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根治性及准根治性手术治疗侵犯肝周重要血管及脏器的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对重要血管行重建修补,将患者分为根治性手术组(13例)和准根治性手术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病灶复发及转移、胸腔及腹腔积液、胆道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和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病灶复发及转移、梗阻性黄疸和远期死亡例数分别为(326±115)ml、(22±18)d、0、0、0例和(24±20)ml、(15±12)d、10、10、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1,1.47,x2=4.36,4.36,4.36,P<0.05).根治性手术组和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及腹腔积液、术后胆汁漏、胆管炎及围手术期死亡例数分别为(407±146)min、4、0、1、1例和(263±93)min、2、2、2、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81,x2=2.30,0.04,0.34,0.04,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是重要血管受侵犯但经修整后可达到重建条件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准根治性手术有避免伤及大血管,手术风险相对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04例肝泡型包虫病人的临床资料,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A级组(73例)和B级组(31例)两组;按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将上述病例分为根治性手术组(52例),准根治性手术组(52例)两组。分别观察以上各组间病人术后并发症及临床客观指标。结果入院时,B级组病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难治性腹水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A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病人术后难治性腹水率、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黄疸、腹腔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准根治性手术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泡型包虫病病人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行准根治性肝切除术低,Child-Pugh分级B级病人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较Child-Pugh分级A级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治疗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2011年2月4例难以常规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肝泡型包虫病行"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病人全面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均给予口服阿苯达唑(ABZ)抗包虫治疗。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历时中位时间267.5 min(210~32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737.5 mL(600~95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中位数4.0 U(2~6 U)。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0.0个月(8~14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残腔胆瘘,1例患者出现残腔积液。患者梗阻性黄疸、下肢水肿均消失,未发生患者病灶肝内转移或死亡。结论:"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为难以根治性治疗的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路径。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后规律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防治HAE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方式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0年至2008年收治的43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分成两组回顾性分析.根治性手术组19例、姑息性手术组24例.结果 姑息性手术组围手术期病死1例,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2例术后出现肝内播散,4例因术后再次出现黄疸、3例因术后反复发作胆管炎而入院治疗.根治性手术组3例术后出现胆瘘,1例出现胆管炎,3例出现消瘦.术后30例获得随访(≤3年至≤8年).随访期间,姑息性手术组有10例患者病死,长期生存率为28.5%(4/14);根治性手术组中有1例患者因贲门癌病死,长期生存率为93.7%(15/16).结论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首选方法.可使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并长期存活.而姑息性手术多用于解决梗阻性黄疸或并发症,以便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perative techniques and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Methods Forty three patients with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0 to 2008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19 cases) and palliative resection group (24 cases). Results There were 1 surgeryrelated death, 2 patients with remote metastases, 2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dissemination, 4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jaundice and 3 patients with cholangitis in the palliative resection group. There were 3 patients with biliary fistula, 1 patient with cholangitis and 3 patients with emaciation in the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Among the 30 patients followed-up for ≤3-≤8 years, 10 patients died in the palliative resection group and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was 28.5% (4/14). One patient died from gastric cancer in the cardiac in the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and the long survival rate was 93. 7%(15/16). Conclusions The first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is radical resection. Patients could be cured by radical resection. Palliative surgery is an option for patients not manageable otherwise.  相似文献   

5.
泡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泡型肝包虫病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4~2015年期间收治的98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行病灶姑息性切除者9例,行根治性肝切除者69例,行肝移植者20例,其中同种异体肝移植者12例,离体切除自体肝移植者8例。结果本组98例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情况。行根治性肝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8/69),明显低于病灶姑息性切除者的44.4%(4/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4个月至6年,平均36个月。随访期内,根治性肝切除术者的术后复发率为1.4%(1/69),明显低于姑息性手术者的55.6%(5/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行病灶姑息性切除者的死亡率为33.33%(3/9),明显高于行根治性肝切除者的0(0/6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肝移植术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20.0%)。结论根治性肝切除术应作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本研究中,虽然姑息性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率较高,但对于已失去根治性肝切除机会患者,姑息性切除术仍可用于缓解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肝移植手术风险较高,但还是可以作为晚期泡型肝包虫病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63例行根治性切除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手术平均时间(3.1±1.2)h,术中出血量(763±498)m L。术后携带腹腔引流管中位时间6 d,11例携带T管,术后1个月拔除。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1±0.8)d、经口进食时间(2.7±1.1)d、住院时间(7.9±3.4)d。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胆瘘,1例术区感染,2例术后腹水。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6个月无死亡及包虫复发情况。结论:根治性切除是当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手术可行性,术中充分掌握肝脏血流控制、肝脏外科解剖、门静脉重建、胆管重建等技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肝泡球蚴病的分型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肝泡性包虫病(泡肝)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将本组“泡肝”98例,通过CT,MRI,彩色超声及手术探查等分型为巨块型64例,结节型17例,混合型17例,手术方式依不同类型而定。结果 对巨块型“泡肝”首选根治性肝切除,其次为姑息性肝切除,病灶清除术及单纯肿切除术,巨块型“泡肝”根治性肝切除率为28%,结节型“泡肝”行化学治疗,混合型“泡肝”行病灶清除,化学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2014年期间共收治肝包虫病患者402例,其中271例行外科治疗。在271例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中包括肝囊型包虫病195例,肝泡型包虫病76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行内囊摘除术或附加外囊次全切除术80例,行外囊完整剥除术或肝脏切除术109例,行姑息性治疗6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姑息性切除术7例,行肝脏切除术54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12例,行自体肝移植术3例。结果 1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行内囊摘除术或附加外囊次全切除术的血浆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8.6±2.7)d、21.2%(17/80)及15.0%(12/80),均明显高于行外囊完整剥除术或肝脏切除术者〔(5.4±0.6)d、7.3%(8/109)及0.9%(1/109),均P0.05〕。2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肝脏切除术的血浆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分别为(5.9±0.7)d及1.8%(1/54),均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术者〔(9.7±1.4)d及57.1%(4/7),均P0.01〕。肝移植术后12例完全康复、3例早期死亡。结论对于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囊完整剥除术或肝脏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应该作为首选;姑息性治疗的开展能够改善不能实行手术患者的症状。对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切除术应该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姑息性切除术只能用于缓解症状及体征,延缓疾病进展;肝移植术能够作为晚期泡型肝包虫病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治性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HCCA患者111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姑息性手术组36例、根治性手术组42例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组33例,对比三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根治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4%,姑息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PT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48%,根治性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86%、35.71%、0;姑息性手术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为69.44%、11.11%、0;PTCD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为21.21%、0、0,根治性手术组1年、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组和PTCD组(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可作为HCCA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作为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一种治疗手段,近年来开展逐渐增多.2012年11月解放军第四医院收治1例肝移植术后肝泡型包虫病复发的患者.该患者于2006年因肝泡型包虫病行肝移植术,2012年11月检查发现胰头、右肺泡型包虫病复发灶,肝功能不全.经行保肝治疗肝功能好转,现仍行包虫病药物治疗中.总结该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对符合下列情况的晚期肝泡型泡虫病患者可行肝移植:(1)严重肝功能不全.(2)无法行根治性切除.(3)无肝外转移灶.同时在肝移植术后至少正规服用阿苯达唑2年,并持续行包虫抗体监测及影像学检查10年,做到复发后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人工血管治疗侵犯肝后下腔静脉的复杂肝脏泡型包虫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行切除病灶联合人工血管置换受侵下腔静脉的5例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肝脏包虫占位病灶全部完整切除。其中行扩大右半肝+尾状叶切除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7 h和8 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 mL和400 mL,住院时间均为14 d。行自体肝移植手术3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6、12和12 h,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 500、1 500和1 00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24、20和19 d。术后患者未发生大出血,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代偿期),2例出现胆汁漏,均经保肝、抗感染及引流治疗治愈。随访期间5例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均良好,无复发及再发病例,生存质量良好。结论对于肝脏泡型包虫病侵犯肝后下腔静脉者,运用人工血管置换受侵的下腔静脉是治疗该病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IV期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34例IV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采用姑息切除术44例(姑息手术组)、采用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56例(根治性手术组)、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34例(引流组),比较3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结果:对于IVa期胆囊癌患者,3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治性手术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手术组和引流组(17.2%vs.0.0%vs.0.0%,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14个月)和引流组(12个月)(χ~2=12.094;14.876,均P0.05)。对于IVb期胆囊癌患者,3组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9个月)和引流组(9个月)(χ~2=8.741,χ~2=8.839,均P0.05)。结论:IV期胆囊癌患者早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回顾总结我院2003年-2012年10年间82例肝恶性包虫病(肝泡球蚴病)的治疗体会。方法将本组82例按PNM分期分为早期、早-中期、中-晚期及晚期,早期(P0-1N0M0)11例,早-中期(P1-2N0-1M0)29例,中-晚期(P2-3N1M0)26例,晚期(P3-4N1M1)16例;根据手术方案,为根治性手术(早期,早-中期)36例,姑息性手术(中期、中-晚期)28例,化疗及综合治疗(晚期)19例,并对其疗效评价进行分析。结果(1)根治性切除病例随访3~5年,术后出现残腔积液感染2例,胆漏1例,肝功能衰竭2例,3年后复发1例,4年后远处转移2例,2例局部复发,均行化疗治愈;(2)姑息性手术治疗病例中,1年后死亡2例,两年后死亡3例,1年后局部复发3例,3年后远处转移3例,术后出现残腔感染11例,胆瘘9例,肝功能衰竭13例,均行化疗综合治疗,1年后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例,2年后再次行根治性手术1例,均恢复良好;(3)晚期病例均行化疗及综合治疗,其中4例因病灶中间液化灶较大并感染,给予手术置管引流,术后化疗2年后1例行根治性手术,5例在B超引导下PTC置管引流,术后化疗2年后1例行根治性手术。结论对早期、早-中期病例尽可能行根治性切除术+化疗可达到治愈目的,对中-晚期及晚期病例先化疗及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或病灶缩小后争取根治性手术或有条件考虑行肝移植手术较为理想,对多脏器转移者先化疗,对脏器功能影响较大的泡球蚴病先行手术治疗,再行化疗为妥。  相似文献   

14.
两型肝包虫病手术疗效5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肝包虫病即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手术治疗的方式、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到2006年11月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患者519例和1995~2006年手术治疗的28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CE组:CE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带管时间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则低于肝切除术(D组)(P〈0.01);手术D组的平均住院天数、肝功不全发生率、手术耗时及出血量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临床治愈518例(99.8%),死亡1例(0、2%)。(2)AE组:28例中AE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9例,其10年存活率100%,而姑息性手术治疗9例,10年存活率44%(P〈0.01)。结论(1)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可根除因内囊摘除术所致包虫复发和胆瘘等并发症,与肝切除相比具有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的特点,故可认为是CE的首选术式;(2)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了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致手术风险;(3)扩大半肝切除胆道血管重建术是治疗AE有效根治手段,其技术关键是应按无瘤术的原则切除病灶并行胆道血管重建,而AE患者术前综合评估尤其肝血管和胆道成像可明显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并分析其随访结果。方法:75例肝门部胆管癌中,行根治性手术45例,姑息性手术23例,保守治疗7例。根治性切除的45r例中,根据Bismuth-Corlette分型法分为Ⅰ型5例(11%),Ⅱ型25例(55%),Ⅲa型3例(7%),Ⅲb型9例(20%),Ⅳ型,3例(7%)。结果:根治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保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3月,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1年存活率达68.7%,3年存活率21.8%;姑息性手术组1年存活率为56.5%,3年存活率为0;保守治疗组1年存活率为15.0%,3年存活率为0,根治性手术组明显优于姑息胜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对于不能切除的病例应给予姑息性切除,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0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行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8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35 min(490~760 min),中位无肝期为66 min(44~240 min),术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中位数为20U(4~40 U).1例行抢救性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患者因严重的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于术后1 d死亡,其余7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3~29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6个月因胆源性脓毒血症、胆道铸型、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行胆肠吻合后痊愈;1例患者左肺转移灶明显缩小和稳定;1例患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漏经治疗后痊愈;1例行左半健侧肝脏自体移植的患者,健康生存.结论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是肝移植的适应证.低剂量免疫抑制剂和术后长期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预防术后肝泡型包虫病复发和转移的关键.自体肝移植术后因无需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侵犯血管的肝门部胆管癌(HCCA)根治术同时联合肝叶及入肝血管切除和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同时侵犯肝门部肝动脉和门静脉的HCCA患者,根据对患者手术创伤耐受程度的评估、营养状况及家属的意愿,其中33例行HCCA根治术+肝叶切除+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切除重建术即R0切除(简称联合切除组),29例仅行姑息性胆管肿瘤切除和(或)内引流减黄手术即R1~2切除(简称姑息手术组)。结果联合切除组和姑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3个月和9.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85%比26.32%、66.67%比15.79%和42.42%比0,联合切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2、3年生存率长于或高于姑息手术组(t=4.470、P=0.000。χ2值分别为28.338、20.348和15.891,均P=0.000)。联合切除组3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27.27%),姑息手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7.24%),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346)。联合切除组术后第12天有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03%,姑息手术组围手术期无死亡者,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3,P=0.345)。结论联合肝叶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可明显提高HCCA根治性(R0)切除率,并能提高HCCA患者的1、2、3年生存率。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和联合肝叶切除的并发症是可控的,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系统在肝泡型包虫病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152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除范围≥4个肝段患者80例,切除范围≤3个肝段患者72例,不同肝切除范围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三维重建分为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记录并比较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患者的影像学数据、术中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共有79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了三维可视化重建并生成了实时的三维模型,三维可视化重建时间平均19 min,其中有13例患者重建时间超过了30 min,最长者达到了150 min。在根据三维重建结果拟定手术方案的79例患者中,术前模拟手术预计切除肝脏体积为(583.6±374.7)mL,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573.8±406.3)mL,二者比较一致(P=0.640)。切除范围≥4个肝段和≤3个肝段患者中分别有41例和38例选择进行了三维重建。切除范围≥4个肝段患者中,三维重建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未三维重建组(P=0.021),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未三维重建组(P=0.047),2组患者间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切除范围≤3个肝段患者中,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切除范围≥4个肝段或是≤3个肝段患者的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间术后3 d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90 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系统可以减少≥4个肝段切除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缩短手术时间,但其在≤3个肝段切除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则没有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直肠癌辅助放疗的基础和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根治性切除的增多、晚期病人的减少和术后死亡率的降低,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早期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效果较好,中晚期患者常因盆腔局部复发和肝、肺转移预后欠佳。直肠系膜全切除(TME)术后,局部复发率仍在10%以上。因此,直肠癌治疗仍要坚持以手术为主,综合应用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原则,以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直肠癌放疗主要作用是:降低局部复发率;缩小病灶便于切除进展性直肠癌;使病灶收缩或“降期”后行保留括约肌的手术;对无法手术的原发和局部复发病灶行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和胆道的急诊诊治疗效.方法 根据2002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包虫病专业组提出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方案,本院1994年至2009年急诊收治的185例肝囊型包虫病破裂患者分为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对比.结果 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中,传统内囊摘除组(A1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带管引流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原位复发率、腹腔播散种植等均显著高于改良内囊摘除组(B1组)(P<0.05),而A1组与B1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等无差异(P>0.05).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胆道患者中,传统内囊摘除组(A2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带管引流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原位复发率等亦明显高于改良内囊摘除组(B2组)(P<0.05),而A2组与B2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腹腔播散种植等无差异(P>0.05).在185例肝囊型包虫病破裂患者中,因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为0.54%.结论 肝囊型包虫病破裂患者应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抗过敏治疗的同时,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实施急诊手术.改良内囊摘除术的术后复发、残腔并发症等明显低于传统内囊摘除术.肝囊型包虫病破裂患者术后应服用抗包虫药,以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