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采用长方案超促排卵(COH)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妊娠结局,分析BMI与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采用COH的患者分为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组(n=1 957)和FET周期组(n=2 328),根据BMI情况将2组患者分为偏瘦组(BMI <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0 kg·m-2)。收集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OH情况、胚胎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组共1 957例患者,1 957个周期,其中偏瘦组103个周期、正常组1 254个周期、超重组476个周期和肥胖组124个周期。与正常组比较,偏瘦组患者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雌二醇(bE2)和基础促黄体生成素(bLH)水平均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早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沈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收的214例孕妇,根据孕前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n=45)、正常组(18.5≤BMI≤25.0 kg/m2,n=133)、偏重组(BMI>25.0 kg/m2,n=36);根据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重新分为<7 kg组(n=52)、7~12.7 kg组(n=121)、>12.7 kg组(n=41)。分析对比孕前不同BMI及孕期不同体质量增长孕妇早产发生率。结果偏瘦组与偏重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1.11%、8.3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50%(P<0.05),偏瘦组与偏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7 kg组与>12.7 kg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7.31%、9.76%,均显著高于7~12.7 kg组(P<0.05),<7 kg组与>12.7 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偏低或偏高、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或不足均是导致孕妇发生早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患者BMI与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85例支气管扩张住院患者分为低BMI组(BMI<18.5kg/m2,n=14)、正常BMI组(18.5kg/m2≤BMI≤25kg/m2,n=47)和高BMI组(BMI>25kg/m2,n=24)。比较3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CRP水平、降钙素原(procalcitionin,PCT)及常规肺功能检测结果;分析患者BMI与FVC、IVC、DLCO的相关性。结果低BMI组的体质量、PaO2、DLCO、FVC、FEV1%pred、IRV低于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的体质量、PaO2、DLCO、FVC、IRV、IVC低于高BMI组(P<0.05)。低BMI组的PCT高于正常BMI组和高BMI组(P<0.05)。将8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BMI与FVC、IVC、DLCO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提示BMI与FVC、IVC、DLCO呈正相关。结论低BMI组的DLCO和FEV1%pred减低更显著,炎症反应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沈毅  王祥安  何弢  刘勇志  冯国斌  庄翔 《四川医学》2018,39(10):1151-1155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对肺癌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278例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低体质量组(BMI<18.5kg/m~2);健康组(18.5kg/m~2≤BMI<24.0kg/m~2);超重肥胖组(BMI≥24.0kg/m2)。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BMI等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围术期共死亡9例,三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组患者与低体质量组患者的总并发症与肺部并发症明显高于健康组患者,三组患者总发症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EV1>70%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保护因素[OR=0.171,95%CI(0.039,0.741)];低体质量是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97,95%CI(1.312,7.309)];吸烟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49,95%CI(1.075,3.907); OR=3.579,95%CI(2.004,6.391)]。结论 低体质量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明显增高,是肺癌术后总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肺功能良好(FEV1>70%)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风险;吸烟增加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及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舒铭铭  潘兴强  张婧  洪菱  庄文明 《浙江医学》2022,44(4):370-373,379
目的 探讨孕前BMI轻度偏低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孕前BMI轻度偏低组(18.5 kg/m2≤BMI<19.8 kg/m2)和孕前BMI适宜组(19.8 kg/m2≤BMI<24 kg/m2),观察其在分娩时新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不同BMI范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孕前正常BMI的GDM孕妇2 319例,按照孕前BMI分为A组(18.5 kg/m2≤BMI<20.0 kg/m2,581例)、B组(20.0 kg/m2≤BMI<22.0 kg/m2,922例)与C组(22.0 kg/m2≤BMI<24.0 kg/m2,816例)。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组GDM患者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巨大儿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增加;发生胎盘早剥、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BMI人群中,GDM女性孕前较高或较低的BMI水平是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8.
林锦丽  李雪莹  张林昊   《四川医学》2017,38(10):1205-1207
目的探讨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IVF/ICSI-ET的671例患者的临床结局。患者按BMI分为低BMI组(BMI<18.5kg/m2,97例)和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 kg/m2,574例)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低BMI组Gn启动剂量、Gn启动总剂量、Gn启动总天数、获卵总数、可移植胚胎数、移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稍低于正常BMI组,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BMI,尚不能认为低BMI会显著影响辅助生殖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产妇妊娠结局中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响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出产妇的BMI,根据BMI高低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每组50例;按孕期体重增加(GWG)增幅分类分为孕期GWG过少40例、GWG适宜40例和GWG过多70例。对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孕前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早产、产出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及产妇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孕前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GWG过多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GDM、剖宫产术及产出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WG过少组和GWG适宜组(P<0.05);GWG过少组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WG过多组和GWG适宜组(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非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IVF/ICSI助孕的促排卵反应及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排除影响结局的因素,首次行IVF/ICSI长方案助孕的年龄<38岁不育女性225例,按BMI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kg·m-2),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0kg·m-2)和超重及肥胖组(BMI≥24.0kg·m-2)三组。比较不同BMI组IVF/ICSI促排卵结局。结果①三组间BMI、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成熟卵子率及受精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②体重过低组bFSH和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而体重过低组的成熟卵子率低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及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组的成熟卵子率与正常体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受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间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不育原因、助孕方式、基础雌二醇(bE2)、基础睾酮(bT)、基础泌乳素(bPRL)、基础窦卵泡数(bA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E2、子宫内膜厚度(EM)、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天数、获卵数、胚胎着床率、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冷冻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方BMI高低不影响年龄小于38岁非PCOS患者IVF/ICSI助孕促排卵卵巢的反应性;女方BMI过低或过高可影响IVF/ICSI助孕的年龄小于38岁的非PCOS女性卵子质量,但BMI过高、过低不影响其胚胎质量及IVF/ICSI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入院后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超急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入院后行急诊PCI治疗的超急期STEMI患者353例,根据BMI水平分为3组,BMI<24 kg/m2者为A组(115例),BMI在24.0~28.0 kg/m2之间者为B组(133例),BMI≥28.0 kg/m2者为C组(105例)。记录院内有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分析3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合并高血压病史、氢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替罗非班使用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胆固醇(TC)水平C组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TG)水平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发再通率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发生率在C组高于A组(P<0.05)。(4)院内MACE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A、B两组(P<0.05);院内死亡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入院行急诊PCI的超急期STEMI患者肥胖能增加院内MACE的发生率,但超重和肥胖并不增加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赵啸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9):2429-2434
背景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测和尽早干预是防治的重要环节。WHO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MOFP)和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HOFP),危险因素的确定基于欧洲、北美、亚洲、澳大利亚等多个独立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和大样本荟萃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上海地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正在进行中,FRAX?预测结果能否准确预估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群的骨折风险尚有待进一步证实。目的 利用FRAX?中国版本预测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方法 选取2013年1-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就诊的中老年人1 520例,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65.5±9.6)岁。采用FRAX?中国版本计算中老年人的10年MOFP和HOFP,以10年MOFP≥20%和10年HOFP≥3%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结果 男性中老年人的10年MOFP中位值为2.10%(1.10%),高危者占比为0.13%(1/749),10年HOFP中位值为0.60%(0.70%),高危者占比为2.94%(22/749);女性中老年人的10年MOFP中位值为3.60%(2.80%),高危者占比为0.13%(1/771),10年HOFP中位值为0.80%(1.50%),高危者占比为11.28%(87/771)。女性中老年人10年MOFP、10年HOFP及10年HOFP高危者占比高于男性(P<0.05),但男性和女性中老年人10年MOFP高危者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考虑不同年龄段:男性10年MOFP,50~59岁者低于60~69、70~79、80~90岁者(P<0.05);男性10年HOFP,50~59岁者低于60~69、70~79、80~90岁者,60~69岁者低于70~79、80~90岁者(P<0.05);女性 10年MOFP和HOFP,45~49、50~59、60~69、70~79、80~90岁者依次升高(P<0.05)。考虑不同BMI分段:男性10年MOFP,BMI≥28.0 kg/m2者低于BMI<18.5、18.5~23.9、24.0~27.9 kg/m2者(P<0.05);男性10年HOPF,BMI<18.5、18.5~23.9、24.0~27.9、≥28.0 kg/m2者依次降低(P<0.05);女性10年MOFP,BMI≥28.0 kg/m2者低于BMI<18.5、18.5~23.9 kg/m2者,BMI 24.0~27.9 kg/m2者低于BMI<18.5 kg/m2者(P<0.05);女性10年HOFP,BMI 24.0~27.9、≥28.0 kg/m2者低于BMI<18.5、18.5~23.9 kg/m2者,BMI 18.5~23.9 kg/m2者低于BMI<18.5 kg/m2者(P<0.05)。同年龄段、同BMI分段女性中老年人的10年MOFP和HOFP均高于男性(P<0.05)。结论 高龄、低BMI的绝经后女性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需重点监测;FRAX?中国版本对上海地区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存在高危患者检出率低、低估发生风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肥胖程度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3-2018年因首次发作STEMI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患者,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将患者分为4组:低体质量组(A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C组):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组(D组):BMI≥28.0 kg/m2。比较4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结果 低体质量组和其他3组相比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年龄更大。患者住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随BMI的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住院期间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组的住院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4.71%、3.97%、2.89%和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体质量组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超重组和肥胖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组患者的5年预期全因病死率分别为37.0%、19.5%、13.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低体质量组的5年预期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拟合Cox回归模型显示,BMI与随访全因死亡和发生MACCE的风险之间均呈U型关系。在用Cox回归分析校正了混杂因素后,BMI不是STEMI患者远期死亡或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肥胖程度对STEMI患者的远期预后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营养不良的发生与膳食摄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关系。方法调查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9月~2015年3月的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年龄>55岁的住院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低BMI组/营养不良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4组。入院当天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营养素的摄入量。检测血清白蛋白和Hb A1c水平,计算营养风险指数(NRI),据此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比较各组间患者的营养素摄入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完成调查118例,基于BMI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9%(7/118),NRI评分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2.7%(15/118)。低BMI组患者每日摄入的能量、糖类和脂肪较肥胖组低(P<0.05),但是较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RI营养不良组较营养正常组的能量摄入和蛋白质均明显降低(P<0.05)。NRI营养不良组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而低BMI组的Hb A1c水平较低,随着BMI的增长,Hb A1c%有升高的趋势,肥胖组的Hb A1c水平明显高于低BMI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营养不良的问题,且NRI营养不良患者的Hb A1c%更高,而减轻体重有助于维持较低的Hb A1c水平。限制膳食摄入有助于降低体重,同时也增加了NRI营养不良风险,评估患者营养风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MI分组,比较孕前及不同孕期各组GDM的发生率.结果: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及肥胖组孕妇GD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消瘦组(P<0.01),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孕晚期各BMI组孕妇GDM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期超重及肥胖均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孕晚期BMI对GDM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孕晚期低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样本量相对不足及医疗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级迭代重建算法(ADMIRE)对不同体重指数(BMI)人群支气管动脉CT成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迭代重建强度。方法:51例患者行基于ADMIRE(强度1~5)的支气管动脉CT成像检查,根据患者BMI分为体重过轻组(BMI<18.5 kg/m2)、体重正常组(18.5≤BMI<24.0 kg/m2)及体重超重组(BMI≥24.0 kg/m2)。对比3组患者支气管动脉管径以及不同ADMIRE强度下3组患者支气管动脉CT成像质量的主客观评分,筛选最适迭代重建强度。结果:3组不同BMI患者支气管动脉的管径及各组间相同ADMIRE强度下CT图像的主观评分及客观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图像噪声值均随ADMIRE强度增高而显著降低,体重正常组和体重超重组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数值随ADMIRE强度增高而明显增高;组内两两比较显示,体重正常组在ADMIRE 5强度下的SNR、体重超重组在ADMIRE 5强度下的SNR和CNR,与组内其他迭代强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并分析中药降糖丸治疗并有糖调节受损的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通过对辽宁中医药大学"并有糖调节受损代谢综合征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中气阴两虚型的糖调节受损代谢综合征中血脂异常的患者共167例,其中治疗组81例,对照组86例,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超重组(BMI≥28kg/m2),肥胖组(BMI≥25kg/m2且BMI<28kg/m2),正常组(BMI<25kg/m2)。分别给予运动、生活方式干预,西医常规治疗,并且治疗组口服降糖丸,对照组为安慰剂,观察两组用药12周后各项指标尤其是血糖及血脂的变化。结论:(1)气阴两虚型并有IGR的MS患者的BMI以25kg/m2≤BMI<28kg/m2为主。(2)基础治疗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患者的2hPG、主要作用于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同时又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肥胖组患者的BMI、TG。基础治疗虽不能从总体上降低HBA1C,但却可降低正常组的HBA1C。(3)降糖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BMI、FPG、2hPG。其中对于BMI治疗作用体现在超重组和肥胖组,可提高超重组的达标率;对于2hPG、TC治疗作用均体现在超重组。降糖丸虽从总体上对TC无显著的疗效,但是分层后,对超重组就有了明显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河南省青年食管癌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同期2445例青年健康人群与1405例青年食管癌患者人群,比较2组性别、家族史、高低发区、体质指数(BMI)、吸烟喝酒情况的差异,分析危险因素。结果:青年食管癌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家族史阳性(OR=25.616,95%CI=20.431~32.117)是青年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高发区(OR=6.440,95%CI=4.791~8.655)和BMI<18.5kg/m2(OR=5.656,95%CI=1.433~22.319),而BMI>24kg/m2为保护因素(OR=0.094,95%CI=0.018~0.493)。结论:高发区家族史阳性的男性更易患食管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群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26例上海市北蔡镇60~80岁老年人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测量老年人目前的身高、体重,计算出目前BMI,分为BMI18.5~23.9组(体重正常组)与BMI≥24组(超重组)。让老人回忆25岁时的身高、体重,计算出25岁时BMI, 有443位老人可回忆25岁时的身高、体重,分为BMI<18.5组(低体重组)、18.5~23.9组(体重正常组)与≥24组(超重组)。结果 ①老年男性身高与腰椎、髋部BMD无相关性,老年女性身高与髋部BMD有明显正相关性(p<0.01)。②腰椎、髋部BMD均为: BMI=(18.5~23.9)kg/m 组相似文献   

20.
Geriatric population is growing very fast but they do not receive due attention from the family members as well as in the society. So incidence of malnutrition is likely to be very high in them. This fact prompted us to evaluate nutritional status in this group of population. In this study persons more than 60 years were included. A total of 76 patients, both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s, in a tertiary care centre were studied. Their ages ranged from 60-84 years. Their nutritional status were assessed clinically by body mass index (BMI), triceps skin fold thickness, waist-hip ratio (WHR), 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AMC) and from investigational parameters like blood for total and differential counts, ESR, serum for albumin, sugar, urea, creatinine, cholesterol and routine urine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BMI, undernutrition was found approximately in a quarter of all the elderly under study while overnutrition which includes both overweight (BMI 25-29.9 kg/m2 of body surface area) and obesity (BMI > or = 30 kg/ m2 of body surface area) was found in only 14.5% of patients. Central obesity as per WHR was strikingly high in females (85%) compared to m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