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小儿分2组,患儿组54例,为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儿,男30例,女24例,年龄4~18岁,平均(10.7±3.6)岁;对照组15例,为下尿路正常的患儿(因上尿路异常作下尿路检查者),男11例,女4例,年龄3~17岁,平均(9.9±3.7)岁。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同步耻骨上、会阴部和直肠B超观察膀胱壁厚度、膀胱颈口形态、膀胱充盈和排尿后尿道形态等。结果患儿组尿动力学异常表现有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逼尿肌瘫痪等,B超影像检查异常表现有膀胱壁增厚、毛糙,颈口抬高,后尿道扩张,排尿期尿道开放不完全等,其中2例后尿道瓣膜患儿发现膀胱憩室。对照组B超影像检查显示充盈期膀胱壁光滑,厚度(2±1)mm,均小于3mm;膀胱颈口关闭,无抬高;排尿期膀胱颈口、后尿道充分开放,残余尿量小于10ml。结论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将膀胱的功能性改变和形态学信息相结合,能更全面准确地诊断和了解下尿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随着尿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尿动力检查已成为小儿膀胱功能障碍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1],甚至对新生儿和胎儿的膀胱功能异常的诊断也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正常新生儿排尿方式和各种排尿异常的知识尚未普及和新的评估方法报道不多,临床对正常新生儿膀胱功能的定义及用何标准进行诊断仍有争议.本文对新生儿膀胱功能发育及尿动力学检查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资料41例.所有患儿术前完成B型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99mTc-DTPA肾动态显像(DTPA)、尿动力学检查.其中34例行储尿期+排尿期膀胱压力描记.结果 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23例,活动低下11例;括约肌过度活动21例,活动低下13例.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参考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具体术式包括:回肠代膀胱扩大+阑尾代可控性膀胱流出道(Mitrofanoff)+阑尾代顺行结肠灌洗造瘘(Malone)+膀胱颈悬吊(Sling)2例,回肠代膀胱扩大+Mitrofanoff+ Sling 5例,回肠代膀胱扩大+输尿管再植+ Mitrofanoff+ Sling 7例,回肠代膀胱扩大+Mitrofanoff+右肾切除+Sling 1例,回肠代膀胱扩大+输尿管再植+ Mitrofanoff 18例,回肠代膀胱扩大+Mitrofanoff 2例,输尿管再植+Mitrofanoff 3例,膀胱颈封闭+回肠代膀胱扩大+Malone+回肠卷管代可控性膀胱流出道(Monti)1例,Mitrofanoff 2例.术后39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限3个月~5年,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大部分患儿术后恢复满意.结论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手术方式选择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以及超声、影像、同位素检查结果,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对于手术的方案制定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vesicouretericreflux ,VUR)与尿路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相伴发生常常导致肾疤痕、肾萎缩、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一系列反流性肾病的表现 ,重者甚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 ,从尿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感染、免疫及遗传学等多领域探索VUR及反流性肾病的发病机制。VUR的诊断技术在影像、生化、尿流动力学等多领域有很大进展 ,提高了对反流及肾损害的评价敏感性。小儿原发性VUR需要及早诊断 ,同时对肾损害做出充分的预测 ,建立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nux,VUR)与尿路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相伴发生常常导致肾疤痕、肾萎缩、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一系列反流性肾病的表现,重者甚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从尿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感染、免疫及遗传学等多领域探索VUR及反流性肾病的发病机制。VUR的诊断技术在影像、生化、尿流动力学等多领域有很大进展,提高了对反流及肾损害的评价敏感性。小儿原发性VUR需要及早诊断,同时对肾损害做出充分的预测,建立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低出生体重儿排尿功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儿正常膀胱储尿排尿功能在20世纪中期逐渐受到医学专家的关注。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小儿排尿研究,但大部分是针对较大儿童(大于3岁)的有创性尿动力学检查[1]。目前缺乏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隐性脊柱裂患儿的尿动力学特征.方法 对113例有排尿障碍的患儿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8例经X线确诊为隐性脊柱裂者为观察组,无脊柱裂65例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包括:尿流率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测定、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间主要尿动力参数异常的发生率.观察组按主要临床症状分为尿失禁、尿频、单纯夜间遗尿和排尿困难4组,应用统计学研究临床症状与尿动力学主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检测中发现观察组48例中有46例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逼尿肌过度活动22例,排尿期逼尿肌活动低下和无收缩21例,最大尿流率降低18例,膀胱容积缩小15例,残余尿量增多12例,低顺应性膀胱7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例,最大尿道压降低4例.观察组中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活动低下、残余尿量增多及低顺应性膀胱发生率更高.按临床症状来看,隐性脊柱裂伴有尿失禁的患儿更多的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及最大尿流率降低,尿频的患儿在尿动力检查中多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及残余尿增多,排尿困难的患儿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发生率更高,而遗尿的患儿更易检出逼尿肌过度活动.结论 小儿隐性脊柱裂伴有排尿功能障碍的患儿具有多种尿动力学改变,且相同的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尿动力学异常,临床症状与尿动力学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尿动力检查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儿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指不明原因引起排便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排泄功能异常,常见于进行排尿训练前解剖和神经系统正常儿童。此前,国内外有关这一综合征的名称描述不同,包括排泄功能不良综合征(DES)和膀胱肠道综合征(BBS)等。2013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建议统称为BBD。认识BBD的重要性在于同时治疗排便功能障碍,能提高排尿异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任何与排尿有关的中枢和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其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儿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在60年代开始应用于小儿泌尿科领域,为各种小儿排尿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随着这种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资料的不断积累,目前许多小儿泌尿科工作者都把该技术放在与X线造影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小儿排尿障碍诊断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主要包括尿流率测定、尿道压力分布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括约肌肌电图等内容。在检查方法上有常规尿流动力学检查、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以及动态尿流动力学检查等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是一种以曲线形式反映膀膀容量及压力函数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尿动力学检测评价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及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方法 收集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12例膀胱RM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排尿日记并实施尿动力学检测,依据其检测结果指导膀胱功能训练,包括盆底肌肉训练、尿意习惯训练及指导临床用药,并对影响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并指导膀胱功能训练,除1例复发死亡外,11例中膀胱控尿功能良好9例,白天排尿间隔时间1~3 h,夜间排尿0~2次;压力性尿失禁1例,白天排尿间隔时间30~40 min,夜间排尿2~3次;另1例尚在膀胱训练治疗中.最后一次尿动力学检测见膀胱内压、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残余尿量、尿流率、膀胱顺应性均正常9例;1例术后伴压力性尿失禁,通过膀胱功能训练,现最大膀胱测压容量约135 ml,为最小膀胱容量估计值的90%,而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尿流率未见明显异常,膀胱控尿功能有所改善;另1例术后6个月,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偏小,膀胱顺应性偏低,正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论 膀胱RMS患儿术后,虽使用化疗药物,但膀胱功能未受到明显不利影响;尿动力学检测能准确评价膀胱RMS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用于指导术后膀胱功能训练及用药,对促进术后膀胱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在我国已开展,为小儿泌尿、神经外科重要检查项目,发展前景令人鼓舞。然而小儿尿道细、检查不合作等使其检查与成人有一些区别。因此,小儿尿动力学检查质量控制很重要。笔者对80例不同原因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尿动力学检查(UDS)假象原因及其质量控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儿排尿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反射性排尿过渡到自控性排尿,年龄不同其尿路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各异。本文将从膀胱、尿道解剖结构、排尿神经支配、排尿生理及病理几方面阐述小儿排尿功能障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脊髓脊膜膨出为一种严重的开放性脊柱裂,其90%以上会并发下尿路功能障碍。泌尿系统并发症是其致死的主原因之一。尿动力学检查可帮助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并指导治疗。目前对于脊髓脊膜膨出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争议,宫内手术能否改善下尿路功能仍不肯定。脊髓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目标为保护肾功能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其方法目前主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治疗、神经调节等。  相似文献   

15.
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导致膀胱或/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未治疗NBSD患儿10岁前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可达50%~90%(Kurzrock EA,et al.J Urol,1998)。近年来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以及下尿路功能障碍术语的标准化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诊断和治疗小儿NBSD。随着治疗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新药物和新技术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小儿NBSD的病死率。本文就小儿NBSD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改变与上尿路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膀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称之为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 dysfunction NBSD)。小儿NBSD发病率很高,仅脊髓脊膜膨出(MMC)发病率为1‰~2‰,5岁前MMC患儿病死率高达14%,主要死因为肾功能衰竭。最近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以及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术语标准化使得可以更加准确评估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儿童不稳定膀胱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不稳定膀胱是一种膀胱功能排尿异常疾病,此类患儿逼尿肌失抑制性收缩,可能存在大脑皮质至膀胱水平的排尿抑制弧发育不全。诊断主要依靠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和肌电图等检查。除功能训练外,近年尚提出了一些新的药物及物理疗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确切机制与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不稳定膀胱是一种膀胱功能性排尿异常疾病,此类患儿逼尿肌失抑制性收缩,可能存在大脑皮质至膀胱水平的排尿抑制弧发育不全。诊断主要依靠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和肌电图等检查。除功能训练外,近年尚提出了一些新的药物及物理疗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确切机制与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评价小儿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测中常用评价参数的临床符合率。探讨各参数的可靠性。方法 参照ICCS小儿下尿路尿动力学检测和评价标准。评价尿流率、膀胱内压测定、压力/流率/EMG检测等各项参数,计算尿动力学结果与临床症状之间符合率。结果 325例中,检测结果可用于分析者为317例(97.5%)。均完成尿流率、膀胱内压和尿道压力分布检测,164例(50.5%)完成压力/流率/EMG检测。尿流曲线、膀胱容量、顺应性、稳定性的临床符合率高,分别为Lj3.7%、99.1%、92.1%和96.8%,其余参数的符合率均较低。结论 选择尿流曲线参数筛查小儿是否存在下尿路梗阻的可靠性相对较好。用于评价充盈期膀胱储尿功能的各参数中,除膀胱感觉外,均有较好的可靠性。尿道压力参数的可靠性较差。在小儿中检测排尿期压力/流率/EMG较难完成.其结果的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遗尿与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的关系,筛选小儿VUR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以遗尿为主诉就诊并且神经功能正常的儿童和青少年83例(男36例,女47例),年龄5~16岁,平均(9.42±3.21)岁.所有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以评估VUR情况,并进行尿常规、尿培养、肾脏和膀胱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盆地肌电图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泌尿系检查的准入标准包括泌尿系超声异常、白天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异常、尿路感染或者同胞兄妹中有VUR病史等.结果 48例(57.8%)出现单症状性夜遗尿(MNE),35例(42.2%)非单症状性夜遗尿(NMNE).13例(15.7%)出现VUR.t检验结果显示,白天尿失禁患儿、女性患儿和当前伴有尿路感染的患儿VUR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性别、白天尿失禁和当前尿尿路感染的回归系数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VUR与患儿年龄、遗尿类型(原发性、继发性)、遗尿频率、有无遗尿家族史、尿路感染病史、有无排便异常和除白天尿失禁外的白天尿路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UR明显常见于白天尿失禁的遗尿患儿,建议存在白天尿失禁的遗尿患儿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当前尿路感染是遗尿患儿发生VUR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