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州市萝岗区盲与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广州市萝岗区年龄≥50岁人群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及主要致病原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盲与低视力分类标准,对广州市萝岗区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视力检测初筛后对针孔镜下视力低于0.3者,由眼科医师做视功能、眼前后节形态检查及主要致盲原闪诊断.结果 共录入人数4532人,实际受检4126人,受检率91.04%.其中双眼肓患病率为1.91%,单眼盲患病率5.96%,双眼低视力患病率8.41%.随着年龄增加,盲与低视力患病率明显升高.70岁年龄组双眼肓是50岁年龄组的25.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盲与低视力人群中致病原因的前几位依次是白内障(47.9%),眼底病(20.4%),屈光不正(9.52%),角膜病(7.59%).另外,脑垂体瘤致盲占0.74%.结论 广州市萝岗区≥50岁老年人群盲与低视力的首要原因为白内障,故降低自内障的患病率是该地区防旨治盲的关键,另外眼底病在该地区也是重点防治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沙湾县45岁及以上人群盲与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新疆沙湾县≥45岁人群中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及致盲原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8个基本抽样单位内的1322例≥45岁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盲与低视力标准由眼科医生作外眼、前房、晶状体、眼底等检查,对所有视力<03的患眼进行主要眼病原因诊断。结果1322列中受检1208例,总受检率9134%,盲目患病率为141%。低视力患病率为339%,致盲的主要眼病依次为白内障(4634%)、角膜病(1707%)、青光眼(976%)、玻璃体视网膜病(1463%)等。结论白内障仍占致盲和低视力病因的首位,今后防盲治盲的重点应是白内障的手术复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安阳县≥40岁自觉视力障碍的农民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及致盲原因。方法安阳县各行政村中,≥40岁自觉视力障碍的农民为筛查对象。采用WHO盲与低视力标准和白内障诊断标准。由眼科医生作眼部检查。对所有视力<0.3的患眼进行主要病因诊断,确诊所有白内障患者,并筛选出需手术治疗者。结果共检查853例,盲目患者23例,患病率2.70%,低视力患者99例,患病率4.27%,致盲的主要眼病依次为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视网膜病等。共筛查出533例白内障,行白内障手术治疗301人次,脱残率98%,脱盲率99.34%。结论白内障仍是盲和低视力的首要病因,防盲治盲的重点仍是白内障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北新泾街道老年人低视力和盲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Zou H  Zhang X  Xu X  Wang W  Li G  Y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744-746
目的 调查上海市北新泾街道≥60岁老年人的低视力,盲患病率及致盲原因。方法 分别对1994,1997及2000年上海市北新泾街道所有≥60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建立视力档案,使用针孔镜矫正视力,观察其低视力及盲的患病率,分析致盲的主要原因。结果 1994,1997及2000年的实际受检率分别为83.87%,88.32%及91.98%;各年度低视力和盲的患病率分别为3.61%和1.51%,2.31%和1.09%及1.31%和0.71%。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视网膜退行性变,白内障,角膜病及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结论 1994,1997及2000年该地区盲的患病率及低视力率呈下降趋势,首位致盲原因为视网膜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5.
Tong XW  Zhao R  Zou HD  Zhu JF  Wang J  Yu J  Wang W  He XG  Lu HH  Zhao HJ  Wang WB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85-790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致盲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和上海市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10至12月期间对上海市宝山区大场社区60岁及以上并在当地居住10年以上的常住户籍人口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对调查对象完成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显微镜、免散瞳数字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和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确立盲或低视力,并明确主要致盲原因。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实际受检4545人,受检率为87.42%。受检人群均为近1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从原农村人口转变而来的城市人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30人,患病率0.67%;双眼低视力145人,患病率3.19%。白内障、黄斑变性、眼球萎缩或缺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角膜病)是前5位致盲眼病。女性低视力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8,P<0.05)。按照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39人,患病率0.86%,双眼低视力401人,患病率8.82%;75岁后成为视力损害的高速发展期。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黄斑变性、眼球萎缩或缺如、青光眼是前5位致盲原因。女性低视力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45,P<0.01)。结论 在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的老龄化社区中,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黄斑变性是引起日常生活视力盲的前3位原因,女性低视力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对这类社区居民需要进行更多的有针对性眼的保健教育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Liu JP  Zhao SZ  Li XR  Wei RH  Wang TC  Hua N  Zhao XY  Ren XJ  Liang J  Zou YY  Li Y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791-796
目的 探讨云南省高海拔农村多民族聚居区贡山县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2008年2至4月选取云南省贡山县全年龄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地点为人选居民所在的村庄。调查程序包括问卷调查、预调查、视力检查、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底检查。盲定义为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低视力定义为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且<0.3。按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及居住地海拔高度分别计算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同时确定盲和低视力的原因。患病率的分层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Rx2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结果 3070名入选对象中2460名接受检查,受检率为80.1%。其中有159例视力损伤,总体患病率为6.46%,包括19例双眼盲患者,46例单眼盲患者,49例双眼低视力患者,45例单眼低视力患者。视力损伤在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5,P=0.388),而视力损伤在不同海拔居住地的居民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34,P=0.000)。年龄大(≥70岁)、文盲和从事体力劳动者视力损伤患病率高,分别为2.24%、4.19%、5.65%。42.1%(8/19)的双眼盲患者的致盲原因是白内障,角膜混浊占26.32% (5/19)及眼底异常占21.1% (4/19)。白内障也是双眼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占42.9% (21/49)。结论 白内障是云南省贡山县的主要致盲原因,需要当地卫生机构采取措施来降低当地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尤其是白内障盲。  相似文献   

7.
三亚市郊≥50岁人群低视力及盲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海南省三亚市郊≥50岁人群中低视力及盲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随机抽取28个抽样单位的≥50岁人群共2569例进行调查。对调查人员进行矫正视力、外眼、前房、晶状体、玻璃体及眼底检查。观察其低视力及盲的患病率,分析致盲的重要原因。结果:2569例中受检2206例,受检率85.87%,低视力和盲的患病率分别为3.85%和1.90%。致盲主要眼病依次为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睑疾病及翼状胬肉。结论:白内障依然是低视力和盲的首要病因,但眼睑疾病及翼状胬肉致盲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60岁及以上人群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致盲病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整群抽样。对调查对象完成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免散瞳数字眼底照相等检查,采用最佳矫正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及其视力损伤标准确立盲或低视力,并明确主要病因。结果本研究实际受检2150人,受检率为80.95%。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损伤标准分类:双眼盲35例,患病率为1.63%;双眼低视力176例,患病率8.18%,白内障、黄斑变性、角膜病、眼球萎缩或缺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前五位主要病因;女性盲患病率(2.10%)高于男性(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日常生活视力损伤标准分类:双眼盲43例,患病率为2.00%;双眼低视力467例,患病率为21.72%;女性低视力患病率(8.99%)高于男性(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黄斑变性、角膜病、眼球萎缩或缺如是前五位主要病因。结论对于上海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必须通过加强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实施、屈光不正的矫正、眼底退变性疾病的筛查和干预来提高防盲治盲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盲与低视力的情况.方法 根据北京市西长安街社区居委会人口登记,采用逐户上门登记的方法确认被调查者的资格.对待检者2 833人应用问卷调查法询问被调查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习惯.对目标受检者进行裸眼视力、小孔视力、非接触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检眼镜检查、自动验光仪验光等.采用WHO推荐标准对受检人群盲及低视力结果进行评估,对目标受检人群致盲和低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登记50岁以上人口数2 833人,实际调查人数为2 410人,受检率为85.07%.该社区50岁及以上人群盲的患病率为0.79 %,低视力的患病率为5.64%.导致盲的首要病因是白内障,其次是青光眼和视网膜病变.导致低视力的首要病因是白内障,其次是屈光不正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社区≥50岁人群防盲及改善低视力工作的重点是白内障、青光眼、DR及屈光不正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新城桥街道6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视力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L  Guan HJ  Zhou JB  Shi HH  Xun PC  Gu HY  Xie ZG  Chen QJ  Sun JQ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802-807
目的调查江苏省南通市城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其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城桥街道14个社区中的8个,并对所有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小孔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等仪器检查受检者外眼、眼前节及眼底等情况。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试验。结果共检录3352人,受检人数为3040人,应答率90.69%。按小孔视力和世界卫生组织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1.35%和1.84%,其中女性分别为1.92%和2.33%,男性为0.66%和1.24%;盲和低视力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致盲和低视力的首要原因为白内障。按日常生活视力和视力损伤标准,双眼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58%和13.59%,其中女性分别为2.10%和15.98%,男性为0.95%和10.66%;盲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致双眼盲的首要原因亦为白内障。结论南通市60岁及以上城市人群盲的患病率低于华北、华南及西部地区。女性与文盲的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高于男性与非文盲。南通市城市人口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白内障、眼底异常、屈光不正及角膜瘢痕或混浊等。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7.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