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脾肾两虚、痰瘀互结与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目前糖尿病(消渴)致病机理的多样性发展、运用中医理论并通过对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的分析总结,认为糖尿病的形成是由于虚实夹杂多因素所致,其中虚在于脾肾两虚,而实则在于瘀血与痰浊两大类,且脾肾两虚与瘀血、痰浊对糖尿病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兼为病,均将发生的。并提出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是致糖尿病的主要机理,而补肾健脾、化痰活血法则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当今世界医学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在不断的延长,延缓衰老已成为当今人们的首要问题,祖国医学对衰老的机理及抗衰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皮肤衰老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衰老 ,是生命不可避免、难以抗拒 ,但可以延缓的生物学过程。中医认为 ,衰老的机理不外乎正虚邪实 ,以正虚为基础 ,以邪实为主要因素。皮肤作为机体表层器官 ,显示着衰老的整个过程 ,尤其是面部皮肤更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外在体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诸阳之会 ,皆在于面……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心 ,其华在面”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灵枢·五色》及《素问·刺热篇》更是分别把面部的相应部位分属于五脏。由此可见 ,…  相似文献   

6.
脾肾两虚瘀夹理论与衰老机理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钟毅  孙立 《中医杂志》2000,41(6):325-328
中医学认为,衰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肾虚,脾虚可致衰老,瘀血、痰浊亦可致衰老;而补肾法,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法均可延缓衰教练站肾健脾益气是延衰老老的基本途径,活血化痰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方法,但虚实夹杂多因素致衰老更多见,其中“虚”多集中于脾肾两虚,“实”则集中在痰浊与瘀血两大类。脾肾两虚,夹瘀夹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衰老的本质,是衰的主要病机,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论证了补肾健脾益气,因化痰延缓衰  相似文献   

7.
虚实学说对衰老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是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功能衰退和形态的退行性变的过程,表现为五脏中以肾虚和脾虚为主,同时伴有痰瘀互结之标.虚实夹杂是导致衰老的最重要的基本病机,指导临床延缓衰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国庆  郑绍周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8-1919
老年性痴呆的病变部位在脑,其发病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但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脾胃虚弱与老年性痴呆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痴呆是指发生在老年期,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性疾病.它是一种大脑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具体表现为认知、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及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长期以来,有许多医家在探讨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并提出了各种学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脑,与五脏关系密切,病机以髓减脑消、五脏气血阴阳虚损为本,痰浊、血瘀阻塞脑窍为标。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67-969
总结导师崔云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经验。从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出发,本病发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是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瘀血、痰浊,并阻于络脉,气血不能畅通,筋脉肌肤失养所致。将本病分期论治,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中期以肝肾阴虚、痰瘀阻络为主,晚期以脾肾两虚、寒凝血瘀为主;治疗大法早期补气养阴,中期补益肝肾、活血化痰通络,晚期健脾补肾、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治法,应贯穿病变始终。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思路,2型糖尿病近似中医的消瘅病,其病机以脾肾亏虚、痰瘀湿阻居多,补中肾气汤治疗此类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心肌病与气虚、血瘀、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瘀痰论治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糖尿病心肌病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阴虚、痰浊、瘀血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肾阳虚证DNA消减文库。方法:选择汉族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的DM患者以及正常人做对照组,进行正向和反向消减杂交。用RsaⅠ酶切用硅胶法抽提基因组DNA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分别连接两种不同的接头,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PCR产物与U/A载体连接,经蓝白斑筛选及菌液PCR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DM肾阳虚证DNA消减文库。结果:用SSH方法筛选出DM肾阳虚证的差异DNA片段,经克隆及PCR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从而成功地构建了DM肾阳虚证的DNA消减文库。结论:SSH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差异DNA片段以构建DM肾阳虚证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克隆DM肾阳虚证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瘀、浊、热三种病邪与本病之间关系密切,在治疗中结合瘀、浊、热三种因素进行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疗效,故将本病与瘀、浊、热三种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评估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 0 1 3年5月—2 0 1 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 2 2例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金水宝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8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肾气虚兼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加味参苓白术散颗粒治疗效果显著,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季向东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71-2373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益智汤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根据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评分标准,选择轻度(即边缘状态)的61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1例给予自拟补肾祛瘀益智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HDS、记忆商(MQ)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83.9%、5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量表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MMSE、HDS、MQ积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祛瘀益智汤对肾阴亏虚、痰瘀阻络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7.
痰瘀与糖尿病肾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瘀与糖尿病肾病(DN)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糖尿病慢性病程中,痰、瘀之邪一经形成,即可交互为患,并可与气阴两虚这一基本病机互为因果,使病情呈恶性循环式加重。在DN治疗中针对痰浊、瘀血的相应治法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冠心病本虚标实证型分布特征及其与病程、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9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病程、年龄等资料。结果:本虚证集中分布为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4证,其糖尿病平均病程按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平均年龄按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阳虚组较其余3组差异显著(P≤0.05)。标实证集中分布为寒凝、痰浊、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浊血瘀6证,各证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由气虚向阳虚发展;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且贯穿疾病始末。提示临床治疗应益气温阳以扶正,活瘀化痰以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