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简易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肺功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70例肺癌患者,术前行吹气球、快速步行等简易呼吸功能锻炼方式,观察锻炼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经过简易呼吸功能锻炼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肺活量(FEV1)、最大呼吸峰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较锻炼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频率(BF)较锻炼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潮气量(VT)与锻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简易呼吸功能锻炼方式可改善肺癌患者的术前肺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55例肺癌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训练和有效咳嗽训练的指导,术后给予吸氧、雾化吸入、胸带包扎、拍背、刺激环甲膜协助咳痰、深呼吸运动等措施。结果:患者多数能积极的进行有效咳嗽。结论-本组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减少了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了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我院共为 5 7例 70岁以上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现就围手术期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4 8例 ,女 9例 ,年龄 70~ 81岁 ,平均年龄 74 .5岁。术前肺功能检查 ,MVV (最大通气量 )、FEV1% (一秒率 )和V50 (最大呼气 容积曲线 ,5 0 %肺活量时流量 )多数异常 ,中、重度降低 (占预计值 6 5 %以下 )比例分别为 2 6 .4 %、2 6 .3%和 6 6 .7% ,其中V50 重度降低 (占预计值 4 0 %以下 )比例为33.3%。血气分析PaO2 小于 80mmHg者 17例(2 9.8%合并症 ) ,Ⅰ型呼吸衰竭者 … 相似文献
4.
5.
6.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 1 97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共行肺癌手术治疗 2 61 8例 ,术后死亡 44例 ,死亡率为 1 .7%。现将术后死亡原因以及经验教训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在 2 61 8例中行各式肺切除术 2 31 4例 ,死亡 41例 ,手术切除死亡率为 1 .8% ;探查 30 4例 ,死亡 3例 ,探查死亡率为 1 .0 %。年龄 2 5~ 69岁 ,平均 52 .7岁 ,其中 60岁以上者 1 5例 ,占 34 .1 % (1 5 44)。1 .2 死亡原因 全肺切除术死亡率为4.7% (1 2 2 54) ,年龄 >60岁者 9例 ,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 8例。其中合并支气管胸膜瘘 2例 ,术后肺水肿 1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围术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测定并分析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及淋巴细胞所占比例(L%),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外周血1gG、NK和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CD3/DR、CD8/CD38。结果:手术后WBC与术前相仿,L%明显下降(P<0.01);手术后第10天NK上升(P<0.01),CD3、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1),术后第5-10天恢复到术前水平;IgG术后即开始持续性下降,至术后第5、10天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胸部手术在术后1周左右对肺癌病人免疫功能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围术期免疫保护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均寿命延长 ,社会进入老龄化 ,高龄肺癌发病率逐年提高。我院自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手术 70岁以上高龄肺癌病人 72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就有关围手术期治疗问题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本组 72例中 ,男 6 3例 ,女 9例。年龄 70~ 89岁 ,平均年龄 73.5岁 ,占同期肺癌手术的11.6 %。其中 ,肺叶切除 6 5例、全肺切除 3例、袖式肺叶切除 2例、楔形切除和剖胸探查各 1例。病理类型 :鳞癌 31例、腺癌 2 9例、小细胞癌 5例、大细胞癌 4例、其它癌 3例。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 30例 (42 % )、肺部… 相似文献
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
目的探讨围术期呼吸功能指导对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行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指导基础上采用围术期呼吸功能指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指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肺功能指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患者舒适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秒最大呼气量和1秒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和患者舒适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行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围术期呼吸功能指导干预,效果显著,能缓解患者的呼吸状态,改善肺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 总结肺癌术后呼衰患者30例,并以同期手术未发生术后呼衰的72例肺癌患者作对照,用X^2检验、分层X^2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呼衰的高危因素。结果 呼衰组的最大通气量(MVV)、残气容积/肺总量比值(RV/TL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通气储量百分比(BR)、25%肺活量最大呼流量(V25)、量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以 相似文献
12.
老年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与目的老年人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肺癌已成为老年患者癌相关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观察旨在分析70岁以上老年人肺癌手术适应证、并发症及围手术期处理,并对其外科治疗的方法、结果和特殊性进行探讨。方法全组137例,年龄70~83岁,平均74岁;Ⅰ期13例,ⅡA期25例,ⅡB期51例,ⅢA期41例,ⅢB期7例。行全肺切除4例,肺叶切除122例,部分(肺段)切除7例。其中19例行支气管袖状切除成形,12例行肺动脉部分切除,3例行肺动脉袖状切除成形,2例行肺动脉加支气管袖状切除成形。13例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完成肺叶、肺段或肺楔形切除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手术切除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9%。随访率为88.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35%、28%。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肺癌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应用,对低肺功能老年肺癌患者可相对扩大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0月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26例患者均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19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 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4.7%(26/558),死亡率23.1%(6/26)。结论 呼吸道感染、手术创伤、伤口疼痛刺激、术前心肺功能异常等是引起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尽早诊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避免手术并发症是预防术后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1001例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VTE.寿命表法绘制血栓发生曲线,COX多因素分析VTE高危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绘制并比较高危因素血栓发生曲线及生存曲线.结果:术后1、3、5、11和30个月的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0%、3.0%、4.0%、5.0%和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受不完全切除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9.867(95%可信区间为5.275~18.459),P=0.000;术后接受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患者的HR为3.472 (95%可信区间为1.761~6.845),P=0.000;术后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患者的HR为2.808 (95%可信区间为1.439~5.479),P=0.002;术前基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的HR为7.520(95%可信区间为3.968~14.250),P=0.000.肺癌术后伴VTE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VTE的患者(P=0.000).结论:不完全切除术、术后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和术前基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VTE的高危因素.肺癌术后伴VTE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VTE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心肺运动试验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运动负荷递增的方案对 2 6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术前心肺运动试验 ,测定终止负荷运动时的功率 (W % )、最大摄氧量( VO2 %P)、公斤氧耗量 ( VO2 /kg)、无氧阈 (AT)、代谢当量 (MET)、氧脉搏 (O2 pulse)、潮气量 (VTe)、呼吸频率(BF)、通气量 ( VE)。结果 ( 1)除VTe外 ,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组其余八项指标均显著低于非呼衰组 (P <0 .0 5或P <0 .0 1)。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组上述所有指标与非呼衰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将肺叶切除患者分为上叶切除和下叶切除组分析时发现 ,仅下叶切除术后呼衰组W %低于非呼衰组 (P <0 .0 5 )。 ( 2 ) χ2 检验显示 ,八项指标不同程度异常与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的发生率有关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2 pulse <80 %和BF <3 0次 /分与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 ( 3 ) VO2 %P <60 %、BF <3 0次 /分、 VE<3 5L/min预测术后衰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 >60 % ,阴性预测值均大于 90 %。结论 心肺运动试验更适于预测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的可能性 ,由于 VO2 %P是一项反映运动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 ,建议选择 VO2 %P <60 %作为预测术后呼衰、评估手术适应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晚期肺癌患者心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及影响心功能的因素。方法:前瞻性对60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将有心衰症状和体征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疗效 生存时间。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60%,24例大量恶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的患者心功能均为Ⅱ-Ⅳ级。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史者发生心衰的时间显著早于无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者。抗心衰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及延长生存时间。化疗对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伴有大量恶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的晚期肺癌患者均存在心功能不全,在对症治疗的同时抗心衰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肺癌胸膜种植转移的CT表现及其解剖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胸膜种植转移的CT征象及其解剖分布。方法 回顾分析3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伴胸膜种植转移患者的CT表现。结果 本组患者的胸部CT征象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24例)、脏层胸膜转移结节(10例)、壁层胸膜转移结节(16例)及胸膜增厚(3l例)。脏层胸膜转移结节中,分布于肺表面脏层胸膜9处,叶间胸膜l0处。壁层胸膜转移结节分布在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肺韧带,共45处。结节小至2—5mm的粟粒,大至5~10mm。胸膜增厚中因直接侵犯造成者10例,间接转移者2l例,后者中9例表现为增厚≤10mm,4例一侧胸膜环状增厚,5例纵隔胸膜增厚,3例肺韧带增厚。结论 肺癌胸膜转移最常见的CT征象为胸腔积液,其次为胸膜转移结节及胸膜增厚。转移结节最常分布在隔胸膜、肋胸膜,并可转移至肺韧带;早期表现为粟粒状,在肺窗容易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弥散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复重呼吸法对13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弥散功能进行测定。结果:弥散量(DLCOrb)、校正弥散量(DLCOrbc)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及通气功能障碍的组间及不同大体类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弥散系数(DLCOrb/VA)略降低,限制型组校正弥散系数(DLCOc/VA)降低(P<0.01),阻塞型组和混合型组弥散系数降低(P<0.05)。肺通气功能轻度减退和显著减组的肺癌患者校正弥散系数降低(P<0.05).中心型肺癌患者校正弥散系数降低且与周围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呼衰组弥散量、校正弥散系数低于无呼衰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校正弥散系数<80%和弥散系数<70%预测术后呼衰诊断正确率和诊断指数较高。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弥散功能减退,主要表现在弥散系数和校正弥散量的异常,肺癌的大体类型和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状态对肺弥散功能均有影响,应选择校正弥散系数<80%和弥散系数<70%预测术后呼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