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可分为免疫性和骨髓生成障碍性二类。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发病机理 药物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机理有三:①抗体吸附于药物-血小板复合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多,停药易反复,致长期疗效不甚满意。余惠平教授从事儿科临床近30余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受新安医学“固本培元、调理脾肾”学术思想的启发,于继承中加以创新,创立扶正解毒法治疗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减少而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内脏等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甚为常见。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是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别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主要实验指标 ,其阳性率较高。但在某些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亦可出现PAIg增高现象 [1 ] 。而血清血小板抗体 (SPBIg)虽阳性率相对较低 ,但特异性较高。我们 1997年 6月~ 1999年 6月将 PAIg与 SPBIg联合测定 ,可提高本病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 ,有助于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 0例中男 16例 ,女34例 ,年龄 4~ 6 5岁 ,平均年龄 2 9.3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  相似文献   

5.
于栋丽 《疑难病杂志》2009,8(2):114-11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约为6.6%~11.6%,血小板在正常妊娠期约有10%的生理件下降,病理情况包括妊娠期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重度子痫前期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还有很少部分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及药物等引起。现将2003年7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34例PAT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1定义及历史沿革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原先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近年,国际ITP工作组[1]建议将其定名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 penia),保留原缩写ITP。此病名明确了原发ITP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原发ITP患者不一定都有紫  相似文献   

7.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可以分为两型,I型是非免疫性的,引起短暂的血小板减少,Ⅱ型与免疫有关,导致严重的血小板低下,并且对于重复使用肝素的患者还易并发血栓和出血,造成肢体的严重损害甚至致命。HIT的防治主要通过严密的病情监测和用一定的药物替代肝素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伴发抑郁状况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187例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抑郁评定,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从性别、年龄、病程、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发生抑郁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为42.8%,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和不同经济状况之间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液科医师应加强对患者合并抑郁情绪的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减少血小板破坏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疗的主要目的,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可模拟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功能,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在临床试验中,TPO-RA不仅能够提升血小板计数,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优势。随着TPO-RA新药的不断研发,以艾曲泊帕为代表的TPO-RA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TPO-RA因起效时间短及以口服为主的给药途径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其或能弥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药物的不足。本文主要围绕TPO-RA的药效学、不良反应及其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PO-RA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应用肝素制剂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原因。方法:选取接受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97例,男120例,女77例。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进行HIT抗体及凝血功能等检测。结果:应用肝素制剂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2例,发病率11.2%。死亡率在血小板减少症组13.6%(3/22)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0.57%(1/175,P〈0.01)。2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6例;非HIT16例,考虑为非免疫性HIT,即I型HI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等。结论:应用肝素制剂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并不低,需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在除外其它原因后应考虑是否存在HIT。  相似文献   

11.
毛丹  周泽平  张铀 《重庆医学》2014,(27):3641-3643
目的:观察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10例,使用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方法治疗(第1天使用环磷酰胺0.3~1.0 g/m2,之后每10天1次,共使用1~3次;小剂量环孢素2mg·kg -1·d-1,持续2~3年后减停;小剂量硫唑嘌呤2mg·kg -1·d-1,持续2~3年后减停),每月门诊随访,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总有效率50%,起效相对较快,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可作为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 ,病情凶险 ,需及时正确处置。现将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 5 7例病儿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 7例病儿中 ,男 35例 ,女 2 2例 ;足月儿 36例 ,早产儿2 1例。所有病儿血小板均 <10 0× 10 9/L ,做相应特异性检查确诊[1] 。临床出现皮肤出血点 5 0例 ,消化道出血 15例 ,呼吸道出血 10例 ,颅内出血 6例 ,泌尿道出血 1例。1.2 病因本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例 ,其中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例 ,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例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1例 ;巨大血管瘤致血小板减少症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和苏州大学附一院门诊及住院的4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单用常规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40 mg·d-1,连用4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口服。分别在治疗2周及半年后观察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观察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首届全国名中医贾六金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证经验。贾六金教授立足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认为邪毒外侵化热、迫血妄行为主要病机,离经之血必留瘀,即"热、虚、瘀"为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着眼点,拟扶正祛邪,清补同施为治则,以清散余邪,补血养血,活血止血之法,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伟丽  朱宁  丁健 《浙江医学》2017,39(21):1913-191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医生对EDTA-PTCP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多肌炎合并EDTA-PTCP患者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EDTA-PTC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可能的病因,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EDTA-PTCP诊断明确,临床发生率不高,但容易误诊、漏诊。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病因上除了最常见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外,应考虑到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注意观察血常规中白细胞的散点图、血小板的直方图、行血涂片镜检,可以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7.
李冰心 《疑难病杂志》2008,7(6):371-371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为药源性血液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药物被认为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最重要的原因。现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临床发现的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5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摘 要]CD36蛋白在人体中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CD36基因表达缺失者如通过输
血、移植或妊娠等途径接触CD36抗原,则可能产生CD36同种抗体,导致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输注无效甚至发生输血反应。本文作者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和人群CD36基因缺失频率和相关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CD36基因突变、抗原及抗体检测方法。
  相似文献   

19.
庄万传 《安徽医学》2010,31(10):1272-127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被国际ITP工作组正式统一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仍简称ITP。本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致其数目减少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致血小板短暂或持久减少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皮呋黏膜瘀点、瘀斑、月经量多、尿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及其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LT)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5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与PLT呈负相关。结论不同病因的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水平不同,PLT是TPO水平重要的反馈调节因素之一。TPO的检测有助于临时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