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时性外周血管转流术用于战时肢体血管伤救治、重建肢体血供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比格犬32只,体质量(20±2) kg,均按照标准实验动物条件及饲料饲养。将3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A组、B组各16只,将犬股动脉游离显露清楚后切断,然后分别将两种转流装置置于犬离断动脉的近端与远端,A组为利用深静脉导管制作的转流装置,两端深静脉导管通过三通连接头连接;B组采用口径相近的输液管连接离断两端。分别转流8 h,每小时行超声检查检测股动脉远端血供情况并观察转流装置内有无血栓形成。去除转流装置后吻合股动脉,观察肢体2天内存活情况。结果:两组32只犬均顺利重建血供,重建血供时间(8.7±2.1) min。A组重建血供所需时间为(8.5±2.0) min,B组为(8.9±2.2) min;两组重建血供所需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A组所有肢体术后2天均存活,肢体存活率100.0%;1只犬术后7 h转流装置内血栓形成,但超声检查显示远端仍有少量血供,从三通通道内给予肝素抗凝后远端血供改善。B组犬动脉重新吻合后有14只肢体存活,肢体存活率87.5%;3只犬术后6 h转流装置内血栓形成,另有...  相似文献   

2.
腘部血管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肢血管损伤中,腘部血管伤截肢率最高,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高质量重建血循环。本文将近三年收洽的1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临时性桥接技术在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2000年10月-2003年8月采用临时性桥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90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特点、诊断及治疗,认为四肢血管损伤要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管分流术(TIVS)后行清创、骨折复位固定在GustiloⅢC型开放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笔者选取60例GustiloⅢC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均合并血管损伤。分别在术中采用传统方法和TIVS处理损伤血管,比较两组血运重建时间与伤肢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截肢率、治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血运重建时间、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34.2±14.8)h,(11.4±1.7)d,(3.06±0.36)个月,(10.2±1.3)d,(2.31±0.37)万元,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总评分、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分分别为(89.2±11.2)、(42.9±5.7)和(46.3±6.2),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截肢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VS在Gustilo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肢体血运,减轻术后功能障碍,降低肢体截肢率和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8.
重视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肢大血管损伤是常见创伤之一,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了保全生命,主要采用血管结扎或截肢等治疗方法。6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处理血管损伤的原则是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行血管修复,重建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本期报告我战创伤中心10余年来的一部分救治经验,其对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救治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177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对177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1989-2000年救治四肢主要血管损伤177例,其中男137例,女40例:年龄1.2-65岁,平均36.4岁,全组手术清创和探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血管修复方法。结果 采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38例(21.5%),血管吻合85例(48.0%),血管修补21例(11.9%),血管结扎30例(16.9%),介入栓塞3例(1.7%),死亡4例(2.3%),肾功能衰竭4例(2.3%),截肢23例(13.0%)。结论 四肢主要例(1.7%),死亡4例(2.3%),肾功能衰竭4例(2.3%),截肢23例(13.0%)。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救治原则是生命第一、肢体第二;快速诊断,快速救治是前提;快速止血是重点;强调对深静脉的修复并正确处理感染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0.
血管损伤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血管造影诊断及治疗在血管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血管损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25例治疗性栓塞病例。着重分析其病因,解剖分布,不同时相的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指征。结果 血管造影不仅能明确血管损伤的部位,状况和程度,而且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对外伤后疑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DSA检查,40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当导管插管至可疑血管近端时行DSA造影,栓塞材料使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结果:检查结果阳性38例,阳性率为95%,损伤血管有48条。造影征象:血管闭塞26条,充盈缺损7条,近端扩张7条,对比剂外渗5例,对比剂滞留5例,管腔细小15例,血流变慢9例, 以增多19例,假性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病理分析:血管断裂9条,血管痉挛3条,血管挫伤17条,血栓形成20条,血管受压4条,假性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盘膜间隙综合征2例。对38例阳性患者行带皮瓣移植9例,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4例,保守治疗5例,其余为手术治疗,疗效为治愈29例,好转8例,转院1例。结论: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外伤后1-2d为血管闭塞的高危时期,对可凝病例应立即行DSA检查,明确诊断;DSA检查可提高带血管皮瓣移植术的成功率,适当病例行介入治疗可替代传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报告12a治疗的37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处理体会.按损伤情况不同分别采用端一端吻合、大隐静脉移植等方法重建血循,成功率94.6%,总截肢率5.4%.抢救肢体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神经、软组织、骨骼损伤程度及其它脏器损伤情况等因素.强调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重要性,并就诊断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伴血管损伤的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显微外科修复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伴有血管损伤的严重下肢开放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随访25例,时间为6~36个月。术后2例发生动静脉血管危象;1例因皮肤坏死行外固定架调整,创面新鲜后行游离植皮术;3例骨缺损者在伤口愈合后Ⅱ期行腓骨游离移植,骨折全部愈合;5例因软组织坏死、缺损出现继发性骨髓炎,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全部愈合,且无骨髓炎复发。骨折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时间为8.9个月,所有肢体血运正常,血管通畅良好,组织瓣全部成活,质地与色泽较好。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按HSS膝关节评定标准:良6例(24%),中17例(68%),差2例(8%)。结论合并血管损伤的下肢严重开放性骨折危及肢体的存活,影响术后功能,治疗关键在于快速建立循环、有效覆盖创面和骨折端的可靠固定。应用外固定架快速、有效、可靠的固定各型骨折,结合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癌重复介入治疗致靶血管损伤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次动脉化学性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型肝癌过程中,肝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闭塞的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35例原发型肝癌病人行重复肝动脉介入治疗术,观察每次术后肝动脉及其分支新发生狭窄及闭塞的情况。并分析行化疗栓塞时导管末端在血管内的位置与血管闭塞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35例中42例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闭塞率按治疗频次呈单峰分布,治疗中期(第5-7次),肝动脉主干及大分支发生狭窄、闭塞的比例最高。导管末端与血管内膜接触者,靶血管的早、中期狭窄、闭塞率明显高于无接触组。结论:TACE治疗中导管末端与内膜接触是靶血管早、中期发生狭窄、闭塞常见的重要因素,在操作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抑郁状态,及其与患者血管通道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观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MA)的积分及血管通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管内瘘流量≤200 ml/min组的焦虑抑郁积分>220~250 ml/min、250 ml/min组,血管内瘘流量201~220 ml/min组的焦虑抑郁积分>250 ml/min组(P<0.05),有血管内瘘并发症组患者焦虑抑郁积分均大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透析患者血管通道情况与焦虑抑郁状态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血管的辐射损伤随着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受到重视,但此方面的既往研究并不是非常充分。本文利用现有的资料对血管受照射后的急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以及冠状动脉对辐射的反应和血管辐射损伤的动物实验诸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阐明研究现状,明确今后研究方向,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血管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锁骨下血管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锁骨下血管损伤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6例行血管修补,3例行人造血管移植,2例行大隐静脉桥接,1例行直接端一端吻合。结果 手术修复成功12例,静脉修复后均无明显肢体肿胀,动脉修复术后1年随访,均可清晰地触及桡动脉搏动。其中2例并发臂丛神经损伤,术后1年随访未完全恢复。死亡3例。结论 对锁骨下血管损伤应做到诊断迅速,快速有效止血,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手术修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切口,严格遵循显微外科技术,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血管吻合、修补、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后血糖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肺损伤的关联分析。方法成年杂种犬29只,分为3组,分别垂直于水面布放于离爆心10.36m(A组,12只)、12.79m(B组,12只)和15.25m(C组,15只)处。爆心置TNT炸药,于水下3m爆炸。分别检测各组别犬伤前、伤后1、4、24小时等时相点血糖水平,同时观察动物肺损伤情况,利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水下冲击伤后各组别、各时相点血糖水平变化显著,多集中于伤后1小时;伤后1小时血糖水平与肺伤情有一定关联性。结论水下冲击伤后血糖水平的变化值得特别关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测肺伤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迷走血管压迫性肾盂积水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确诊为迷走血管压迫导致肾盂积水的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方式显示。结果:11例增强多期扫描图像可较好显示输尿管受压部位、范围、程度及迷走血管的走行的位置、形态。结论:16层螺旋CT对迷走血管压迫性肾盂积水具备安全、无创、快捷,且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作为筛选迷走血管压迫性肾盂积水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浮膝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浮膝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救治特点。方法 收治浮膝合并血管神经损伤15例,骨折按张伯勋分类方法分成3型: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4例,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钢板和外固定架固定。血管神经损伤包括:股动静脉4例,腘动静脉4例 ,腘动静脉6例,胫前、胫后动脉同时损伤2例;坐骨神经损伤5例,胫神经2例,腓总神经3例;血管神经同时损伤8例。血管损伤采用血管端-端吻合、静脉移植桥接、血管修补或解除血管压迫。神经损伤采用神经松解、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结果 15例中,合并脏器损伤死亡1例,多发骨折、术后严重感染行截3肢1例,肢体成活13例。13例得到随访,随访6~45个月,骨折在6个月内获得愈合12例。膝关节功能采用Merchan标准评定,优11例,可1例,差1例 ,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5%。结论 浮膝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只要掌握好手术时机并尽早手术,选择合适的骨折固定方案,熟练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血管神经损伤,伤肢能够得以保全恢复良好的功能。浮膝的分型中应增加伴发血管神经损伤的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