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本斌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36-1137
解热镇痛药是全球处方中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包括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COX-1抑制剂)、非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COX-2抑制剂和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目前,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是临床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曹丽 《当代医学》2011,17(4):148-149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就诊的68例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出血前10天内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服NSAIDs组20例和非NSAIDs组48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内镜下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构成、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症状、溃疡、Hp感染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所致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特点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急性胃粘膜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风波不断,正视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其合理使用的前提。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多数还具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抗炎作用机理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甾体类)不同,故亦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全世界每天约有3000万人在使用此类药物.但是,NSAIDs在为亿万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米索前列醇与西咪替丁对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保护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经内窥镜检查和测定便血,都证明NSAIDs可致明显胃肠黏膜损害,并可因上述胃肠不良症状的发生使治疗受到限制或被迫中断。一般认为NSAIDs导致胃肠黏膜损害的部分原因由于阻断了前列腺素类(PGs)合成,而PGs是维持黏膜完整性所必需。在用NSAIDs治疗前,动物或人预用前列腺素E,可明显减少NSAIDs引起的黏膜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非甾体类抗炙药物的临床用药情况,探讨使用该类药物引致胃黏膜损伤的风险因素,评议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提出临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内科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因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胃黏膜损伤的病历共84份,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用药原因、用药情况和胃黏膜损伤防范措施等进行资料采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甾体类抗炎药物51致胃黏膜损伤的高风险因素有:年龄〉60岁、高剂量、既往有胃肠黏膜痛史、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无合用胃酸抑制剂等。最常见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吲哚美辛.为所调查84份痛例中的55侧患者使用,占65.5%,与其他种类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黏膜损伤的总比例3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药物性胃黏膜损伤亦较常见,需进一步加强认识并发症发生的相关风险,把握好合理用药的原因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与溃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NSAIDs相关的胃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钟雄伟  杨轲 《海南医学》2006,17(6):18-19
目的通过内镜观察探讨胃肠黏膜损伤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关系.方法连续观察了200例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病例.根据是否服用NSAIDs药物将患者分为NSAIDs组(Ⅰ组)及非NSAIDs组(Ⅱ组).结果Ⅰ、Ⅱ组患者分别占47.5%及52.5%(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中>60岁者占79.0%(P<0.001),无症状者占54.3%(P<0.05),胃溃疡占57.1%(P<0.05),溃疡并发出血占11.6%(p<0.01).Ⅰ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是Ⅱ组的7.04倍(x2=6.217,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具有较为特异的临床及胃镜下表现,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而并发相关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14例NSAIDs相关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NSAIDs 相关性肠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伴或不伴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便血者多见;经过服药史的调查,14例均存在 NSAIDs 长期服用史,胃镜下均未发现明显出血灶,结肠镜结果示肠道黏膜糜烂,偶可见出血;停用NSAIDs药后,应用抑酸剂及黏膜保护剂可达到治疗效果。结论:服用NSAIDs能显著增加消化道溃疡患者并发出血的风险,NSAIDs相关肠病症状较为隐匿,具有非特异性,临床诊断在考虑用药史、临床症状和主诉的基础上,应结合胃肠镜、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以帮助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应用广泛,可造成胃肠黏膜的损伤。本文通过综述有关文献资料,总结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损伤的机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止痛、抗炎和降低血小板黏附力作用的药物。据估计全世界每天约有300多万人服用此药,是目前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NSAIDs相关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十分常见,其中胃肠反应占首位,发生率占20%~60%。胃肠屏障是胃肠道抵御各种损害因素的重要防护因子,NSAIDs正是通过消弱胃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机制而发挥其对胃肠黏膜的损害作用的。对胃肠黏膜屏障保护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NSAIDs相关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病的胃镜下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NSAIDs相关性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s相关性胃病胃镜下黏膜损伤率较高,为56.52%;以胃腔内病变为主,占75.00%;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和糜烂.NSAIDs相关性胃病的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药的应用和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结论 NSAIDs相关性胃病胃镜下黏膜损伤率较高,必须行NSAIDs相关治疗时需考虑消化道损伤可能,出现损伤需立即行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抗炎药(ri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已有研究表明NSAIDs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作用机制不明。NSAIDs药物通常抑制环氧化酶2(eyclooxygenase 2,Cox-2)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膝关节急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急性损伤病例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根据膝痛部位取尺泽、内关、曲池、大杼等腧穴,配合膝关节周围腧穴疏通气血。结果:治疗组针刺1次后与对照组服药2h后、3h后膝关节卧床位静息痛,治疗3h后卧位关节活动痛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膝关节损伤疗效肯定,且无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止痛药肾病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肾损害是由于长期滥用上述药物(通常累积剂量超过1~2kg)而引起的肾损害,临床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动态分布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55-155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具有镇痛、抗感染、解热等功能的药物,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据统计,全球大约有5亿人在使用NSAIDs;在我国,NSAIDs的临床应用也十分普遍.同时,NSAIDs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高,本文旨在探讨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廖日斌  潘旻 《医学综述》2011,17(13):2030-2032
随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众多防治NSAIDs相关性胃肠道黏膜损伤的质子泵抑制药物中,埃索美拉唑作为全球第一个单一异构体质子泵抑制剂,以其相对独特的代谢途径,较其他质子泵抑制药物具有高效持久的抑酸效果,药物动力学稳定性高,个体差异小,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16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前1周内是否服用NSAIDs,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有53例(31.36%),两组患者性别、消化道溃疡史、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AIDs组年龄偏大,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胃镜下见弥散性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性糜烂表浅溃疡者更易发生出血(P〈0.05)。结论NSAID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应采取适宜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经急诊内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血前1周内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服NSAIDs组(25例)和非NSAIDs组(8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组患者年龄、出血前消化道症状、心脑血管病史、溃疡、Hp感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认识,提出干预和治疗策略,以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消化道产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田家晖 《中国医疗前沿》2012,(22):26+24-26,24
目的观察老年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损伤的胃镜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将167例我院胃镜下发现的老年性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患者,根据胃镜发现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时是否正在服NSAIDs分为A组77例(服用NSAIDs组)和B组90例(未服用NSAIDs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胃镜下特点。结果 A组患者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所致相关临床表现与胃镜检查结果不一致,A组患者内镜下常伴有较严重的多发、巨大溃疡等,而缺乏典型的胃肠粘膜损伤的上消化道症状。结论长期使用NSAIDs可引起NSAIDs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消化性溃疡、胃肠穿孔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中心卫生院经胃镜确诊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溃疡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维持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临床治疗。根据就诊前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1次/d;对照组jo例口服雷尼替丁150mg,2次/d。2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对比胃镜下粘膜损伤恢复情况及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经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中11例粘膜充血、2例糜烂,无1例溃疡,余患者粘膜恢复正常。对照组18例粘膜充血、4例糜烂、1例溃疡。2组经z。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35.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上,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雷尼替丁,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