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可能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S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目标性监测545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结果 545例患者中32例发生SSI,感染率为5.87%;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术中失血量≥300 ml、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及全部住院天数延长是SSI发生的高危因素(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256、95%CI:0.090~0.726),全部住院天数延长是独立的危险性因素(OR=6.601、95%CI:1.136~38.350)。结论颅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需积极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脊柱术后SSI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1966年1月~2017年5月)、EMBASE(1974年1月~2017年5月)、Cochrane Library(2017年5期)、CNKI(1994年1月~2017年5月)、CBM(1979年1月~2017年5月)、维普(1989年1月~2017年5月)和万方数据库(1982年1月~2017年5月),纳入关于中国人群脊柱术后SSI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5月。两名作者分别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提取(包括研究地点、研究时间、样本量、年龄、诊断、手术方式以及暴露因素)以及运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包括18486例患者,其中感染组932例,对照组17554例。根据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A级文献19篇,B级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人群脊柱术后SSI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性别(男性)[OR=1.33,95%CI(1.08,1.64),P0.05]、年龄(60岁)[OR=1.44,95%CI(1.01,2.04),P0.05]、肥胖[OR=2.64,95%CI(1.35,5.15),P0.05]、糖尿病[OR=3.86,95%CI(2.68,5.55),P0.05]、感染史[OR=6.64,95%CI(1.29,34.29),P0.0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2分)[OR=2.72,95%CI(1.38,5.38),P0.05]、尿失禁[OR=6.32,95%CI(3.40,11.76),P0.05]、脑血管疾病[OR=5.73,95%CI(1.62,20.35),P0.05],同种异体骨植骨[OR=3.02,95%CI(1.09,8.34),P0.05]、手术时间(3h)[OR=3.44,95%CI(1.92,6.13),P0.05]、失血量(1000ml)[OR=2.40,95%CI(1.73,4.77),P0.05]、输血[OR=2.61,95%CI(1.36,5.01),P0.05]、融合节段(3个)[OR=2.23,95%CI(1.55,3.23),P0.05]、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5.43,95%CI(2.66,11.08),P0.05]、术中参观人员[OR=2.28,95%CI(1.19,4.37),P0.05]。结论 :男性、年龄60岁、肥胖、糖尿病、感染史、ASA评分2分、尿失禁、脑血管疾病、同种异体骨植骨、手术时间3h、失血量1000ml、输血、融合节段3个、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参观人员均为国人脊柱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的经验。方法 对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常见骨科术后SSI高危因素:患者高龄、ASA评分高、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引流管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792例,发生SSI 17例,SSI发病率为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骨科清洁切口SSI相关阳性危险因素(均P<0.05)。患者性别、手术医生(主刀)的级别和操作技巧、留置引流管与术后SS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其中手术时间>3h导致的SSI风险最高(OR: 4.08, 95%CI: 1.36-12.35),其次是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OR: 3.46,95%CI:1.98-21.12),而传统备皮法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风险最小(OR:2.97,95%CI:1.08-14.71)。结论 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围手术期最大可能地优化各项可调控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手外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为降低手外伤术后感染提供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手外伤术后感染的87例患者为感染组,并选取同期入院行手外伤治疗未发生感染的87例为非感染组,对影响手外伤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时间超过8h(OR=5.617,P=0.000,95%CI:2.636,11.968),手术时间超过8 h(OR=4.607,P=0.000,95%CI:2.245,9.455),未清洁换药(OR=3.706,P=0.000,95%CI:1.869,7.352),未合理使用抗生素(OR=2.941,P=0.002,95%CI:1.482,5.836),是手外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外伤术后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为暴露时间超过8 h、手术时间超过8 h、未清洁换药、未合理使用抗生素,因此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措施,降低手外伤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骨科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05例,女218例;年龄为70~98岁,平均78.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9例,31-A2型141例,31-A3型43例;362例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72 h,平均46.6 h。统计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3例患者中49例(11.58%)术后发生谵妄,其中29例发生于术后第1天,2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374例(88.42%)患者未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谵妄患者与未发生谵妄患者在受伤至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及电解质紊乱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OR=3.386,95%CI:1.362~6.638)、隐性失血量>600 mL(OR=10.292,95%CI:1.244~35.091)、术后电解质紊乱(OR=4.157,95%CI:1.595~7.6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与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行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于同期未发生SSI患者中按照1∶4比例随机抽取对照患者纳入无感染组。对文献报道常见的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情况、腰椎疾病类型,术前血清学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钾、血钙,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数。对上述资料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选取OR值最高的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共纳入679例患者,其中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3.68%(25/679),纳入SSI组。随机抽取同期100例未发生SSI的患者纳入无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比、合并高血压病、腰椎疾病类型、血清球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钾、血钙、手术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77,95%CI 1.003~1.156,P=0.042)、BMI (OR=1.251,95%CI 1.004~1.559,P=0.046)、糖化血红蛋白(OR=2.368,95%CI 1.457~3.801,P0.001)、血清白蛋白(OR=0.877,95%CI 0.773~0.977,P=0.044)、手术时间(OR=1.026,95%CI 1.003~1.050,P=0.029)是MIS-TLIF术后SSI的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的临界值为7.60%。结论:高龄、肥胖以及术前高糖化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长会增加MIS-TLIF术后SSI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237例因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EP分为PEP组和非PEP组。单因素分析包括年龄、停经时间、术前24 h内血β-hCG、包块直径、妊娠部位、腹腔积血、盆腔粘连、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术中是否切除黄体和使用甲氨蝶呤(MTX),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PEP 14例(5.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24 h内血β-hCG、包块直径、手术方式、术中是否切除黄体和使用MT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24 h内血β-hCG(OR=6.026,P=0.002),手术方式(OR=5.276,P=0.021),术中未切除黄体(OR=0.094,P=0.028)和未使用MTX(OR=0.179,P=0.026)是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术前血β-hCG值较高、手术方式不恰当、术中未切除黄体及未使用MTX的患者术后易发生PE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或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患者术后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术后提供较好的肾保护措施.方法 对自199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849例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后急性肾损害(AKI)的风险因素.结果 off-pump CABG患者中发生AKI 61例(11.8%,61/518),on-pump CABG患者中发生AKI 63例(19.0%,63/331).行off-pump CABG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峰值时间为术后12h,on-pump CABG患者为术后24h;off-pump CABG术后有AKI患者Scr快速恢复期为24~48h, on-pump CABG术后有AKI患者为48~72h.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体重指数(OR=1.190,1.179)、急诊手术(OR=2.737,3.678)、合并糖尿病(OR=1.705,2.042)、外周血管疾病(OR=2.002,2.559)、射血分数≤30%(OR=2.267,4.606)和心功能Ⅲ~Ⅳ级(OR=1.861,1.957)为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风险因素;脉压差≥60mmHg、冠状动脉3支病变为off-pump CABG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术中和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行on-pump CABG患者术后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OR=0.146),可减少AKI发生的可能.结论 对AKI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期为麻醉至off-pump CABG术后48h和on-pump CABG术后72h.AKI是病情发展的重要阶段,肾功能检测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有肾损害存在,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治疗方法阻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使肾功能逆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病人胰腺手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3例行胰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50例。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胰管扩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清总胆红素(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OR=12.001,95%CI 3.049~47.230,P<0.05)、病理类型(OR=1.605,95%CI 1.108~2.324,P<0.05)、胰管扩张(OR=1.177,95%CI 0.188~0.468,P<0.05)、手术时间(OR=1.641,95%CI=1.173~2.339,P<0.05)、术中出血量(OR=1.096,95%CI 1.094~1.099,P<0.05)、术前血红蛋白(OR=0.888,95%CI 0.823~0.921,P<0.05)、术前血清总胆红素(OR=1.359,95%CI 1.335~1.381,P=0.010)、术后血清总胆红素(OR=1.030,95%CI 1.064~1.004,P<0.05)。结论 男性、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壶腹部癌或十二指肠癌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管扩张则可减少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嵌顿性腹股沟疝急诊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80例老年嵌顿性腹股沟疝行急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对研究结果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观察患者肠切除和患者死亡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嵌顿类型、慢性病、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嵌顿持续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既往腹部手术史(OR=1.692,P=0.001)、术前嵌顿持续时间大于24 h(OR=1.550,P=0.000)以及慢性疾病(OR=1.562,P=0.000)是肠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存率与年龄(P=0.085)没有相关性,接受过肠切除手术和嵌顿持续时间超过24 h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显著危险因素(P=0.001,P=0.000)。结论术前嵌顿疝持续时长超过24 h、腹部手术史及慢性疾病与肠切除相关。嵌顿持续时间、肠切除手术是影响老年患者嵌顿性腹股沟疝术后生存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139例,收集资料包括术前一般情况、伤后就诊时间、休克指数、各类创伤评分、最低氧合指数、伤后6h乳酸清除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后死亡41例(29.5%),其中入院后48h内死亡36例(25.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2(OR=2.591,95%CI 1.041~4.216)、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分(OR=47.96,95%CI 15.89~147.23)、改良创伤评分(RTS)≤8分(OR=6.917,95%CI 1.147-13.86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OR=4.172,95%CI 2.962~6.268)、最低氧合指数200(OR=117.016,95%CI 51.011~176.032)、伤后6h乳酸清除率10%(OR=2.785,95%CI 1.191~4.892),以及合并头部损伤(OR=6.302,95%CI 2.270~13.175)或胸部损伤(OR=12.233,95%CI 5.193~33.985)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P0.01)。早期行血管栓塞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OR=0.887,95%CI 0.875~0.899)。结论创伤评分高,出现严重休克、昏迷、氧合指数下降和6h乳酸清除率降低,合并头部和胸部损伤是导致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连续解剖缝合和传统间断逐层缝合、银离子泡沫敷料和传统敷料对肠造口术后造口旁表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防效果,并探索择期开腹肠造口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造口旁表浅SSI的影响因素。方法 (1)前瞻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和结直肠疝微创外科行首次择期开腹肠造口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连续解剖缝合组30例和间断逐层缝合组30例。(2)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和结直肠疝微创外科行急诊手术的开腹肠造口手术患者27例,以及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于上述科室行择期开腹肠造口手术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银离子敷料组30例和常规敷料组30例。(3)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和结直肠疝微创外科行择期开腹肠造口手术的184例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术后发生SSI连续解剖缝合组1例(3.3%),间断逐层缝合组5例(16.7%),2组患者的SS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2)术后发生SSI银离子敷料组2例(6.7%),常规敷料组9例(30.0%),银离子敷料组的SSI发生率较常规敷料组低(P=0.020)。(3)184例择期手术患者中有28例(15.2%)发生SSI,27例急诊手术患者中有11例(40.7%)发生SSI,急诊手术患者的SSI发生率高于择期手术患者(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者的SSI发生风险低于≥25 kg/m2者(OR=0.383,P=0.023),永久性结肠造口者的SSI发生风险高于保护性回肠造口者(OR=4.370,P=0.004),行腹会阴联合手术者的SSI发生风险高于远端吻合者(OR=4.406,P=0.005)。结论肠造口手术对于切口而言是SSI的高风险因素,尤其是对肥胖和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病例;术后采用银离子泡沫敷料对于预防这种SSI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关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切口不愈合风险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的:分析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206例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男130例,女76例,年龄21~87岁,平均(48.1±17.5)岁。术后3个月内发生浅表或深部感染的19例为感染组,其余187例为非感染组。对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记录所有患者发生SSI的潜在危险因素:①患者相关: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合并症;②创伤相关:损伤机制、骨折分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张力性水泡及是否合并脱位等;③手术相关: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手术时间、内置物类型、术中出血量、缝合方法及术后石膏固定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SI的影响因素。结果:SSI发生率为9.2%(19/206),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7%(18/19),吸烟史(P=0.034)、手术时间延长(P=0.046)和术后未行石膏固定(P=0.021)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早期阶段石膏固定或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后患者麻醉后监护室(PACU)滞留时间延长(120min)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记录单,按Logistic回归分析的要求进行量化或赋值,先行单因素回归,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各个因素再做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411,95%CI 1.592~3.742),ASA分级每增加1级(OR=1.833,95%CI 1.209~2.780),尿量20ml/h(OR=0.173,95%CI 0.065~0.458),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1.613,95%CI 1.198~2.173)对患者PACU滞留时间有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322,95%CI 1.448~3.722),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1.441,95%CI 1.050~1.976),尿量≤20ml/h(OR=0.139,95%CI 0.049~0.396)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有年龄60岁、尿量≤20ml/h、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ASA分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心脏胸科手术患者异常苏醒(苏醒期谵妄和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非心脏胸科手术患者160例,男119例,女41例,年龄18~80岁,ASAⅠ~Ⅲ级,麻醉维持BIS值在30~60。在气管导管拔除后、达PACU后10min和出PACU时采用Riker镇静躁动量表(SAS)评估苏醒程度,SAS评分≥5分为苏醒期谵妄,SAS评分≤2分且持续时间达正常苏醒者清醒时间平均值+3倍标准差者为苏醒延迟。结果 66例(41.3%)患者发生苏醒期谵妄;17例(10.6%)患者发生苏醒延迟。BMI25.0kg/m2(OR=0.825,95%CI 0.747~0.911,P0.001)增加苏醒期谵妄的危险;老年(OR=0.766,95%CI 0.642~0.914,P=0.003)、BMI18.5kg/m2(OR=1.769,95%CI 1.224~2.557,P=0.002)和术中低血压(OR=0.123,95%CI0.018~0.833,P=0.032)增加苏醒延迟的危险。结论高BMI是苏醒期谵妄的危险因素;老年、低BMI和术中低血压是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71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临床、手术和随访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干眼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术后3个月干眼并发症发生率为9.6%(68/712),单因素分析表明:晶状体核硬度分级(χ~2=15.389,P0.001)、糖尿病(χ~2=8.715,P=0.003)、术前干眼症状史(χ~2=7.084,P=0.008)、手术入路方式(χ~2=6.375,P=0.012)、切口大小(χ~2=4.535,P=0.033)、超声累积释放能量(χ~2=10.479,P=0.001)、超声乳化时间(χ~2=7.463,P=0.006)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干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脂、麻醉方式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并发症的发生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存在显著关联性的全部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经logistic回归检验发现,只有晶状体核硬度分级(OR=6.15,95%CI:1.83~12.75,P=0.002)、糖尿病(OR=5.46,95%CI:1.47~15.67,P=0.005)、术前干眼症状史(OR=4.63,95%CI:1.29~10.54,P=0.012)、超声累积释放能量(OR=5.68,95%CI:1.79~13.82,P=0.004)和超声乳化时间延长(OR=4.79,95%CI:1.31~11.78,P=0.009)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因素和患者因素均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干眼并发症高危风险患者的防治干预,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治疗肾结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间,我中心采用RIRS治疗肾结石患者493例,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围手术期预测因素。结果:493例RIRS患者中,术后有30(6.1%)例发生SIRS;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生SIRS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女性、尿白细胞阳性、尿培养为格兰阴性菌、手术时间、感染性结石、术后肾功能变化、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逐步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尿白细胞阳性(P=0.017,OR=3.50,95%CI=1.26~9.76)、尿培养为格兰阴性菌(P=0.018,OR=3.39,95%CI=1.23~9.33)、感染性结石(P=0.039,OR=2.86,95%CI=1.05~7.77)及术后肾功能恶化(P0.001,OR=14.51,95%CI=5.14~41.01)将增加RIRS术后发生SIRS的风险。结论:术前尿白细胞阳性、尿培养为格兰阴性菌、感染性结石及术后肾功能恶化是预测RIRS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2014年12月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25例发生严重术后谵妄(25/572,发生率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麻醉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95%CI:1.05~1.19,P=0.001)和全身麻醉(OR=5.03,95%CI:2.10~12.04,P=0.000)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全身麻醉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外伤性肠破裂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外伤性肠破裂患者资料,分其治疗和愈合情况,并根据愈合情况将其分为A组(愈合良好)和B组(愈合不良),对两组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既往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时伴有休克症状、外伤后至手术时间长短及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等因素在A,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63)、伤后至手术时间(OR=3.54)和NISS(OR=2.58)为外伤性肠破裂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伤后至手术时间和高NISS是影响外伤性肠破裂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准确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6月83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B、C级胰漏有关的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3例中11例(13.3%)发生术后B、C级胰漏,其中B级9例(10.8%),C级2例(2.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 (OR=4.636,95%CI:1.080~19.894,P=0.039)、胰腺质地柔软(OR=0.202,95%CI:0.047~0.866,P=0.031)与B、C级胰漏的发生密切相关。BMI≥25(OR=22.347,95%CI:1.462~341.501,P=0.026)、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OR=0.071,95%CI:0.006~0.799,P=0.032)是胰腺质地柔软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相关因素。BMI≥25 (OR=13.474,95%CI:1.258~144.322,P=0.032)、术前采取减黄措施(OR=0.057,95%CI:0.005~0.638,P=0.020)是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及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密切相关。BMI≥25时,此类患者B、C级胰漏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当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时,宜术前采取减黄措施。对于胰腺质软者,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