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精神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及人格因素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职业倦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73名精神专科医院护士和139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抽样测试研究.结果 ①专科医院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差异不明显,含情感衰竭维度(F=-0.028,P>0.05),去人格化维度(F=1.750,P>0.05),成就感维度(F=-1.546,P>0.05);②专科医院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的职业压力差异显著(F=1.494,P<0.001);专科医院护士与综合医院护士的人格特征有差异,专科医院护士在精神质与情绪稳定性2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综合医院护士,且差异显著(分别为P<0.01、P<0.05).结论 精神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感尽管差异不明显,但是专科医院护士的压力更大,情绪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层官兵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基层官兵1550人,运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采集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①职业压力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及成就感、躯体化、人际关系、消极怠工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454~0.522,P<0.01),与自我评价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14,P<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职业压力总分、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069~0.592,P<0.01);②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职业压力在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各因子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路径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40,P=0.000),对职业压力也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60,P=0.000);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37,P=0.000).结论 职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减少职业压力而降低职业倦怠水平,职业压力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调查目前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贵州省贵阳市多所医院173名护士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精神科护士的情感枯竭程度中等,冷漠程度较高,职业效能感较高。②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荆州地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护士压力源问卷(NJSQ)、自尊量表(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工作倦怠量表(N-MBI)对224名在职精神科护士和200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护士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①精神科护士所受工作压力整体水平与综合医院护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职业倦怠状况较综合医院护士高(t=3.43,P0.05);②个人月收入越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病房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门诊;工作职称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③职业倦怠量表中情绪耗竭、去人格化维度与护士工作压力源5个方面均存正相关,而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④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护士工作的总压力源对情绪衰竭、工作冷漠感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均具有预测作用;个人月收入和职称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2个维度均具有预测作用;岗位对情绪衰竭有预测作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对工作冷漠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护理工作压力源及个人因素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具有预测作用,改善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工作职业倦怠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而提供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 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问卷(MBI)、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EPQ),对某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临床一线80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低于综合医院护士(P<0.01),去人格化倾向高于综合医院护士(P<0.05);情感耗竭同EPQ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r=0.543,P<0.01);个人成就感与神经质呈负相关(r=-0.321,P<0.05);性别、工龄与职业倦怠未构成显著差异性.结论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较综合医院护士低且受个性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护士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情况做探讨,揭示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对唐山市3家医院的200名护士,运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8份。使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结果①护士的职业倦怠整体水平较高;②护士的年龄、人事关系等人口学变量对其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护士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r=0.415,P<0.01)。结论唐山护士工作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目前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表和职业倦怠问卷(MBI)对我院154名护士进行测试。结果①154名精神科护士在情感耗竭维度上处于中高水平为70.83%;去人格化程度较轻仅31.08%的调查对象处于中高水平;个人成就感低下维度上处于中高水平为76.57%;②男性精神科护士个人成就感低下维度显著高于女性精神科护士(t=-3.52,P<0.01);情感耗竭维度精神科护士男性显著高于女性(t=2.23,P<0.05);③倒班精神科护士情感耗竭维度显著高于不倒班精神科护士(t=-2.14,P<0.05);去人格化维度上精神科护士倒班显著高于不倒班的(t=-2.85,P<0.01);④不同护龄精神科护士在情感耗竭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5,61,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护龄11~15年、16~20年明显高于其他护龄阶段;⑤不同职称的精神科护士在情感耗竭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4.36,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倒班、护龄、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源和自我控制的特点,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9名精神科护士和67名非精神科的普通内科病房护士,均接受护士职业压力源与自我控制量表调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差异,并对研究组职业压力源和自我控制程度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1研究组职业压力源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5项的压力源分别是:工作环境差、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病人不合作、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工作量太大;2在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维度上,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要高于非精神科的普通内科病房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84,3.409,4.441;P0.05或0.01)。护理专业与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维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282,0.090;P均0.05);3与非精神科的普通内科病房护士相比,精神科更善于自我控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24,P0.05);4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源不同维度均与自我控制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其中,管理及人际关系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性正相关(r=0.222,P0.05)。结论:与普通内科病房护士相比,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更大,自我控制更强,有必要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并探究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HSS)、主观幸福感测定量表(Subjective Well—Being,SWB)对烟台、威海某3所医院26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总分及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492,-0.385;P0.01),与消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1)。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倦怠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处于中度倦怠水平,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学历、职称、护龄、月收入等因素对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职业倦怠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倦怠状况及二者间关系。方法:对47名精神科男护士和53名女护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科男护士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和饮食睡眠因子得分均高于女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3.707,P0.05);(2)精神科男护士在去人格化上的得分高于女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34);在职业效能上的得分低于女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8,P=0.004);(3)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和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394~0.653,P0.01);去人格化除敌对因子外,与SCL-90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0~0.496,P0.05);职业效能与SCL-90总分、人际关系障碍、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365~-0.427,P0.05)。结论:精神科男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护士,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女护士;男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分布情况和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为防控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对西安市二级及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347名医务人员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工作倦怠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情感衰竭(20.50±7.60)分,人格解体(9.93±4.94)分,成就感降低(24.65±6.04)分。倦怠检出率:轻度倦怠162人(46.69%),中度倦怠131人(37.75%),重度倦怠42人(12.10%)。男性在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女性(t=-2.99,P0.05);各年龄段间人格解体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1,P0.01);护士在情感衰竭(F=3.49,P0.01)、人格解体维度(F=4.22,P0.01)得分与医生和医技人员有统计学意义。医生客观支持得分与护士、医技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P0.01),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与人格解体呈显著负相关(r=-0.16~-0.22,P0.01),与成就感降低呈显著正相关(r=0.18~0.22,P0.01)。结论:精神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显著,男性和护理人员突出,需要增加社会支持以改善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情况。  相似文献   

12.
医生及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医生及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护士486人,医生161人,施测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医生和护士在成就感、躯体化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142和5.263,P=0.033和0.000);影响医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付出与回报满意度、性别、独生子女,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付出与回报满意度和受教育程度。结论医生和护士职业倦怠状况不同,护士群体较容易出现成就感和躯体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承诺与职业压力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承诺量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唐山市2个医院的1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职业承诺与职业压力的在继续承诺(F=9.274,P<0.001)、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的问题(F=5.975,P<0.01)2个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不同婚姻状态的护士在继续承诺(t=-4.307,P<0.001)、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的问题(t=-2.619,P<0.05)、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t=-2.666,P<0.01)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医院护士在职业承诺方面,规范承诺(t=-2.047,P<0.05)维度存在差异,在职业压力方面,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的问题(t=-2.120,P<0.05)维度存在差异;④护士的职业承诺与职业压力源成负相关(P<0.01)。结论护士的职业承诺程度高,护士的职业压力水平低。应从护士职业承诺与职业压力的关系考虑制定策略提高护士的职业承诺程度,降低护士的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杨慧  肖瑶 《医学信息》2019,(11):134-137
目的 调查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感与隐性缺勤的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在职18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体一般资料、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斯坦福隐性缺勤问卷(SPS-6),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总分为(63.94±14.50)分,各维度得分依次为情感衰竭(24.61±9.13)分,去人格化(7.34±7.32)分,个人成就(31.87±5.34)分,SPS-6量表总分为(17.25±3.15)分,隐性缺勤与职业倦怠、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r=0.235~0.453,P均<0.05),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r=-0.473,P<0.05)。结论 职业倦怠是影响手术室护士隐性缺勤的因素,随着职业倦怠程度的增加,隐性缺勤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职业倦怠问卷和SCL-90对5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教师职业压力各因子和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均高于2.5分;除了偏执、精神病性之外,被试在SCL-90各分量表上的因子分≥3的人数比例均高于4%,男女教师在人际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在除躯体化外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压力的人际关系因子和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显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间分别存在间接和直接的因果关系。结论:教师职业压力比较大、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银行员工的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 (MBI-GS)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 (OSI- 2 )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对 135名银行员工进行调查。结果 :( 1)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 ;行政级别影响员工的职业倦怠。 ( 2 )工作负荷对情绪衰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角色模糊、人际关系对玩世不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职业效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日常烦扰、管理角色对职业效能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不同来源的压力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医院在职护士职业获益感、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采用正念减压疗法(MBSR)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10月某院8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职业获益感量表(NPPBS)、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然后按照MBSR训练方案干预8周并再次评估.结果:护士 MBI-HSS量表情绪衰竭(t = 20.668,P<0.001)、去人格化(t = 7.042,P<0.001)和个人成就感(t = 2.442,PP<0.05)评分均高于Maslach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士 SCL-90量表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性评分及总分(t = 5.103,3.514,4.309,6.357,3.673;P<0.001)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BSR干预后护士 NPPBS量表正向职业感知、良好护患关系、亲友认同、团队归属感、自身成长评分及总分(t= 14.113,10.320,10.318,3.355,16.912,25.040;P<0.001)均明显升高;MBSR 干预后护士 MBI-HSS 量表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t = 20.717,20.140;P<0.001)评分均明显降低,亲友认同(t = 18.790,P<0.001)评分明显升高;MBSR干预后护士 SCL-90量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精神病性评分以及总分(t =4.413,4.070,2.746,5.250,4.583,3.716,3.347,7.122,26.911;P<0.001)均明显降低.结论:MBSR 训练有助于护士提升职业获益感,缓解职业懈怠,对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和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杭州地区护士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方法:采用中文版MBI量表对杭州地区省、市和区级医院的132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同科室及不同医院类型之间的护士在职业倦怠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一般健康问卷(GHQ)≥4作为参照标准计算不同维度高危险组的划界分,结果显示,41.4%护士情感衰竭程度比较严重、34.5%护士去人格化程度比较严重,44.6%的护士个人成就感较低。其中,13.9%的护士在三个维度上同时存在严重症状。结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程度严重,在加强预防和矫治研究时,还应考虑组织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正念压力管理短训课程(MBSS)干预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选取某精神专科医院护士56名,随机分为干预组(n=27)和对照组(n=29),干预组参加2天MBSS集训和1个月的课后自主训练,对照组在研究期间内不做干预。在基线、2天集训后、1个月自主训练后3个访视点对两组进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通用职业倦怠问卷(MBI)、抑郁-焦虑-压力问卷(DASS)测评。结果:干预组在2天集训后、1个月自主训练后的MAAS得分均高于基线,而MBI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DASS焦虑分量表得分低于基线(均P<0.01)。对照组MAAS得分在3个访视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BI、DASS得分在3个访视点有所升高(均P<0.05)。结论:对精神科临床护士实施MBSS课程的定式训练,可以降低职业倦怠和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在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方面的效果,降低医护人员负性情绪体验,有效预防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方法:选取潍坊市某中医院124名医护人员,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职业倦怠量表(MBI-HS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选取量表高分端的27%中的2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成10人的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干预,10人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结果:实验组被试在CPSS总分、紧张感、失控感、MBI-HSS总分、情绪疲惫感、工作冷漠感、负性情绪水平维度上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4.58,3.58,4.92,5.60,3.34,8.17;P0.01);无工作成就感、正性情绪维度上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t=-4.58,P0.01)。对照组被试在3个量表的各个维度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改善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