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星  彭志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4):215-216,21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比较建立模型初期所行50例大鼠肝移植前20例(前组)与后30例(后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与前组相比,后组供体手术时间、供体修整与套管安装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手术成功率与术后3 d及7 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早期术后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但胆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大鼠肝移植技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熟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合理预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脂肪肝供体大鼠肝移植围手术期移植物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脂肪肝供体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受体大鼠分别在术中、术后注射他克莫司(0.3mg/kg)或生理盐水,在移植物再灌注0h、24h、72h和1周后分别检测两组受体大鼠的血清肝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内皮素(ET)和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同时取肝组织制成匀浆检测其SOD、CAT和MDA水平,取小块肝组织制成切片在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采用原位末端标志法(TUNEL)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的血清ALT、AST、LDH、ET和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和CAT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的肝组织匀浆中MD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SOD和CAT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和细胞凋亡程度均较对照组有所减轻。结论他克莫司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脂肪肝供体大鼠肝移植围手术期移植物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细胞凋亡和减轻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变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活性对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影响.方法 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实验对照组(n=44):供体鼠术前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kg;氯化血红素组(n=44):供体鼠术前24 h腹腔注射氯化血红素100 mg/kg,在供肝4℃生理盐水保存期间,经门静脉注入氯化血红素100 mg/kg;锌原卟啉组(n=44):供体鼠术前24 h腹腔注射锌原卟啉5 mg/kg,在供肝4℃生理盐水保存期间,经门静脉注入锌原卟啉5 mg/kg;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5).分别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肝脏中HO-1 mRNA及蛋白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移植肝脏肝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肝移植术后供体肝HO-1表达增强.肝移植术后氯化血红素组HO-I mRNA表达水平高于实验对照组,血清ALT和AST水平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锌原卟啉组术后肝组织HO-1 mRNA表达水平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血清ALT和AST水平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肝移植术后48 h肝细胞凋亡率锌原卟啉组最高,氯化血红素组最低,实验对照组介于二者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实验对照组、氯化血红素组及锌原卟啉组3组的生存大鼠分别为7/12、9/12和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手术过程可促进大鼠肝脏H()-1表达增强;术前采用药物诱导HO-1可降低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封闭”供肝与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双套管法”制作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HAR模型.取豚鼠和SD大鼠各24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灭活补体备用.实验随机分为4组(n=6),受体血清(RS)实验组移植前用0.1% RS的林格氏液(Ringer)“封闭”供肝,CVF实验组受体大鼠在术前24h经尾静脉注射CVF 50 μg/kg,另设RS+CVF联合实验组和Ringer液对照组.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损害程度和受体肝功能.结果 各实验组大鼠异种供肝植入后均未见明显花斑样改变.各实验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较对照组[(45.2±13.9)min]均明显延长(P<0.05),其中RS+CVF组大鼠存活时间[(161.5±30.9) min]长于RS组[(88.1±19.7) min](P<0.01)或CVF组[(125.2±25.5)min] (P<0.05).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6.1±23.3)U/L] (P<0.05),RS+ CVF组ALT[(63.2±13.9)U/L]明显低于CVF组[(79.9±18.1)U/L](P<0.05)或RS组[(106.1±19.3)U/L](P<0.01).各实验组移植肝血栓、出血、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其中RS+CVF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损害最轻(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与CVF对肝移植HAR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改良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方法在经典供体Y型双髂静脉再通双侧肝移植物和受体门静脉和胆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大鼠体质量、右侧移植物增加右下叶、适度的胆管长度、修剪Y型血管、"三角形法"吻合的方法,改进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记录双供体肝移植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及无肝期;观察受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受体术后7、30 d的存活情况。结果大鼠双供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为(114±7)min,冷缺血时间为(36±3)min,热缺血时间为(9.7±1.6)min,无肝期为(19.9±2.2)min。受体大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5/16),包括2例腹腔积液、1例出血、1例胆漏、1例呼吸梗阻。受体大鼠术后7、30 d生存率分别为81%(13/16)、56%(9/16)。结论改良后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技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双供体肝移植模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β-氨基丙腈在抑制大鼠子宫内膜损伤后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将54只8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对照组(12只)和实验组(36只);对照组大鼠刮宫后自然愈合,实验组大鼠刮宫后立即开始每天注射β-氨基丙腈并根据注射剂量分为100mg/kg/d、200mg/kg/d、300mg/kg/d三个剂量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剂量组分别于刮宫后72h和7d各处死6只大鼠。获取的大鼠子宫标本进行形态学、病理学、组织化学及胶原检测。结果实验组大鼠子宫大体形态学接近正常组;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结果显示,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三个剂量组子宫内膜增厚且腺体数量增多,内膜基质纤维化程度低,但7d时300mg/kg/d剂量组内膜腺体数量减少,腺腔狭小。子宫搔刮损伤后72h和7d时,不可溶胶原纤维含量在对照组中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200mg/kg/d剂量组低于100mg/kg/d剂量组(P0.05),但与300mg/kg/d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可溶性胶原含量在对照组和300mg/kg剂量组中均高于正常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β-氨基丙腈可以有效抑制Wistar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200mg/kg/d给药量对机械刮宫后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抑制效果最佳,该研究为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转染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对大鼠脂肪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携带有HO-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5-HO-1),于供肝切取前48 h经阴茎背静脉将Ad5-HO-1注入供者体内,供肝置于4℃HTK液保存2 h,然后移植.对照组接受正常肝移植;轻度对照组接受轻度脂肪肝移植;轻度实验组接受注射Ad5~HO-1的轻度脂肪肝移植;重度对照组接受重度脂肪肝移植;重度实验组接受注射Ad5-HO-1的重度脂肪肝移植.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观察移植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移植肝组织中HO-1的活性以及HO-1、Bcl-2、锌指蛋白A20、凋亡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重度对照组相比较,重度实验组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下降(P<0.05).轻度实验组和重度实验组的HO-1活性分别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5).重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HO-1、Bcl-2及锌指蛋白A2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重度对照组(P<0.05),而Caspase-3的表达是降低的(P<0.05).重度实验组的1、7、21 d存活率分别为66.7%(4/6)、50%(3/6)和50%(3/6),而重度对照组的1、7、21 d存活率分别为33.3%(2/6)、16.7%(1/6)和16.7%(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染血HO-1基因可减轻大鼠脂肪肝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 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 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改良单人操作"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人操作高效、稳定地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方法 参照Kamada"二袖套"法,主要对供肝的灌注、切取、修整和受体缝合等进行改良,分别用传统方法(简称对照组)与改良后的方法(简称为实验组)行大鼠原位肝移植80例,比较两组间成功率及1周、1月的存活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供体手术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其在1周存活率、1月存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该方法能有效的缩短供、受体手术时间,提高了供肝质量,明显提高了受体存活率,是一种稳定、可靠、有效的建立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改良传统手术方法单人操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200只(100对)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其中80只(40对)进行正式实验,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再对手术中关键步骤进行改良,并对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0只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供体手术时间为(28.5±2.4)min,供肝修整时间为(10.2±1.8)min;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15.3±1.9)min,门静脉吻合时间为(3.4±1.2)min,受体无肝期为(23.8±1.9)min,肝下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5.1±2.1)min,胆道重建时间为(3.1±0.9)min。整个手术过程中供、受体出血量均不足0.5 ml。40只受体大鼠,术后2 d成活率为90.0%(36/40),3只死于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处出血,1只死于无肝期过长;术后7 d成活率为82.5%(33/40),3只均死于腹腔内感染。结论在单人操作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中,通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整块游离行腹主动脉灌注供肝、精细解剖左隔下静脉三角、术中热凝控制出血等方面的改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供肝质量,提高大鼠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总结经验。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A组(热缺血0 min)、B组(热缺血10 min)、C组(热缺血20 min),每组各40对。通过改良"二袖套"法,对3组大鼠行原位肝移植术,记录3组大鼠手术各阶段所用时间。记录3组大鼠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72 h、7 d的存活率,如出现死亡及时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3组大鼠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结束时,A组、B组、C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97%、97%、100%;术后24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2%、90%、92%;术后72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0%、80%、77%;术后7 d,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85%、70%、57%。3组大鼠手术结束、术后24 h和术后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 C组大鼠的存活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24 h内死亡原因多为手术操作导致,术后72 h死亡原因多为胆漏和缺血性肝衰竭,术后7 d死亡原因多为胆道并发症,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只数增多。结论大鼠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和胆道功能,难点在于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和缩短无肝期。  相似文献   

13.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干扰素-γ(IFN-γ)治疗大鼠肝纤维化,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TGF-β1,Smad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INF-γ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3组。用3%硫代乙酰胺(TAA)100mg/kg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组同时肌肉注射INF-γ5U/d。在肝纤维化诱导第8周处死,用Masson染色观测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Smad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肝纤维化程度、TGF-β1和Smad3表达比正常组增高(P<0.05),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IFN-γ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砷酸全身化疗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联合免疫抑制与循环肿瘤细胞攻击大鼠肝脏建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模型,40只Sprague-Dawley大鼠经门静脉注射肝癌Walker-256细胞株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化疗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免疫抑制剂,化疗组术后同时给予亚砷酸(1 mg/kg)全身化疗,观察大鼠存活和肿瘤复发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和肿瘤肝内复发情况、荷瘤肝质量、荷瘤肝体质量比、肿瘤肝外转移及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化疗组大鼠存活时间分别为(17.2±7.3)d和(28.3±5.3)d,long-rank法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P<0.01),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00%(20/20)和95%(19/20, χ2=1.026, P>0.05), 荷瘤肝质量分别为(14.6±0.3)g和(12.7±0.3)g (t=2.205, P<0.05), 荷瘤肝体质量比分别为(7.21±0.12)%和(6.24±0.09)% (t=2.440, P<0.05),肿瘤肝外转移率分别为40%(8/20)和10%(2/20, χ2=4.80, P<0.05), PCNA指数分别为(80.8±2.1)%和(61.3±1.0)%(t=3.209,P<0.05).结论 静脉使用亚砷酸对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大鼠肿瘤的恶性生长及肝外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西罗莫司的联合免疫抑制方案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建立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模型,实验组予(SRL MP CSA),对照组(MP CSA),观察60 d,死后剖腹探查取病理检查。对比结果。结果实验组荷瘤大鼠荷瘤肝重为(12.5±0.2)g,较对照组(14.4±0.3)g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荷瘤大鼠荷瘤肝重比为(0.0613±0.0006),较对照组(0.0708±0.0013)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90%,对照组为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存时间为(25.0±1.9)d,对照组为(14.8±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PCNA指数为(64.1±2.1)%,较对照组(80.8±1.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西罗莫司的联合免疫抑制方案虽然对肿瘤复发率改善不明显,但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延长带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白细胞介素13(rIL-13)抑制同种肝移植大鼠的排斥反应和延长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Lewis大鼠为供鼠,BN大鼠为受鼠,采用重建肝动脉的大鼠肝移植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术后第1、2、3、4和5天经尾静脉注射rIL-13 10μg/d,同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移植肝功能,测定移植肝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并根据Banff标准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观察术后2周的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明显改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E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术后2周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RAI为4.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P<0.05).结论 外源性重组rIL-13可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和抑制E选择素的表达,减少移植物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建立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及肝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探讨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存活率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Wistar大鼠(♀)分成三组:Ⅰ组大鼠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Ⅱ组Wistar大鼠(♀)TBI(11 Gy),4 h后输人SD大鼠(♂)BMC(8×107),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Ⅲ组Wistar大鼠(♀)TBI(7 Gy),4h后输入SD大鼠(♂)BMC(8×107),2 d后CTX(50 mg/kg体重)腹腔注射,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分别于BMT后10、20 d通过PCR方法检测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体内的SD大鼠源性Y染色体特异性片段.并比较3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生存率、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结果 Ⅱ组和Ⅲ组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出SD大鼠源性嵌合体.DTH检查显示对SD大鼠产生免疫耐受.肝移植结果显示,Ⅰ组大鼠均在4~5 d死亡,而Ⅱ组和Ⅲ组大鼠1周存活率为80.0%和84.2%,但Ⅱ组的生存状况不如Ⅲ组.结论 应用7GyTBI+CTX+供体BMT可成功建立同种异体大鼠嵌合体模型,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大大提高肝移植术后大鼠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婴幼儿亲体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60例接受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儿,男32例,女28例,年龄6~30个月。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g/kg、甲基强的松龙1mg/kg、咪达唑仑0.05~0.1mg/kg、芬太尼2~5μg/kg、丙泊酚2~3mg/kg和罗库溴铵0.6~1.0mg/kg进行快速诱导;无外周静脉通路的患儿可先肌肉注射氯胺酮5~8mg/kg和阿托品0.02mg/kg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采用持续吸入2%~3%七氟醚、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2μg·kg-1·min-1维持麻醉。记录患儿肝血管阻断前即刻、阻断后即刻、无肝期30min、再灌注后即刻、新肝期1h和术毕的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体温、尿量、血糖(Glu)、血乳酸(Lac)和血电解质等。结果 60例患儿均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并能顺利拔管。患儿预充氧后缺氧安全时限明显降低,易发生气道痉挛,经鼻插管更易出现插管失败和面罩通气困难。与阻断前即刻比较,阻断后即刻患儿HR明显增快、CVP明显降低(P0.01),但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后即刻患儿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伴有CVP的明显增高(P0.05或P0.01);新肝期患儿HR明显减慢(P0.01);无肝期30min至术毕患儿体温均明显降低(P0.01);无肝期至术毕激活凝血时间(SonAC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凝集速率(CR)水平和血小板功能(PF)水平逐渐减低(P0.05或P0.01),Na+水平逐渐升高(P0.01),K+水平明显降低(P0.01),再灌注后即刻至新肝期1h时Glu和Lac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婴幼儿亲体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有其特殊性,其中气道和呼吸系统的评估与管理最为关键,无肝期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再灌注后综合征的发生,新肝期应维持适宜的凝血功能以避免肝动脉血栓的发生,还应及时纠正电解质、酸碱和体温的失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硫酸羟氯喹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采用盐酸米诺环素50mg,每日2次,3%硼酸溶液冷敷及外用类人胶原蛋白(R型);实验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硫酸羟氯喹0.1g,每日2次,治疗时间为4周。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同皮损积分4周后明显下降,其中以红斑水肿、丘疹脓疱改善显著。结论:硫酸羟氯喹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