,肥胖组1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及近期生存率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组手术时间长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9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三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不同体质指数不影响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安全性及近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