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髂动脉慢性闭塞病人的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及介入并发症。结果: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病人167例(194条患肢)纳入研究,男103例(126条患肢),女64例(68条患肢);平均年龄(71.3±12.4)岁。TASC B型47例(54条患肢),TASC C型88例(102条患肢),TASC D型32例(38条患肢)。TASC B型、C型、D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8.1%(53/54)、97.1%(99/102)、94.7%(36/38),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髂动脉支架成形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6%、98.8%和98.8%,2年分别为90.0%、94.5%和96.2%,5年分别为78.8%、89.4%和93.5%,TASC各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肱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多于股动脉(P=0.047)。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TASCⅡ分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腔内治疗的36例(46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腔内治疗成功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通畅率变化。结果 43条患肢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3.48%(43/46);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2±0.16提高到术后的0.83±0.21(P0.01);术后随访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67%、90.70%。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3.03%),术后血肿形成1例(3.03%),未出现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创伤小,通畅率高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lO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46例(51条下肢)TASCⅡC型和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46例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52~88岁,平均(70 ±8)岁.术前Rutherford症状分级:3级重度间歇性跛行29条,4级静息痛12条,5级轻微组织缺损6条,6级组织溃疡、坏疽4条.总结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90.2% (42/51),治疗成功者共植入支架93枚.术后ABI 0.71 ±0.23,较术前0.42 ±0.13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1,P<0.01).42例技术成功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6±1.2)个月.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0%、88.1%、90.5%,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6.7%、71.8%、79.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8例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66条患肢)临床资料,其中TASC C型22例,D型26例,观察围手术期情况,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并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因素。结果:48例(66条患肢)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因下肢坏疽处感染严重而于术后5 d行截肢手术,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67%。与术前比较,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568 m vs.92 m)与踝肱指数(0.75 vs.0.25)均明显增加(均P0.05)。平均随访24个月,术后6个月和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5%、90.91%、87.88%,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8%、96.97%、92.42%;Fontaine II、III级患者一期通畅率均高于IV级患者(P=0.036、0.015),而II、III级患者之间一期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0.003)。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32例主动脉分叉覆膜支架腔内重建治疗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 术后并发症率为6.25%, 均无围手术期死亡, 5例发生了支架内再闭塞(15.6%)。全因死亡率为0, 12个月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5%、84.38%, 二期通畅率均为100%。本研究显示主动脉分叉覆膜支架腔内重建技术治疗 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1例(76条血管)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11)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38例,静息痛13例,肢/趾端溃疡10例.TASC A型病变29例,B型16例,C型11例,D型5例.应用导丝导管或超声消融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结果 61例患者71条血管成功开通(共置入63枚支架),开通率93%(71/76).成功者临床症状改善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3±0.17提高到术后0.7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随访率83%.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14)个月.1年通畅率90%(TASC A、B组92%;TASC C、D组84%).3年通畅率75%(TASC A、B组80%;TASC C、D组63%);5年通畅率72%.结论 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成形术较传统的血管重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近、中期通畅率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共28条髂动脉,其中TASC-ⅡC级病变19条,TASC-ⅡD级病变9条)患者行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条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开通率为92.86%;其余26条髂动脉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3±0.18增至术后的0.76±0.19(P0.05)。2例穿刺处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置管溶栓后通畅。20例患者24条髂动脉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71%。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6个月、1年、2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80%、73%。结论 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e KC  Yin MY  Lu XW  Li WM  Huang Y  Huang XT  Lu M  Liu XB  Zhao HG  Shi HH  Liu G  Jiang ME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05-1108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病变长度>5 cm的髂动脉CTO患者139例(15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3例(105条患肢),女性46例(52条患肢);年龄50 ~96岁,平均年龄(77±10)岁.TASCⅡ分型:B型18例,C型89例,D型32例.采用左肱动脉和(或)股动脉穿刺经内膜下或血管内行髂动脉闭塞的球囊血管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技术成功率96.2% (151/157).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0.19上升到术后的0.81±0.26.随访6~53个月,平均随访(30±7)个月,髂动脉支架畅通率94.1% (111/118),7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无髂动脉破裂、支架移位、穿刺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结论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CTO安全、有效,术后支架通畅率高,联合肱动脉和股动脉双向穿刺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通过SIA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应用球囊扩张成形并植入支架(裸支架18枚,覆膜支架4枚)。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植入后髂动脉闭塞段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1±0.12增至术后7天的0.81±0.13(t=8.76,P0.0001)。近中期随访2例发生再狭窄,经PTA解除,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为85.71%(12/14)。结论 SI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 C级病变63例,TASC 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人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Zhou M  Liu CJ  Qiao T  Liu C  Huang D  Ran F  Wang W  Zha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2):1735-1738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6例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条患肢,女性16条患肢;年龄54~85岁,平均67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Fontaine分级,根据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部位的相对关系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级、分组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41条患肢(85.4%)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踝肱指数0.63±0.18,高于术前的0.24±0.13(P<0.05);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87±48)m提高至(247±62)m(P<0.05).平均随访27.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9.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5.8%.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P均<0.05);当对开放手术治疗动脉段的远近端都进行腔内干预时,其一期通畅率要低于仅在其近端或远端一侧干预者(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和高血脂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P=0.013、0.008).结论 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C、D级髂股动脉闭塞老年患者行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104例老年TASC C、D级髂股动脉闭塞患者接受微创腔内介入手术,其中TASC C型73例、TASC D型31例,闭塞长度4.25~17.61cm,平均(13.46±1.24)cm。对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成功开通闭塞动脉,技术成功率90.38%(94/104),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2例、联合支架植入92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9%(8/104),包括急性动脉血栓2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功能衰竭4例、对比剂肾病1例。术后7天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2±0.12增至0.81±0.11(P0.01)。术后6个月、12个月各随访78例和53例患者,通畅率分别为88.46%(69/78)、81.13%(43/53)。结论对老年TASC C、D级髂股动脉闭塞患者,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4例(172条下肢)TASCⅡC、D型股胴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0.7%。43条患肢(83条次)出现并发症(27.6%)。其中动脉夹层29条(34.9%),动脉穿孔11条(13.3%),动脉栓塞8条(9.6%),穿刺部位血肿16条(19.3%),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条(6.0%),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条(3.6%),造影剂过敏反应3条(3.6%),尿路出血2条(2.4%)和心脑血管意外6条(7.2%)。平均随访13.1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1.1%、70.2%、81.7%。结论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并发症处理和规范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维持动脉长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对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腔内治疗的60例(62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结果、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以及术后12、24、36个月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fCD-TLR)情况、总保肢情况。分析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者临床特征与fCD-TLR时间、保肢时间的关系。结果 62条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合并重度肢体缺血患肢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98.4%(61/62)。治疗后,支架断裂率为4.8%(3/62),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率为30.6%(19/62)。术后12、24、36个月,62条患肢的fCD-TLR率分别为72.6%(45/62)、54.8%(34/62)、41.9%(26/62),总保肢率分别为77.4%(48/62)、71.0%(44/62)、62.9%(39/62)。有无终末期肾病、是否为复杂病变、靶血管病变长度、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