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相雨 《中医研究》2012,25(3):9-12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维系使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作,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无限可分,脏腑功能中即有属阴的一面,也有属阳的一面,然而在论及脾的生理功能时,多论及脾中之阳,而脾中之阴却常被忽视,但脾阴受病者临床确有所遇.本文将脾中之阴的功用、受病后的特征,以及治疗用药方法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脾胃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有论争。笔者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此后世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胃阳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脾为至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这对后世坚持脾阴胃阳之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反映,究竟是脾阳胃阴,还是脾阴胃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1 在生理方面 脾主升,胃主…  相似文献   

3.
刁军成教授认为绝经综合征病机以肾气虚衰,天癸亏竭,肝肾不足为主。肾阴阳的虚衰,导致肾之阴阳偏盛偏衰现象,从而导致脏腑阴阳失调。临床证型以肾阴阳失调为主,累及心、肝、脾等脏腑,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证,故治疗大多从调整阴阳着手,以调整阴阳为主兼以调肝养心健脾,辨证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作了简要讨论。指出脏腑精气阴阳生理学体系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阐释脏腑生理的解释性模型。脏腑之精是藏于脏腑中而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脏腑之气是分布于不同脏腑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脏腑之阴阳是脏腑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脏腑之阳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阴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可以其精、气、阴、阳的不同作用诠释。  相似文献   

5.
<正> 一、以阴阳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答:1.就脏腑分阴阳,应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按脏腑功能特点分) 2.就五脏分阴阳应是:从位置上区分,心、肺位于膈上,上为阳故属阳;肝、脾、肾位于膈下,下为阴故属阴。按五行属性分则心(火)、肝(木)属阳;肺(金)脾(土)、肾(水)属阴。  相似文献   

6.
关于脾胃的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所论争。个人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们知道:在阴阳属性的划分中,凡是流动的外泻的属阳,静止的内藏的属阴;在脏腑条件的规定中,凡藏而不泻的为脏,泻而不藏的为腑。脾符合脏的条件,故为脏,符合阴的归类,故为阴;胃则反是,故为腑为阳。经络中的足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阳从头走足;脾既属阴,故配阴经(足太阴),胃既属阳,故配阳经(足是明)。可是有人误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藏精气而不泻)胃阳(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擅专脾胃学说的李杲就曾在《脾胃论》中说:“脾为死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功而不息(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这  相似文献   

7.
五脏生克,五脏阴阳;"生克制化","阴平阳秘"。然而五脏制化、阴阳平衡是在各脏腑特性上的相对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均衡整齐。本文通过对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性的分析研究,根据历代医家治疗用药上对肝柔、肺润、脾运等的侧重,以及《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等,说明人体脏腑阴阳属性具有不对称性,强调重视五脏阴阳的非均衡性,彰显中医学辨证之精髓。  相似文献   

8.
据《内经》“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这一基本原理 ,脾为五脏之一 ,与他脏无异 ,亦应有阴阳之分。然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 ,主升清 ,其运动特点以升、动、散为主 ,此皆阳之作用。故许多中医书籍在论述脾脏生理、病理时 ,对脾阳及其病证均阐述得较具体全面 ,而对脾阴及其病证 ,虽有论及却简而不详 ,亦有干脆予以否定的 ,致使相当一部分医家偏执“脾无滋法”之说 ,而这种认识有悖《内经》基本原理 ,且与临床实际不尽吻合。故正确地理解脾之阴阳 ,确立其基本概念 ,不仅有利于脏腑阴阳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 ,而且也有利于临床、教学及科研。…  相似文献   

9.
肾藏精,肾精化生为肾气,肾气分为阴阳.五脏六腑之阴阳皆根源于肾之阴阳.肾气的阴阳平衡维持着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因此,肾被称为先天之本.本人结合临床体会分述肾与心、脾、肺、肝、脑在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1.
从"体、用"与"阴、阳"概念的起源诠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学说,简明探析"肝体阴用阳"作为肝的生理功能及特性,进一步揭示"肝体阴而用阳"之本源,以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临床,亦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之本初。  相似文献   

12.
浅析益肾调督针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有络脑通髓,总督神明;联系脏腑,统诸阳经;关乎诸经,主司动力之生理功能.而督脉治疗中风的病理联系关键是:病位在脑;脏腑阴阳失调(尤其是心、肝、肾三脏功能失司).在脏腑阴阳失调的病理基础上,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督脉,耗损精气,进而损伤髓海,见中风之症.中风偏瘫,病虽在肢节,其源实在脑."益肾调督针法"治疗中风,是以肾经、督脉穴为主,加少量配穴,以达到肾气充,肾精足,机体元气充沛,经脉气血流畅,脑和肢体均有所养之目的.验之临床确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脏腑学说认为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脏腑为中心,并在其主导下体现的;气、血、阴、阳是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脏腑生理活动都是能过气、血、阴、阳进行;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亦通过气、血、阴、阳的改变而反映。脏腑与气血阴阳的关系有如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血阴阳,而气血阴阳在各脏腑中却又有其特点和意义。因而在生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具功能,在病理上表现出脏腑的各自病证。对病理而言,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4.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脏腑体系的认识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阴阳五行为指导,脑脏与命门腑及其经脉(督脉和任脉)是一对以阴阳属性为主属性的脏腑,可以成为相互影响的配对脏腑。它们与以五行属性为主的五脏六腑相对应,可以称之为为阴阳脏腑。用阴阳脏腑系统来补充中医脏腑系统,形成阴阳、五行系统相对应的脏腑体系,且这一对脏腑对五脏六腑的阴阳变化具有统领和相互的影响,这应该是对中医脏腑理论的合理补充和阐发。这一配对脏腑将可能对中医阐发神经内分泌和生殖发育系统疾病的生理及其病机的阐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7.
脾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居膈下。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统摄血液。在生理功能上,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各脏腑组织形成一个协调和统一的整体。在病理上,脾胃有病,不仅表现在本脏功能失调,而且也往往导致心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古代文献中未有记载。在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影响下,目前大多临床医生将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脏腑定位在肝,并以肝为主论治本病。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古代及现代文献,对肝脾两脏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现代医学肝脏的生理功能、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与中医脾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有一致性,因此认为本病的中医脏腑定位在脾更佳,治疗则以脾为核心更妥。  相似文献   

19.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20.
现行《内经选读》教材在解释《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至阴时写道:"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笔者则认为文中至阴作为脾的特性理解较为合理,并从《内经》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以及脾的生理、病理、临床治疗等方面来探讨至阴作为脾的特性理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