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男,28岁,已婚,农民,河南信阳人。自诉2003年10月初起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左右,伴盗汗,无咳嗽、畏寒、寒战、腹痛、腹泻。既往有单采血浆供血史,检验抗-HIV(+),并经河南省CDC确证试验(+)。用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抗病毒治疗。自2004年4月起,病人因间断发热半年余,体温升高至39℃,并在颈部出现数个半球型丘疹,表面蜡样光泽,不伴痛痒,双侧颈部均可扪及3-4个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口腔黏膜上腭部位出现一白色点状溃疡。 相似文献
5.
6.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Liao X Ran Y Chen H Meng W Xiang B Kang M Xiong Z Zhuang J Peng X Deng C Li G Li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25-32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晚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患者为41岁男性,持续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1年余,1个月前因出现头痛症状而住院治疗。脑脊液检查提示脑压及蛋白均明显升高,并高于正常值。头颅CT提示两侧额叶低密度灶,轻度脑积水。初始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给予抗结核及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疗效欠佳而自动出院。出院后脑脊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可引起致命的系统性真菌病,以前在人类感染性疾病谱中是一个较为罕见的的病原体,但现在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最常见部位是皮肤、肺脏和内皮网状系统,包括骨髓、淋巴结、肝脏和脾脏,但中枢神经系统罕见。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8例艾滋病(AIDS)并发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均为本院2006年2月-2007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大部分患者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复杂,有高热、寒战、进行性消瘦、贫血、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肝、脾肿大,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等. 相似文献
9.
氟康唑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小结2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经血和骨髓培养证实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氟康唑0.2,2次/d,iv;联合5-FU 0.1,3次/d。结果 1例治疗1wk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另1例治疗2wk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结论 氟康唑和5-FU联合治疗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小白鼠肝脏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生孢子5×106个从尾静脉接种到A组(BALB/C)和B组(BALB/Cnu/nuSIC)小白鼠体内,然后按时间依次处死,取其肝脏,用病理组织学及电镜的方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A组和B组变化十分相似,均表现为枯否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肉芽肿的形成。但随着感染的进一步发展,A组和B组变化十分悬殊。A组肉芽肿逐渐减少,几乎消失。B组肉芽肿继续增多,几乎占据整个肝脏。这是因为吞噬孢子的巨噬细胞能否真正杀死真菌,还要依赖于小白鼠的免疫状态,特别是细胞免疫,即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相关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了解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血/骨髓培养确证的18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全部给予伏立康唑规范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8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小于50copies/μl,以反复发热、乏力、咳嗽、消瘦、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用伏立康唑治疗14d后,有效6例(33.3%),显效7例(38.9%),无效5例(27.8%),总有效率72.2%。治疗28d时,有效11例(61.1%),显效3例(16.7%),无效4例(22.2%),总有效率77.8%。治疗后TB疗前-疗后为(12.68±20.74)μmol/L(P=0.02)、ALT疗前-疗后(20.80±35.17)U/L(P=0.02)、AST疗前-疗后(86.01±110.07)U/L(P<0.01),三个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疗前-疗后(0.497μmol/L,P=0.62)、BUN疗前-疗后(0.631mmol/L,P=0.53)、K+疗前-疗后[(0.15±0.90)mmol/L,P=0.49],三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伏立康唑治疗AIDS合并PSM疗效较确切,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少,可达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患儿体内所感染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并用E-test法测定该菌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6株PM的酵母相(yeast)对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3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瑞氏染色可见菌体呈圆形、椭圆型或腊肠样,大小不一,直径2~8μm,胞壁染紫色且清楚连续,在腊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该菌37℃酵母相时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范围分别为0.002~0.016μg/mL、0.012~0.125μg/mL、0.032~0.380μg/mL、1.500~6.000μg/mL、0.047~2.000μg/mL,对酮康唑、5-氟胞嘧啶出现耐药株各1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株2株。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和骨髓及外周血发现的真菌孢子对该菌有诊断价值,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为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的制备方法,并评价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来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价值。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每组20只。马尔尼菲青霉菌组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白色念珠菌组感染白色念珠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按真菌抗原提取法制备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并进行部分改良,用Lowry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的含量;将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内注射于3组新西兰大白兔耳部内侧皮肤,并于注射后24、48、60h观察皮肤红肿反应。结果获得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原液纯度高,特异性好;抗原效价测定结果显示马尔尼菲青霉菌素中纯蛋白衍生物含量为68mg·L-1,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各时间点皮肤红肿反应平均直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未出现皮肤反应。注射后24h,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皮肤红肿反应全部为阳性,白色念珠菌组有2只为阳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对真菌抗原提取法进行部分改良可获得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素;马尔尼菲青霉菌素皮肤试验方法简便,结果稳定,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 case repor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nicillium marneffei(P.marneffei) is a facultative intracellular pathogen and the only therrmally dimorphic fugus. This fungal intection is cormmonly found in Southeast Asia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建立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方法,以期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方法 采用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联合六胺银染色对4例非AIDS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活检组织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殊染色,分析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特点.结果 患者均为广东本地居民,属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除1例有发热外,临床上未见以发热、失重、贫血、白细胞增高为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症状以及多器官损害症状.HE染色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为肉芽肿型和化脓型.病变组织经PAS染色与六胺银染色后,在油镜下增生的泡沫状巨噬细胞胞浆内,呈现大量红色或黑色的卵圆形及腊肠状酵母样青霉菌孢子,无荚膜,在腊肠状菌体中可见马尔尼菲青霉菌特有的裂殖时出现的横隔膜.结论 PAS联合六胺银染色清晰显示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结构和形态,结合病理组织学特点、中国南方地区生活或旅游史,可以快速诊断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以及疾病转归.结果 临床表现为发热10例、体重下降8例、皮疹7例、咳嗽6例、淋巴结肿大7例、肝脾肿大7例.11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50个/μl.马尔尼菲青霉菌血培养阳性6例,皮肤活检或皮损渗液培养阳性3例,骨髓培养阳性3例,肠黏膜活检培养阳性1例,腹水培养阳性1例,痰培养阳性1例,培养阳性时间2~7 d.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8例,伊曲康唑单药治疗2例,1例未抗真菌治疗.最终治愈9例,死亡2例.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发热、消瘦、皮疹、咳嗽、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好发于既往有该菌流行地区旅居史的AIDS晚期患者,皮肤活检及骨髓培养阳性率高达100%.两性霉素B是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好疗效,但如延误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诊断并治疗1例由咽拭子发现的非HIV感染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罕见病例.方法 收集患者咽拭子及痰液行真菌培养,采集患者肿大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真菌孢子DNA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给予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结果 咽拭子及痰液双相真菌培养均有菌落生长:25 ℃呈青霉相,产生红葡萄酒色素,光镜下见典型帚状枝;37 ℃呈酵母相,光镜下见椭圆形及腊肠形酵母样菌体.淋巴结组织PAS染色示腊肠状的菌体相互黏集呈葡萄状外观,中间有横隔.菌种分子鉴定与GenBank中马尔尼菲青霉基因完全一致.确诊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给予两性霉素B以及伊曲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对于某些原因不明发热、伴广泛肺部炎性浸润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者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注意作真菌学的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中,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35.5±11.0)岁,仅1例病人病变局限在肺部,其余均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肺为主要受累器官之一,100%病人有发烧和咳嗽,22%有气促,80%有贫血,70%有明显消瘦,53%有淋巴结病,所有病例胸片均有异常改变,然而以上表现均无明显特征,也可见于其它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一种更具特征性的表现为皮损(75%),最常见为中心坏死凹陷的丘疹,89%的病人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为阳性,所有病例口吐痰培养均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分析:100%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敏感,88%对氟康唑敏感,30%对酮康唑敏感。治疗转归:90%治疗后胸片示炎症完全吸收或好转。89%病例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CD4/CD8为0~0.5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阳性率高,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