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阳虚辨     
历代中医文献中少论肝阳虚证.目前大、中专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教材中也缺少记述,有的也只是在补充阐发中兼带述及.通过寻求肝阳虚证确立的依据,包括理论文献论述和肝阳虚证的诊断、治疗立法及其疗效依据,以求证肝阳虚证确立.  相似文献   

2.
医家对肝虚之辨治,多提及阴虚血虚,肝阳虚多被忽略.周仲瑛教授认为,肝阳虚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临证治疗肝胆疾病,只要辨证准确,应用温阳药后,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肝阳理论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5.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中医教科书及历代文献论述肝阳上亢较多,较少提及肝阳虚。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认为,无论从阴阳的普遍性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肝阳虚都是客观存在的。如能制订出肝阳虚证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和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肝气虚是指肝气升发之力不足,温煦、调畅之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而肝阳虚则是在肝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发生肝阳渐衰之证。此二证在历代医典中已有收录,并阐述了其证候表现及其治法。然而,自宋金元时期之后,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影响,后世医家鲜有人知晓肝气虚及肝阳虚,并将肝病的病机常归结于"肝常有余"、"肝无补法"等。直至近代,张锡纯在其医案中明确记载肝气虚之证,并将之应用于临床,进而提出  相似文献   

9.
从《内经》相关条文探讨肝气虚及肝阳虚的病因病机、证侯表现、治法及选药特点,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履犯寒邪、情志不遂致使肝气不升,温煦不足是导致肝气虚及肝阳虚的主要病因病机,其具有不耐疲劳、情志低沉、多梦善恐为主要的症候特征,并提倡以酸温、辛温之药调补肝气,助阳升腾的选药特点。  相似文献   

10.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尚未引起医家重视。肝虚方症.多立肝阴虚、肝血虚.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体阴用阳、内寄相火、闭、气)易亢进,阴(血)易亏损。如朱丹溪在《将致余论》载:“阳有余.阴不8”。然而.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中并非罕(.兹将再对w气虚、肝阳虚的浮浅认识.参考他人之见.加以叙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前帝内经。已入了关于“肝气虚’他论述。。李问·卜古工舆论日:“丈夫七八气表.筋J一主动、”《灵枢·乍伸篇》云:“肝气虚叫D.实则怒。”近代名医面铺周在《蒲辅用医疗…  相似文献   

11.
温补肝阳法临证验案选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虚证,一般仅指肝血虚或肝阴虚,对于肝阳虚证,历代文献虽有所及,如《圣惠方》云“肝虚则生寒”,王旭高说“如有肝寒,……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等。但零星而缺乏系统,以致直到现在,肝阳虚的有无仍处于争论之中。笔者在临床的多年探索中发现,有一部分阳虚患者温心、肺、脾、肾往往疗效欠佳,甚至无效,改用温肝阳,自拟处方,药用吴茱萸、桂枝、艾叶、阿胶、荔枝核、乌药、丁香等,取得了满意疗效。1验案选介1.1少腹畏寒证管某,女,40岁,农民。1999年5月7日就诊。患者5年前人工流产后,出现下腹部两侧畏寒,…  相似文献   

12.
纵观历代医家对肝虚证的论述,多重视血虚、阴虚,轻视气虚、阳虚。肝为五脏之一,与其余四脏一样,同样具有血虚、阴虚,亦有气虚、阳虚之证。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本文分析《金匮要略》中有关肝阳虚的论述,明确肝阳在人体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归纳肝阳虚的病因,总结其临床表现,发现其治疗规律,梳理其用药特点,以期完善仲景学说,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补肝气、温肝阳的理论依据,拓宽肝病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阐述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归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因病机,总结肝气虚与肝阳虚的临床症状、舌苔和脉象,概括补肝气与温肝阳的常用药物、代表方剂和中医外治疗法。[结果]肝病患者确实存在肝气虚与肝阳虚。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论述。历代医家论著中不少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是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肝气虚与肝阳虚。正气亏虚、邪气侵犯,可消耗肝气、损伤肝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关键发病因素为痰、湿、毒、瘀、虚。对于肝虚患者,不仅需重视滋肝阴、养肝血,还需重视补肝气、温肝阳。补肝气和温肝阳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结论]通过对肝气虚及肝阳虚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肝气虚与肝阳虚在肝病患者中客观存在,补肝气与温肝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肝病诊疗过程中重视补肝气虚与温肝阳,可以丰富肝病中医诊疗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阳虚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武维屏教授运用调肝理肺法治疗哮喘的经验,探讨肝阳虚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总结肝阳虚有两组临床表现,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肝阳虚容易导致哮喘发作,治疗当在温补肝阳的基础上,合用滋补肝阴之药,且佐清泻相火之品,药味择辛苦甘酸为用,乌梅丸为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5.
刘赟 《中医学报》2016,(10):1503-1507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当以肝阳虚为根本,兼有寒凝、血虚、血瘀的病理状态。寒凝、血虚、血瘀三者之间相互加重,反过来又影响了肝阳虚。当归四逆汤通过升肝阳、补阴血、温血脉、通瘀血的方法,对肝阳虚、寒凝、血虚、血瘀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打破了这种几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的病理状态,使得肝阳充足、升发疏泄功能正常,血液充盈,血脉温通流畅,则阳气通达于外,阴阳相互顺接、平衡,厥逆自然消除。  相似文献   

16.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下面从临床所见简略分述之。  相似文献   

17.
历代文献少论肝阳虚原因之我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历代文献少论肝阳虚的原因 ,除了肝脏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肝阳虚较之肝阴虚确属少见外 ,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以脾阳、肾阳概言肝阳  相似文献   

18.
阐述肝气虚、肝阳虚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两者表现的症状归纳有3个方面:一是肝经所过部位出现病变;二是肝脏功能障碍的外在表现;三是与肝相表里、具有母子关系的脏腑发生相互关联的病变。总之,肝阳虚系由肝气虚发展而来,本虚标实,寒热并见是肝阳虚的...  相似文献   

19.
方剂辨证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辨证素有伤寒用六经,温病宗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杂病用脏腑辨证之说,而无“方剂辨证”之言。沈自尹在《从<伤寒论>与<内经>的不同学术源渊来研究“证”的本质》一文中说:“每个汤方都有相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方,常称‘汤证’,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从广义上说,以汤辨证亦属辨证范围,故称之为方剂辨证。”方剂辨证是以方药的组合效能及适应证候(范围)选定某一特定相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第82条是太阳病发汗后导致的阳虚水泛之变证,治用真武汤。历代医家皆认为此条所述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病机。然此条所述症状更多的表现为"肝风内动"的征象,导师陈明教授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水肝病"的概念。学生通过进一步分析第82条的病机实质及真武汤组方思路,提出此条为"肝阳虚水泛证"辨证论治的假设,并进行相关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