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药学工作者提供可自动进行多功能数据分析、查询及输入数据简便的血药浓度监测系统(BDCMS程序)。方法BDCMS程序用VISUALBASIC5.0开发,在WIN95操作系统上运行,对我院26个月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所测定血药浓度数据运用BDCMS程序分析。结果2026次血药浓度监测中,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占63.8%,低于有效血药浓度占24.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占12.1%;各年龄组段0~14岁、14~40岁、40~65岁、65~100岁的正常值比例分别为49.6%,71.8%,60.0%和52.0%,正常值次数经卡方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DCMS程序是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非常实用的工具,开展血药浓度监测是必要的,特别是少儿、老年人及肾移植术后0~3个月的环孢素A的监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苯妥英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苯妥英血药浓度进行分析。方法:对1989年11月至1996年11月间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苯妥英血药浓度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在监测的15888份样本中,血药浓度低于10μg·ml-1占80.89%,高于20μg·ml-1的占4.77%,在有效血药浓度10~20μg·ml-1范围内仅占14.34%。结论:监测苯妥英血药浓度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洁 《广东药学》2002,12(3):33-34
目的:了解我院茶碱临床使用和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9例共51例次茶碱血药谷浓度监测病例资料。结果:(1)茶碱血药谷浓度在5μg/ml以上开始起效,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谷浓度≥15μg/ml的病例。(2)51例次中,有5例次(9.8%)茶碱血药谷浓度大于20.0μg/ml,16次(31.4%)茶碱血药谷浓度小于5.0μg/ml。(3)监测的51例次中,以伍用影响茶碱血药浓度药物后监测为主(43.1%)。换用茶碱制剂及危急情况静脉用药大多未能及时监测。(4)51例次中,只有35例按监测要求进行。(5)51例次中剂量-血药浓度有良好相关性的有27例,剂量-血药浓度相关性较差的有8例。结论:茶碱血药浓度、药效和不良反应是有确切的内在联系,但茶碱俱本差异较大,应加强茶碱的常规监测,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苯妥英治疗癫痫过程中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以指导个体化用药。方法: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71例次癫痫患进行苯妥英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有效70.4%,其中浓度在10-20μg/mL范围内占30%;疗效不足14.1%;无效4.2%;中毒11.3%。结论:苯妥英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MIT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50例患者的79例次m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8~2.2ng·ml^-1内的共40例次,占50.63%;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8ng·ml^-1)的18例次,占22.79%;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2ng·ml^-1的21例次,占26.58%。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兀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说明本院应用地高辛基本合理。对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地高辛剂量。  相似文献   

6.
李霞阳 《中国药师》2011,14(5):708-710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eB)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其有效血药浓度。方法:13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3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PB负荷治疗。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治疗组患儿PB血药浓度。结果:治疗组患儿有44例(65.67%)PB达到15~40μg·ml^-1的有效浓度范围,临床有效率达86.36%(39/44),其中PB血药浓度为25~40μg·ml^-1患儿的有效率达96.30%(26/27)。治疗组总有效率(85.1%)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PB负荷治疗HIE方案基本合理,效果优于常规治疗。PB血药浓度25~40μg·ml^-1时治疗HIE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7.
24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244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44例次地高辛质量浓度测定值在0.8~2.0μg·L^-1共156例次,占63.94%,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8μg·L^-1)的50例次,占20.49%,高于治疗浓度范围上限(〉2.0μg·L^-1)38例次,占15.57%。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给药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对我科1992年至1997年收治的43例肝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复习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显.一册资料:43例病人其中男性37例(86.05%),女性6例(13.95%)。年龄35-65岁,平均52岁,其中<40岁9例(20.9%),41-50岁10例(23.25%),sl一60岁15例(34.88%),>61岁9例(20.9%)。37例男性病人中藏族占24例(64.86%),汉族13例(35.14%);6例女性病人藏汉各占3例。43例病人中单纯酒精性肝硬化8例占我科同期收治各种肝硬化病人总数的18.6%,其中藏族6例占75%;酒精会并病毒性肝硬化7例占1628%,其中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药学工作者提供可自动建立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EBDCR)、自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查询及输入数据简便的治疗药物监测信息软件 (TDMIS)。方法 :TDMIS程序用VISUALBASIC 5 .0开发 ,在WIN95操作系统上运行 ;对我院 2 6个月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所测定 2 0 2 6次血药浓度数据运用TDMIS程序分析并建立环孢素A(CsA)的理想治疗窗。结果 :TD MIS程序可在检索表的提示下选择性自动录入数据、具有多功能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和建立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功能 ;0~ 3,3~ 6 ,6~ 12 ,12~ 2 4个月肾移植患者的CsA的EBDCR分别为 2 5 0~ 810 ,2 2 0~ 70 0 ,16 0~ 44 0 ,130~ 315ng·ml-1。结论 :TD MIS程序是开展治疗药物监测 (TDM)工作非常实用的工具 ,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尤其对男性、少儿、老年人及肾移植术后 0~ 3个月的CsA的监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356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结果:356例确诊为癫痫(EP)患者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中,有63.48%在治疗范围内,22.19%血药浓度偏低,14.33%血药浓度偏高。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有效范围窄,个体差异大,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对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异烟肼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烟肼的血药浓度,3—5mg/L为血药浓度有效范围。结果:监测231例,3~5mg/L的51例(22.08%),低于3mg/L的146例(63.2%),高于5mg/L的34例(14.72%)。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对异烟肼临床调整用药剂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的36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初产妇18例,经产妇2例。有人工流产史4例(20%)。20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0.65%(20/3044),占同期产后出血病例的10.2%(20/196)。20例中伴重度贫血14例(70%),伴失血性休克8例(40%)。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癫痫患者的342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法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对173例患者的342例次血药浓度进行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342例次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中,测定值在50~100μg/ml的有150例次(占43.86%),〈50μg/ml的有159例次(占46.49%),〉100μg/ml的有33例次(占9.65%)。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对丙戊酸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的结果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丹  韩静静  顾剑  吴杰  宋金春  李荣凌 《安徽医药》2015,19(10):2026-2028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探讨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对该院门诊和住院部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的1162例/次中,588例/次(50.60%)血药浓度位于50~100 mg·L -1,359例/次(30.90%)<50 mg·L -1,215例/次(18.50%)>100 mg·L -1。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及合并用药相关(P <0.05)。结论应加强和重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并实施个体化给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2007年~2011年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探讨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55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的89侧/次中,70例/次(78.65%)位于4-12μg·mL^-1,18,例/次(20.23%)〈4μg·mL^-1,1例/次(1.12%)〉12μg·mL^-1;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性别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年龄、联合用药对血药浓度影响显著(P〈0.05)。结论:加强和重视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他可莫司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患者他可莫司(FK506)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对206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其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为206例肾移植患者监测了1732例次FK506血药浓度,其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917例次,占52.9%;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有649例次,占37.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有166例次,占9.6%。结论:为用药安全有效,应监测FK506血药浓度,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我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的10606例次环孢素治疗药物监测(TDM)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1888例患者10606次符合入选条件的环孢素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仅占40.3%;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为1、2、3以及超过10次者分别占总人数的29.2%、13.7%、8.9%、14.8%;在监测次数为3次~5次的患者中,第1、2、3、4、5次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人数的38.2%、43.8%、45.9%、40.4%、33.9%。结论环孢素的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大.及时监测患者的环孢素血药浓度,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但目前监测次数偏少,达标情况不理想,即使监测多次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可能与环孢索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郑义通 《江苏医药》1997,23(4):292-29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脏器损害的风湿性疾病,心脏受累常见。本文分析82例住院SLE患者的心脏表现,旨在提高对SLE的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自我院内科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住院SLE患者82例,符合1987年上海风湿病学会提出的SLE诊断标准,并除外其他心血管疾病。男10例,女72例,年龄13~66岁,平均35.0岁,其中20~40岁的女性患者54例(65.9%)。病程2个月~14年不等,平均2.1年。本组发生心脏受累表现65例,占79.3%。心悸22例(26.8%)、胸闷13例(15.9%)、气促11例(13.4%)、心脏扩大12例(14.…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患者对治疗药物监测及所服用药物的认知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来我院治疗药物监测中心的门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96.2%。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好。76.0%的患者认为治疗药物监测在就医过程中对疾病的防治很重要。患者希望通过医生及治疗药物监测人员了解血药浓度知识的分别占54.0%、44.0%;希望通过发放科普知识小册子和面对面方式获取治疗药物监测知识的分别占42.0%、40.0%。结论:治疗药物监测人员应面对患者开展工作,将患者的需要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患者对治疗药物监测的了解,促进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詹峰 《中国药师》2020,(2):299-302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对117例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谷浓度和峰浓度区间患者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统计各浓度区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117例患者中,去甲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处于有效范围(10~20μg·ml-1)的占29. 06%(34/117),处于有效峰浓度范围(20~40μg·ml-1)的占67. 52%(79/117)。平均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人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 05),>75岁患者的血药谷浓度>20μg·ml-1和峰浓度>40μg·ml-1比例显著高于<60岁组和60~75岁组(P<0. 05)。不同性别患者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1组和Ccr 40~60 ml·min-1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Ccr≥60 ml·min-1组(P<0. 05),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 53%(17/117),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14例,很可能2例,可能1例。结论: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影响显著,应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特别应加强75岁以上老年人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