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简介例1.男,37岁。因背部肿物术后复发于1989年2月再入院。10年前发现背部肿物约杏核大小,触压微痛,生长缓慢。7年前当地医院诊为“皮样囊肿”手术切除。术后半年由切口处长出一肿物,生长较快。2年前在我院再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隆突性皮肤...  相似文献   

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梁树旗,于泽平患者男,42岁。因复发性右胸壁包块十三年来我院治疗。患者曾于1976年发现右胸壁乳头下方包块约1.8cm×1.8cm,在卫生所切除,未作病理;1979年在原切口处包块复发,约1.3cm×1.3cm,再次切除,仍无病...  相似文献   

5.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 fibro 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来源于真皮和皮下间叶纤维组织细胞的一种具有侵袭性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早期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块,其生长缓慢,活动度高,极易被误诊为良性病变,因此行单纯肿块切除术,局部切除不彻底易导致复发"].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患者男,32岁。因右足背肿块2年余,切除后再发4个月,于2005年12月22日入院。2年前因出现右足无痛性肿块于当地医院诊断“腱鞘囊肿”,并行“囊肿切除术”,4个月前肿块再次出现。检查:右足背见2cm×2cm肿块,高出皮面约0.5cm,皮肤颜色尚正常,无破溃,肿块质硬,边缘欠清,活动度欠佳,似与皮下组织粘连。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门诊诊断:右足背腱鞘囊肿,于门诊行“囊肿切除术”。术中解剖肿块,见肿块呈鱼肉状,遂将肿块送检,患者留院观察。病理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行右足背纤维肉瘤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6岁。12岁时曾接受腹壁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不详。1个月前在外院行腹壁肿块切除术。病理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术后见刀口瘢痕周围皮肤稍隆起,无疼痛。因疑有肿瘤残留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正常,腹壁脐左上有一长约3—4cm的皮肤瘢痕,瘢痕周围皮肤稍隆起,质韧,无红肿,无压痛。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16例报告施渝升,叶庆福1.一般资料:我院自1980年至1994年共收治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80岁。病变部位:躯干13例、四肢2例、面部1例。肿瘤直径1~7cm。15例为单发、1例为散在结节。发病...  相似文献   

9.
1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隆突性皮肤纤维内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是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误渗率报高,复发率也极高。我们从1986年8月-2003年3月收治DPSP26例.结合有关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DFSP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均发生于皮肤或皮肤下,其中四肢4例、躯干5例。8例表现为皮下软组织肿块,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较清晰,2例呈分叶状肿块,并沿周围肌肉间隙生长,1例大部分边界模糊;1例悬吊于皮肤外,呈分叶状。2例CT平扫病灶呈中等略低密度,多均匀或略不均匀;MRI示7例病灶呈较均匀等或稍长T1信号,1例呈不均匀稍短T1信号,6例呈不均匀稍长T2信号,可伴小斑片状、条索状稍短T2信号或小斑片状长T2信号,2例呈长T2信号,1例伴环状稍短T2信号;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4例强化不均匀。结论 DFS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MRI对定性诊断及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系源于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起源于真皮缓慢生长的肿瘤.该病多发于躯干及四肢,少见于头面部及颈区及面部.国内外文献报道均以个案报道为主,笔者将本院收治的1例头颈部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阴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又称轮幅状纤维黄色瘤,临床少见。2005年10月我院收治阴囊皮肤DFSP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病人:男性,年龄68岁,因"腹壁包块切除术后4年,再发包块3年"。于2016年7月2日入院,拟诊"腹壁包块"收入院。病人于4年前发现腹壁包块,在外院行包块切除术,术后1年发现术口周围再发包块,无明显不适,包块逐渐长大,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主体位。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下腹部见多个隆起包块,面积约15 cm×6 cm(图  相似文献   

15.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起源于真皮层的低至中度恶性的间质源性肿瘤,肿瘤细胞来源于真皮层内具有多种分化能力的原始间叶细胞.DFSP总体发病率为每年0.8 ~4.2/1 000 000,约占所有肉瘤的1%[1],其生长缓慢、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术后易复发且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6.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早期DFSP临床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低,导致临床医师容易漏诊、误诊,此外,DFSP经手术治疗后仍有高复发率,部分病变更会出现纤维肉瘤化改变,增加其转移风险、并提示预后不佳.近年来,许多研究开始关注DFSP的诊...  相似文献   

17.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是其治疗的难题,彻底切除瘤体并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术前三维重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可用于辅助术前详细规划并指导术中精准切除瘤体。本文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并着重探讨了术前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疗中的价值,以期为该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经病理证实不同部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躯干部16例(57%),四肢部8例(28.5%),头颈部4例(14.2)。5例行局部切除术,23例扩大切除术+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术。16例在术后行放射治疗,平均照射剂量60Gy(50~70Gy)。结果:切除28例标本,CD34阳性26例,阴性2例。术后随访1~5年(平均2.3年),失访2例。复发9例,平均复发时间2.6年(8个月~5年)。28例均未见有远处转移,无死亡。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术+辅助放疗是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范围大小及术后辅助放疗与否是影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 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临床上少见,术后容易复发。2009年3月我院收治手背巨大DFSP1例,经外院多次手术切除均复发,治疗难度大。本次治疗采用肿物扩大根治切除术+皮瓣转移术+植皮术,疗效满意,随访1年未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广泛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经广泛性切除术后的长期临床随访结果,并分析该病经多次手术切除复发后的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8年2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09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无瘤生存率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采用广泛性切除术,99例(90.8%)完全切除,7例(6.4%)切缘阳性,另有3例(2.8%)切缘距肿瘤组织<1 mm.46例原发组中,40例术后直接缝合,6例需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覆盖创面.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95.7%,10年随访未见远处转移.复发组有43例术后直接缝合,20例需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5年无瘤生存率为81%,10年随访有4例出现肺转移.两组间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P=0.025;10年远处转移率比较,P=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DFSP患者行距肿瘤边缘2.5~3.5 cm的广泛性切除术,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多次复发的患者,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