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期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E染色、特殊染色及Real-time结核/非结核PCR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病理检查见肉芽肿性病变,组织细胞浸润,PAS、PASM、抗酸及金胺O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Giemsa染色和Real-time结核PCR阴性,确诊为瘤型麻风。结论对于肉芽肿性病变,伴有大量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者,应想到麻风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被多次误诊的不典型瘤型麻风患者。患者,女,30岁。面部弥漫性浸润性暗红色斑块一年余,双前臂、双小腿可见多发、泛发的暗红色斑块或结节。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抗酸染色诊断:考虑瘤型麻风。结合病例讨论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酚糖脂-I(PGL-I)多克隆抗体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PGL-I抗原对麻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PGL-I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麻风病、9例其他分支杆菌和真菌病以及10例非感染性皮肤病皮肤活检标本中的PGL-I抗原,并与BCG抗原检测和抗酸染色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GL-I抗原20例多菌型麻风全部阳性,30例少菌型麻风中27例阳性,9例其他分支杆菌、真菌病以及10例非感染性皮肤病均无表达。BCG抗原20例多菌型麻风全部阳性,30例少菌型麻风中28例阳性,9例其他分支杆菌、真菌病中8例阳性,10例非感染性皮肤病未见表达。抗酸染色20例多菌型麻风全部阳性,30例少菌型麻风中18例阳性,9例其他分支杆菌、真菌病中7例阳性,10例非感染性皮肤病全为阴性。结论采用PGL-I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PGL-I抗原,其检测麻风杆菌的特异性显著高于BCG抗原检测和抗酸染色(P<0.01),敏感性显著高于抗酸染色(P<0.01),为麻风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麻风病临床和病理表现特点,期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12例有皮肤损害或感觉障碍的患者活检组织作HE和抗酸染色,光镜观察.其中6例临床诊断为麻风病.结果:所有病例病理检查见麻风细胞、肉芽肿及神经损伤等病变,抗酸染色阳性,确诊麻风病.结论:对皮肤有红斑等慢性损害患者应检查周围神经,可疑病例应作涂片和活检及抗酸染色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麻风治愈者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麻风病复发。方法对103例麻风治愈者进行了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材部位均以原皮损消退部位或继发皮肤萎缩部位,样品用10%中性甲醛固定,切片后做HE和抗酸染色。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采取常规部位取材,刮取切口边缘和底部的组织液,进行抗酸染色,镜检,采用Ridley对数分级法计数。结果103例麻风治愈者皮肤涂片细菌学检查全部阴性。病理组织检查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有86例,麻风消退后期有17例,其中4例可见抗酸颗粒,未见麻风复发病理组织表现。按照"光谱分类法",103例麻风治愈者中瘤型麻风(LL)占大多数,为59.2%。结核样型麻风(TT)占12.6%。结论麻风患者坚持长期、规则用药,定期进行治疗监测,最终可以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淋巴结抗酸菌L型感染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对1例组织学上以淋巴结大片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淋巴结病变,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改良抗酸染色法(IK)检测,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光镜下见大片弥漫性碎屑样坏死,伴组织细胞增生,未见明显上皮样肉芽肿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和CD20分布正常,CD56-、CD68+、结核菌(BCG)+;抗酸染色查见L型抗酸菌,L型抗酸菌呈多形性:原生小体、圆球体、巨形体及长丝体等。随访24个月,病人已痊愈。【结论】 淋巴结的抗酸菌L型感染其组织学上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恶性淋巴瘤极其相似,临床症状凶险,极易误诊或漏诊。因三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差别,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江苏省的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全省性普查普治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有大批瘤型麻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如何严格而又恰当地掌握瘤型麻风治愈标准,成为当前麻风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对判断瘤型麻风治愈起着重要作用,1963年福州会议制定的暂行标准要求出院瘤型麻风在病理上无麻风性特异性病变和抗酸染色查菌阴性,并在纪要中强调提出出院条件不得低于此标准。。试行十六年来,有些  相似文献   

8.
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是为了明确病原菌 ,应用组织化学显示抗酸杆菌的一种常用方法。抗酸杆菌属分枝杆菌 ,由于菌体壁上含有不等量的脂质 ,一般不易着色 ,一旦着染后可抵挡强酸的脱色作用 ,故称为抗酸杆菌。常见的抗酸杆菌有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 :结核杆菌为杆状 ,细长稍带弯曲 ,长短粗细不一 ,一般呈单条状 ,散在分布于结核病干酪样坏死灶中 ,在病理组织中结核杆菌有多形性变化 ;麻风杆菌较粗短 ,常聚集成堆 ,在泡沫细胞 (麻风细胞 )内可见大量麻风杆菌 ,称为麻风球。抗酸杆菌在退变时可呈颗粒状 ,随之染色减弱甚至完全不着色 ,因此麻风在经过一般治疗后 ,做抗酸染色麻风杆菌即呈小点状。抗酸染色方法有多种 ,过去笔者选用的是 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 ,阳性率很低。近年 ,改用 Wade- Fite抗酸染色 ,并将同一病理的两种染色方法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后者阳性率较前者高 ,抗酸杆菌量较前者多。实践一段时间 ,反复对比染色有以下体会 :(1)两种染色方法显著的区别在于 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使用二甲苯脱蜡。抗酸杆菌菌体内含有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类 ,并由糖脂形成一个蜡质的外壳 ,经过组织的脱水、透明...  相似文献   

9.
吴鸿雁  徐新运 《现代医学》2010,38(2):102-10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SNTH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1例SNT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手术摘除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并根据HE染色结果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和Giemsa染色,以进一步和多种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表达Actin(+),Vimentin (+),CD34弱(+),GFAP弱(+),Bcl-2弱(+),S100个别细胞(+),Ki-67约1% (+),CD99(-),CD117(-);网状纤维染色示网状纤维围绕于大多数瘤细胞周围.结论:免疫组化提示SNTHPC是真正的向血管周细胞性平滑肌方向分化的肿瘤.该肿瘤少见,大多数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尚需结合免疫组化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神经母细胞瘤骨髓中转移瘤细胞的检查,重点描述了转移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瘤细胞的类型,瘤细胞的荧光和相差图象及有关细胞化学染色。并对此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着重从细胞学的角度进行讨论。目的是使从事细胞学诊断的同志提高对此瘤的认识,熟悉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周萍  朱正龙  戴黄琼 《中外医疗》2010,29(32):16-17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血管球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5例中3例为经典型血管球瘤改变,1例为粘液样型血管球瘤,1例为非典型血管球瘤。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5例Vimentin(+),3例Actin(+),CK、Myoglobin、desmin、Syn、CgA、S-100、EMA、LCA、CD31、CD34均(-)。结论血管球瘤最常见部位为指甲床下,但也可见于正常血管球细胞较少甚至缺如的部位,在少见部位的诊断应综合分析,结合临床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00例瘤型麻风治疗后皮肤组织病理切片分析,结果为:抗酸染色查菌阳性者99例。表皮内色素增加者69例,无浸润带消失者81例,麻风细胞消失者99例,1例存在麻风细胞,查菌阳性,泡沫细胞完全消失者64例,35例存在泡沫细胞。皮肤附件完全萎缩者58例,42例见不同程度再生,其中二例表皮显著增生增厚,呈假乳头瘤状改变。真皮内有明显纤维化者85例,淀粉样物质沉积16例,淋巴细胞呈灶性浸润者66例。本组病例有70例符合1963年福州麻风学术会议所制定有关瘤型麻风的临床治愈病理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结核性、恶性胸腔积液LAM-IgG抗体水平,探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LAM-IgG抗体水平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①采用三明博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标免疫渗滤试剂,对89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和30例恶性胸腔积液中LAM-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查。②两种胸水作涂片抗酸染色。结果结核组抗酸染色和金标免疫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6.2%和34.8%。金标免疫检测明显高于抗酸染色。恶性胸水组抗酸染色和金标免疫检测无1例阳性。结果金标免疫检测用于结核性胸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高于细菌学方法。可以作为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根据染色特点将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称为抗酸杆菌。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脂质性包膜,用一般的染料和方法不易着色,经过特殊的处理后,一旦着染后可抵挡强酸的脱色作用,故称为抗酸杆菌。抗酸染色若按传统的实验方法结果阳性率很低,笔者从事病理技术多年,有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21例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根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分析,21例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病例均为良性,其中包括心脏横纹肌瘤6例、心脏黏液瘤6例、心脏纤维瘤5例、心脏平滑肌瘤1例、心脏血管瘤1例、间叶性心脏错构瘤2例。结论 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肿瘤具有较为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肿瘤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6.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智  郝玲  熊俊光  丁惠芬 《重庆医学》2005,34(1):116-116
目地为了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及形态观察,并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食管乳头状瘤碘染色后呈浅染,与早期食管癌不染可相鉴别,结合内镜下形态改变可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特点 ①病史长,一般对症疗法无效。②皮肤有对称性浸润红斑,麻木,毛发汗腺受侵。③各对周围浅神经胀大并压痛。④实验室检查抗酸杆菌阳性,组织病理呈泡沫状细胞浸润。 2诊断及依据 瘤型麻风(中期),依据病史,皮肤损害、神经损害、查菌阳性;病理报告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方法对8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疫组织化学观察及文免献复习.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用即用型抗体SP染色法.结果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或无临床症状;疫组织化学显示:AE1/AE3、vimentin、calretinin阳性,ER、PR、CD31阴性.主要应于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及淋巴管瘤、腺肌症及腺肌瘤等相鉴别.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仔细取材,准确把握镜下形态及鉴别诊断要点,合理应用疫组织化学技术,有助于正确诊断该疾病,避免临床及病理的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胡艳萍  李雪  崔莉  刘凤阁  刘彤  许丽娟 《中外医疗》2008,27(32):137-138
目的 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并结合免疫组结果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讨论. 结果 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 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LC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刘秀兰  黄金华  陈世杰 《海南医学》2010,21(15):102-104
目的探讨弥漫型颗粒细胞瘤的组织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误诊原因和预防。方法报道1例弥漫型颗粒细胞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弥漫型颗粒细胞瘤组织病理检查兼具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肿瘤的特点,需与恶性卵泡膜瘤、富于细胞的卵泡膜瘤、富于细胞的纤维瘤及纤维肉瘤等鉴别,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结论弥漫型颗粒细胞瘤少见,易被误诊为恶性卵泡膜瘤,需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Foot网织纤维染色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